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书文
谈起我的课改之路,要从我如愿来到桐坪中学教书说起。自那一刻起,我便暗自下决心:一定抓好班级纪律、卫生、考勤、成绩等各项工作,以此来反映我所带班级的班风、学风建设情况。纪律、卫生多督促,多提醒便可立竿见影,而成绩必须常抓不懈。于是,我让学生合理利用时间,考试前夕天天做试卷。“功夫不负有心人”,每次期末考试,我班成绩总是名列前茅。直到有一天,我看到有一位同学在周记中这样写道:“我就如同被关在笼中的小鸟,每天面对的是可以连续写上几个小时的作业和那堆得如同小山一般的作业集。”尽管如此,我仍没有改变我的计划和安排,一如既往地工作了许多年。现在,我来小结一下这些年我在教学方面太多的不懂得:
(1)不懂得教学科研是什么;(2)不懂得新课标是什么;(3)不懂得人文性与工具性如何统一;(4)不懂得知识与能力指哪些方面;(5)不懂得过程与方法该怎么设计;(6)不懂得情感与价值观如何能体现地更好;(7)不懂得如何教会学法,开发潜能;(8)不懂得怎样钻研教材、备课、上课;(9)不懂得如何启发学生。
直到这两年,我校在县局的领导下,大力开展高效课堂改革,一些老师一听我的课,就发现了我诸多“问题”。这个过程使我明白了“过程比方法更重要”,“提升素养是目标”的道理。“二十字课堂教学模式”的推行同样给我指明了方向。于是,我开始了教学改革的漫漫长路。两年来,我努力学习理论,为了全面贯彻、落实新课标而进行实验研究。转眼间,当我逐步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时,难道说这不是一种进步吗?就我所带班级而言,同学们的综合能力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这一切难道不让人心生感动?
在今天的感动之余,我不可否认课改之路是一条成功之路,但我永不会忘记这条道路中的痛苦、担忧、磨炼交织在一起的酸楚。何来痛苦:原本我认为自己的一套方法很好,可以提高学生的成绩,为什么偏偏要搞课改呢?课改是十分高深的事情,自己无法涉猎。何来担忧:某些要求过于脱离实际,课改对自己的语文教学能有多大帮助?学生的成绩会不会一落千丈?这些都我所怀疑的。何来磨炼:在课改过程中,实验课、展示课、教研组内课、校级公开课、备课组内公开课、评比课等。经常上公开课,领导帮助磨课,这里不过关,那里不合格,读得少了,讲得多了,领导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受批评就成了“家常便饭”。“要马儿长得好,却不吃草。”谁能体会其中的艰辛?我就是这样过来的:
一、学习——掌握理论
学习理论是课改的基础,只有学习理论才能思考如何联系实际,才能全面贯彻落实课改精神。我学习了学校印发的有关高效课堂改革的资料,学校也组织教研组教师集中学习,集体备课、写教案,学习新课标,研熟教材,并上网找资料,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为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学校也同时组织了教师大规模深入课堂听课,要求每位教师上公开课,各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0节,通过上公开课的形式,达到取长补短、同教互学的目的,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
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和教学活动,我受益匪浅,认识到了新课标课堂与传统教学的不同之处,也使高效教育深入了课堂。
二、静心——钻研教材
钻研教材要全身心地投入,不可分心。首先,从课题入手,自设疑问。再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有目的地去读第一遍课本。然后看课后题,要求是什么,从而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精心设计,考虑到如何突破重、难点。怎样使工具性与人文性更好地结合?需要哪些教具?在如此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我开始了备课。在备课方面我有了较大的改变。之前,我先不看课本,直接看教师参考书、备课手册等资料,教学要求一律按备课手册上的来写。备课十分详细,一课时的教案就得用四、五张纸,而且写得密密麻麻。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效果却不见得深入人心,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现在,我尽可能地打破教学内容的封闭,把课堂教学内容延伸到与之相联系的现实生活中去。我也明白了,备课的关键在于备教学的方法,备学生实际情况,备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备学生可能讨论的题目。备课不需要长篇大论,而需要精雕细琢,这样才是钻研教材。
三、切实——常抓训练
学生数学成绩的取得,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學生练出来的,所以说数学成绩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训练的质量和效率。
学生数学能力非先天禀赋,不学而能,贵在训练。
四、求索——教会学法
教会学法,我从预习入手。每一课时,我会给同学们提前布置预习要求。同学们会根据要求做好相关记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写了,练了,这样学生就是带着问题去听课,当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时间一长,同学们也逐步形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复习也很重要。一天下来,我要求学生把在校学到的知识总结一下,或在头脑里温习一遍,也会使印象更加深刻。课堂上,我善于让学生小结学习过程。
五、认真——抓好学风
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一种学习的氛围和情境。一踏进教室,便“嗅”到一种民主、合作的文化气息。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关系密切。一位学生答错了,另一位学生马上帮他纠正错误,不掺杂半点讥讽的意思。遇到难度较大的题目,小组间合作、探究。为了完成某一任务,每个小组成员都承担着互补且有内在关联的角色,以使小组责任具体化。在小组活动中,有的小组主要总结结论,有的读书,有的提问,有的纠正别人在解释或总结中的任何错误。
六、感受——师生之情
课堂上,我与同学们以“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相处着,课余时间,我也不忘与同学们唠唠家常。这样,同学们与老师就相处得更加和睦、亲密了,有什么心里话也愿意和我说一说。师生之间没有任何隔阂,从他们信任的目光中可以看出他们对老师的喜欢。当我帮其他老师代课的时候,总能听到同学们的欢呼声,让我有一种抑制不住的快乐。
有快乐,也有不舍。对于我们民工子弟的孩子们来说,不知何时,父母因工作原因全家不得不离开昆山回到家乡。每学期都有这样的情况,现在我经常会收到孩子们的书信,接到孩子们的电话或发来的短信。虽然我们远隔千里,心却感觉近在咫尺。这学期,我班上也有一位学生因父母外出务工离开家,而她也要随同离开。一天,她走到我身边,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地说她不舍得离开老师和同学。此时,仿佛一股暖流涌入我的心田。在这种和谐的环境中,学生在快乐地成长着。
七、抓紧——“四清”龙头
想要让学生与老师在课堂上配合得更加默契,首先要转变以教师为“中心”和“权威”的观念,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才能将教师有效的引导和学生主动地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新课标及“高效课堂”体制一致强调“教是为了不教”,我认为课堂上尤其要把握好课堂容量和当堂作业的数量。数学课若要每堂课都留有课堂作业的时间,也必须在能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预习”这一环节是不容忽视的,只有预习到位,才能提高学生听课的效率,这与“堂堂清”紧密相连。在龙头一清方面,我在朝“五个尽可能”努力,即凡是学生能看懂的,尽可能让其自己看懂;凡是学生能说的,尽可能让其自己说(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表达);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出结论的,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尊重学生独立见解);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做;凡是学生自己能观察、想象的,尽可能地鼓励自己观察,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一切为了确保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就大大缩短了老师讲授的时间,留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也就把握了“教是为了不教”的原则。
前景是一片“宝地”,是它让我从稚嫩逐渐走向成熟。正是在这样成长的过程中,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桃李满天下”的那份成就感,让我更加坚定了献身前景教育事业的信念。我相信:只要孜孜不倦耕耘,就能不断有所收获。我甘心奉献前景,永远努力工作。
(作者单位:江西省桐坪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