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静
受北外附属外国语学校领导班子的委托,笔者牵头组建项目组,分别于2014年、2016年为该校教师专业研修提供两轮的专业支持与服务,研修效果得到该校领导班子和教师的一致肯定。基于该项目的研究,本文就高校和中小学协作打造教师教育共同体,实施以校为本、以岗为本,以有专业引领的教师反思性实践为主要路径的教师专业研修工作进行总结概括,与大家一起交流讨论当下在职教师的有效校本研修问题。
一、“实践取向”的教师专业研修目标
本项目的实施,从一开始就定位于高校为中小学提供专业支持与服务,而不是该校作为高校的一个实验基地校,试验或应用某种教学理论或教学模式。因此,经学校领导班子与项目组的多次沟通协商,一致决定围绕该校所属上级管辖单位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的办学精神和教育改革方向、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教育教学研究方向,以及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教学研究方向,确定北外附属外国语学校教师专业研修的目标为提升教师立德树人、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专业实践能力。
围绕这一教师专业研修目标,项目组确定项目的实施以“实践取向”为首要原则。概括而言,“实践取向”就是完全立足于学校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实践能力及提升来设置研修方案。具体来说,就是教师专业研修的目标、内容与方式,结合本校本岗教师的工作职责,融入教师日常教学工作之中,整合于本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制定及教师评估考核工作
之中。
围绕项目目标与实施原则,项目组分设三个二级目标来构建专业研修方案。一个分目标是提高该校教师对教书育人目标的理解能力,通过专题研修帮助教师从自己的学科教学岗位职责出发,真正变革知识为本的教学观念,能从专业实践的角度理解学科素养的培养目标和实践路径。一个分目标是重点提升该校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以有专业引领的课堂教学研究活动来提升教师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提高该校以发展学生学科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质量。一个分目标是重点提高教师在专业实践中的反思能力,定期布置研修作业与评价反馈,促进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养成反思、实践、再反思、再实践的习惯。
二、“实践取向”的教师专业研修内容
根据本项目的教师专业研修目标,项目组经与学校各层面教学管理团队沟通与协商,确定研修的三大重点内容。
1.理解学科本质
要促使教师确认学科素养培养目标的重要性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可操作性,必须帮助教师认清学科本质。例如,小学科学教师与中学理科教师理解了何谓科学,才能理解教授综合科学或分科科学的育人价值,才能突破知识为本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追求科学探究、科学思维、科学情感、科学态度及科学价值观等整合性的科学素养。具体的研修内容聚焦于所有学科教师可理解和可迁移的语文和数学这两门学科的本质及其教育价值的认识,邀请学科专家与特级教师引导示范如何基于学科本质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以达成学科素养教学目标。
2.理解学习规律
教师若在课堂教学中一直采用单一的讲授法,是难以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的,尤其难以促进学生学科能力、学科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要转变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有效地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必须要帮助教师理解学生的学习规律。例如,教师明白了人学习的生理机制,会明白学生在学习前、学习中乃至学习后都可能存在错误理解,就会将学生的错误作为教学“出发点”和提升学生学习质量的“支点”,能真正地从学生的立场出发设计和实施教学。而唯有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专业的、有效的课堂教学。具体的研修内容聚焦于儿童青少年的脑发育机制、基于学习科学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案例、学生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等内容,邀请学科专家与名师给予讲解、剖析和案例示范,供教师理解并迁移运用于自己的学科课堂教学之中。
