林华开
【摘要】自我教育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关键环节,具有自主性、内向性、社会性等特点。要激发主体意识提升自我教育能力,选树典型榜样强化自我激励效果,丰富教育载体拓宽自我发展平台,以此来引导大学生理解、感悟、体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我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一个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的过程。其中,自我教育是大学生内化的关键环节,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成效。因此,探索与研究大学生自我教育,充分发挥自我教育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作用,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自我教育的内涵与特点
自我教育,就是自己教育自己,是“受教育者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主动提高自身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以及自觉改正自己错误思想和行为的方法,简单地说就是人们自己教育自己的方法”。自我教育除了具有教育的一般特点外,还有以下自身特点:
(一)自主性
自主性是指个体在实践中处于主体独立的地位,拥有独立自主、不依赖于外在因素的自由度。首先,自由选择性。大学生对照社会的标准与要求,根据自身的特点、爱好、自我需要等,不在外界压力下自由选择自我教育与发展的目标与内容。其次,教育过程自主。自我教育的主体与客体都是自己,因此,整个自我教育过程体现为自我意识觉醒、自我控制、自我约束,即根据自身需求选择自我发展的目标,能主动、积极寻找教育方法、手段、方式去实现目标与内容,达到社会的标准与要求。
(二)内向性
内向性是指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需求、力量、客体都源于内部或指向自我本身。首先,教育的需求来源于自我内部。虽然自我教育是在外部的社会标准与要求激发下产生,但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正是大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内在需求,促进自我教育开展。其次,教育的力量来源于自我内部。规划自我发展目标与理想,并在目标与理想的激励下,产生积极的情感与坚强的意志力,形成自我教育的力量。再次,教育的客体指向于自我本身。一般而言,教育的主体、施教者与客体、接受者是分开的,例如教师与学生等。但自我教育中,自我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教育的客体、接受者。教育的对象、指向为自我,即是改造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三)社会性
自我教育的主体与客体都是人,而人总是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关系。“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自我教育作为主体与客体都是人的实践活动,也具有明显的社会性。一方面,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形成与发展来源于社会,得益于个人社会化过程。同时,在自我意识与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大学生还通过对照社会的标准来剖析自己思想、观念、价值、道德上的不足,参照系还是社会的规范与标准、要求。另一方面,自我教育的效果是由社会来评价的。自我教育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是否达到既定的目标,个人道德、思想、素质是否提高了,不是由自己说了算,而是由他人与社会来评定。
二、自我教育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重要性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顺利开展,离不开自我教育的影响与发挥作用。自我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
大学生要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首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与内涵了解、理解。“就个别来说,他的行为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和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大学生分析自己的思想特点与水平,对照核心价值观培育要求,找出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与不足,产生强烈自我提高、自我发展需求与愿望,并转为学习与践行的动力,制定教育计划,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背景渊源、基本内容、重要意义、践行路径等的理解与认识,引导自己成长成才。
(二)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效果
内化是指“接受社会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并转化为自己的个体意识,也是个体不仅真正地相信、接受和遵守社会的思想政治、道德要求,而且自愿将这些要求作为自己的价值准则与行为依据的过程” 。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外在的引导与灌输是外因,而自我教育才是内因,真正起到最终的促进作用。大学生本身已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在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针对自己落后的思想与不良的行为,经过自我认知、自我选择、自我控制等自我教育,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应然标准,内化为自身的品德与素质。
(三)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践行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过程是知行合一的過程。在自我教育中,教育主体与客体合一,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持续通过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的作用,将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并在学习、生活中践行。同时,在自我约束与自我管理中不断自觉监督自己的行为,固化核心价值观。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自我教育实现路径
我们要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积极探索新形势下自我教育路径,发挥自我教育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作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激发主体意识,提升自我教育能力
首先,要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自我教育意识是自我教育的发端”,自我教育意识越强,就越能激发个体的自我教育力。要引导大学生系统学习心理学等知识,科学培养自我教育意识。同时,以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帮助其进行客观的自我分析与自我评价。例如,增强“尊重宽容、谦敬礼让、关爱扶危”自我要求与自我教育意识,以“友善”价值观处理同学之间的交往,培养谦虚礼让、宽以待人的品性,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健康的、积极的人际交往模式。
其次,增强大学生自我体验能力。体验是个人对事物经历或对所处环境产生的情感。大学生要有意识地体会爱国情、亲情、友情、师生情等积极的自我情感体验,提升自我感悟、自我体验能力,进而调整自我心理状态,完善自己的思想品德。
最后,增强大学生自我调控能力。大学生在理解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实现路径基础上,自觉调节与控制自己的思想与行为,促进自己的思想与行为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二)选树典型榜样,强化自我激励效果
首先,社会与学校要树立与选取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榜样,感染、影响大学生,感召大学生效仿,使之成为他们自觉追求的目标与理想人格,从而激发他们自我教育的动力,完善道德品质。
其次,深入了解榜样人物的思想与人生历程,激励自我。对于榜样的宣传,要有深度,深挖其蕴含的时代精神及核心价值观内容的思想,特别是典型榜样自我教育的方法与精神,要引起大学生的共鸣并受到感化。
最后,引导大学生从身边发现榜样。“榜样教育深入大学生心灵、收到良好效果的本质在于其在一定深度刺激了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开展“十佳大学生”“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等榜样评选活动,使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与行为习惯。
(三)丰富教育载体,拓宽自我发展平台
首先,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激发自我教育动机。引导大学生积极參加班级文化活动,增加他们的集体意识,如运动会、班际球赛、艺术节等活动,促进大学生融入集体活动中,在集体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
其次,充分发挥网络对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功能。高校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网站,充分利用手机、微博、微信学习、讨论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利用网络资源,促进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同时,引导大学生正确利用网络,约束自己的行为,营造健康的自我教育网络环境。
最后,组织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增强自我教育。“实践活动是自我教育的应有之义,实践活动能够加深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理解、锻炼受教育者学以致用的能力。”组织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勤工助学、“三下乡”、创新创业等社会实践,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加深对国情、社会的了解,加深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的理解与自我体悟,提高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自我教育是大学生高度认同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环节。我们要积极探索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以此来引导大学生理解、感悟、体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使其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推动者、践行者。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5-04 (02).
[2]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54.
(作者单位: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