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文学编年地图
今年6月,有一篇文章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走红朋友圈,大意是,有人把李白、杜甫等唐宋著名诗人一生的旅行足迹做了地图,忽然发现古人去过的地方,多到无法想象!
唐诗宋词因为这地图一下子活了过来。当人们路过扬州时,会想到“故人西辞黄鹤楼”;路过成都时,会想到“丞相祠堂何处寻”;路过镇江时,会想到“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这张地图上,一百多位唐宋诗人、词人一生的行迹,何时何地写下了哪些诗文,都能一览无余。比如点击杭州,便可看到有93位诗人曾在此停留,并留诗1841首。
人们还可以在页面上方的工具栏列表中搜索自己喜爱的诗人,例如苏轼,在地图上,他的人生直观地画成一个“中”字。上面分布90个密密麻麻的红点,用紫线相连,显示他走过的路。他去过90座城市,是行走城市最多的诗人,“可以说一生都在路上”。点击每个红点,会跳出一张张年表,记录苏轼在该地的经历和所写的诗。
多维解读
1.创新。作家的年谱是以时间为轴线的,而他们的行走轨迹则需要人们去查阅历史地图才能确定空间位置。这些文献资料大多是分散的,查阅时很不方便。而这个唐宋文学编年地图,利用数字化的电子地图来实现时间与空间上的有效衔接,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实现古人与现代的时空碰撞,给很多人提供了便利。
2.严谨。要研究一个人,必须了解一群人甚至一代和几代人。参与“唐宋文学编年地图”的工作人员,翻阅了大量资料,为一些没有直接将写诗地点嵌进诗文的诗作“破案”,为了绘制好这张地图,工作人员总是有翻不完的史书,录不完的数据库,表现出他们工作的严谨性。
3.合作。“唐宋文学编年地图”历时五年才得以上线,百余人团队参与了数据整理编写,融合了GIS、测绘、计算机、文学等多学科合作研究。可以说,把古代诗人的足迹用地图表现出来,花费了很多人的心血,是团队合作的成果。
思考
透过地图,人们发现,李白是最“浪”的诗人,杜甫是最“折腾”的诗人,文天祥是最强大的“守护神”……对此,你可以根据他们的诗作及足迹来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吗?
中国人到南极
“这里的自然界是冷酷无情的,千万年来积聚的力量能使它像精灵似的召唤来寒冷、冰冻、飞雪、风暴——使用这一切足以毁灭人的法术来对付这五个鲁莽大胆的勇敢者。”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伟大的悲剧》中,这样描述1912年吞噬掉英国探险家斯科特一行人生命的“冷酷仙境”——南极。
但时至今日,这一危险之地正在走入越来越多普通中国人的视野。
高中教师照拉便是其中的一员。照拉说,自己是冲着书本中展示的瑰丽的南极风光而去的。但当飞机从南美洲飞过德雷克海峡,到达南极范围内的时候,她还是被“强烈震撼”到了。“去了南极后,发现自己此前的想象力太匮乏了。”
小学生郑岳晨阳,早在2014年1月便和妈妈一起去南极观赏了企鹅。“以前我只在动物园里看过企鹅,我想去南极亲眼看看它们。”在去了南极之后,郑岳晨阳有了更深的体会,“南极的动物、生态很独特,也很脆弱,一旦被破坏是不可再生的,因此我们要特别注意生态保护。”
多维解读
1.曾经“遥不可及”的南极,如今正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人的旅游目的地。
2.随着近年来到访南极游客数量的增长,游客是否会对南极造成环境破坏已成为多方关注的问题。
水流足迹的消匿
干涸的河床好像在回忆,它抱着不应该拥有的沉寂回忆涛声和蛙鸣。河床回忆什么是水,它不知道水流到了什么地方,也不知道水会不会再来。当年水来的时候匆匆忙忙走过河床,带来鱼虾和泥沙。水没等站稳脚跟歇息,就被后面的水挤走了,水比车站的人流更拥挤。河床从来没想过一条叫作河的水流会干涸,这种惊讶比一个朝代的更迭更让人吃惊。
河床的悲哀是一个母亲的悲哀,她的产床上已经没有了孩子,她还在等待,并且哭干了泪水。一家外媒報道,从卫星上观察,中国境内二十年前约有五万条河流,现在这些河流已经失去了两三万条。有两万多个河床母亲失去了孩子,她们怀里空荡荡的,等待人类把孩子还给她们。
(节选自鲍尔吉·原野《河床开始回忆河流》。题目为编者加)
运用示例
你能相信一条宽阔的河流竟然一滴水都没有吗?无法想象当年这里曾经有水流的足迹,当年那可以用汹涌、清澈、波浪和白帆形容的河,它竟然没了。
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莺歌燕舞、花香鸟语,人类一直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泽。当沧海变成桑田,当科技载着人类上九天,当人类还沉浸于征服自然的乐趣之中时,人类本来美好的家园却变得面目全非,伤痕累累。物种锐减、土地沙漠化……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人类是从大自然中成长起来的,我们的根在大自然里,我们理应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站在云彩上面
忽然,西南方向涌起一片乌云,迅速挨着山头压过来。接着暴雨夹着冰雹,劈头盖脸地打来。不一会儿,又变成了鹅毛大雪。真是瞬息万变。我们身上的单军衣被浸透了,有的地方还结了一层薄冰。冷风一吹,把大家冻得上牙直打下牙。指导员和连长忙着叫大家打开被子,披在身上。我们几个人就互相搀扶着,一步一步地向前移动。
这时,指导员自言自语地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简直比蜀道还难!”后边的小通信员不知把这句话听成个啥,就接着说:“指导员,我们不是已经上天了吗?咱们的脚早就站在云彩上面啦!”一句话,说得大家都笑起来。
雪终于停了。傍晚的太阳,紧贴着西边的山顶照过来。白雪闪耀着光芒,刺得眼睛都睁不开。我们越过山顶,开始下山了。我心想:下山了,该省点劲了吧!谁知道下山并不比上山容易,身子总往下滑。前面一个战士稍有疏忽,一溜就是十几丈远。同志们正为他着急的时候,他却高兴地站在下面,大声喊我们:“来,来,坐滑梯下来吧!”于是我们也学着他向山下滑去。
(节选自田国浩《六月雪》。题目为编者加)
运用示例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幅无比壮丽的历史画卷,是一部气吞山河的英雄史诗。巍峨的雪山掩盖了革命烈士的躯体,却埋藏不了他们满腔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心;茫茫的沼泽地吞噬了革命烈士的身躯,却掩藏不住他们的信念;如雨的子弹夺去了革命烈士的生命,却夺不去他们的精神。
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长征那英勇的足迹镌刻在为人类追求解放的历史中,始终为中国人民铭记;红军战士那不畏艰难险阻的坚强意志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始终激励着中国人民朝着一个坚定的方向辉煌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