3.理解教学研究
要促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效反思,需要帮助教师理解何谓教学研究。在大多数教师的观念中,教学与研究是两回事,教师的日常工作是教学,研究是额外的工作。理解了人的学习规律,教师就易于认同教学即研究,应以研究的视角来看待日常的教学工作,就会倾向于进行日常教学的反思与改进。具体的研修内容聚焦于各学科教研组活动的改进,以专题化的教师行动研究为方式,构建教师反思性实践共同体,通过有主题、有设计、有记录、有评价反馈的日常学科教研活动,让教师在“做中学”理解教学研究,提升教师有效反思与改进实践的能力。
三、“实践取向”的教师专业研修方式
根据研修目标与研修重点内容,项目组凸显以校为本、以岗为本的“实践取向”,注重教师反思性实践中的专业自主与合作探究,为学校规划了“文献研读+专家报告+课堂实践+同伴研讨”的教师专业研修方式。
根据该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现有水平与提升目标,项目组为该校量身打造了八个重点研修专题,包括师德修养与教师专业发展、基于学科能力的课堂教学、打造具有“深度学习”特征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学科教育、儿童青少年的大脑发育及其认知规律、学科本质及其教育价值、学业质量监测的方式与技术、教学研究方法与论文撰写等,进行两个轮回共20个月的专业研修
活动。
1.文献研读
项目组提供通过收集、筛选、翻译国内外文献整理而成的与每个月的研修专题相匹配的研修教材,再附上作为教师研修作业的思考题和拓展阅读书单,每一次均为十多页A4纸的阅读量,提前两周发给学校,供教师研读与学习,并要求教师于一定时間内提交作业。项目组批阅每一位教师的作业,并从中提炼出共性的问题,形成每一次的详细作业报告文本,及时反馈给学校领导班子,由学校领导班子在全校教师大会上表扬作业优秀者以及反馈普遍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2.专家报告
项目组设计研修课程,邀请专家为教师就相应的研修主题开展每月一次的集中培训,进行面对面专业引领。项目组为专家提供教师在文献研读中遇到的问题,专家有针对性地备课、讲解,全体教师还可以与专家交流研讨。
3.课堂实践
基于各个专题的文献研读和集中研修,项目组协助学校科研处组织各学科组教师选择日常教研组活动专题,以行动研究开展课堂教学实践的改进活动。项目组与学校领导班子一起商议为各学科教研组聘请导师,以导师制的形式给予教师行动研究的专业支持和引导。例如,初中物理教研组、初中化学教研组、初中生物教研组、初中地理教研组分别开展了“基于学习科学的课堂教学”研究,项目组特聘北京市海淀区理科教研员、北京十一学校理科教师作为这些教研组的专业支持者,在项目组的统筹下制订各学科组的校本教研计划,定期开展活动,包括如何调查和分析学生的前科学概念,如何基于学生的前科学概念进行教学设计,如何开展课堂观察,如何评价教学效
果等。
4.同伴研讨
项目组协助学校教务处与科研处,组织教师围绕文献研修、课堂实践等专业研修活动,定期开展互助式的沙龙或工作坊,汇集研修中的问题与困惑。项目组据此组织专家力量通过网络沙龙、个别辅导等方式进一步给予教师专业支持和帮助。学校领导和教研组长都反馈,有效的同伴研讨大大提升了教师的教学研究意识和
能力。
以上侧重于从业务角度对本项目“实践取向”的工作进行归纳和总结。而项目的顺利实施和良好收益,离不开北外附属外国语学校领导班子为本项目的实施创设的良好氛围和提供的机制保障。首先,学校为本项目构建了多个层级的校本实施团队,确保与项目组的密切联系与沟通,保证了校本研修方案的顺利实施。其次,学校规定每周的周五下午第三、第四节课为教师校本专业研修时间,每个月从中选取一次作为全体教师听取专家报告的时间,其余作为教研组围绕研修专题开展理论学习与实践改进的研究时间。最后,学校累计教师每次作业得分情况,将其作为学期教师评估的重要依据之一,并重点表扬、奖励和培养多次作业完成优秀者,激励教师的认真实践与反思总结。
教育是复杂的专业实践活动。不同的学校,犹如不同的学习者个体,有其个性和特性。本文所反思总结的基于校本的教师专业研修实施目标、内容与方式,仅为大家提供一个具体场景下的具体案例,希望能抛砖引玉,引发更多的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以实践取向、学校立场、学生中心的定位,来探索我国各地各校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促进我国基础教育的公平與师生的切实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