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阳, 王 希
(1.陕西理工大学 文学院, 陕西 汉中 723000; 2.石河子大学 文学艺术学院, 新疆 石河子 832003)
地方高校卓越教师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与反思
——以陕西理工大学为例
徐向阳1, 王 希2
(1.陕西理工大学 文学院, 陕西 汉中 723000; 2.石河子大学 文学艺术学院, 新疆 石河子 832003)
近年来,培养胸怀天下、素质过硬的卓越教师日渐成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重心。以陕西理工大学为例探讨了地方高校卓越教师的培养模式和可行路径,并对未来卓越教师培养模式的发展和完善提出对策建议:守正与出新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优化课程设置,增设师范生技能课程;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师范生综合素质;完善师范生遴选机制,重视过程培养。
卓越教师; 内涵; 师范生技能; 培养模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国际教育环境的改变,“我国教师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教师教育改革持续推进,教师培养质量和水平得到提高,但也存在着教师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不强、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陈旧、教育实践质量不高、教师教育师资队伍薄弱等突出问题”[1]。大力提高教师培养质量成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为此,2010年国务院颁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2]。2014年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提出要分类推进卓越教师培养模式,要“深化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协同培养新机制,培养一大批师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教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教师”[1]。
“卓越教师计划”自实施以来,重点师范院校在政策的指引下开始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普通地方师范院校也紧随其后,在学习借鉴的同时也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培养之路。
卓越,通常泛指高超出众、非常优秀,或专指出类拔萃、超越常人。卓越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娴熟的技能、突破创新的意识;更需要有不断提高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追求,充分发挥自我潜能,在个人发展中追求最高境界。
卓越教师是卓越人才中的一员,只有不断追求优秀、探寻教育真谛的教师才能称为卓越教师,他们有崇高的教育理想与博大情怀,并终生付诸行动。高等学校在卓越教师理论教育、技能训练、师品师德等培养过程中,与普通师范生培养相比应重点突出其“师范性”和“卓越性”,理论与实践并重,注重培养其创新应用能力,其目的就是要培养未来的教育家和专家型教师。
具体来说,卓越教师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天下情怀与济世之思。建国居民,教学为先,卓越教师应做到心怀天下,具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既心怀天下,又脚踏实地,以广阔的胸怀和不竭的动力引领教师群体的整体成长,在基础教育改革中发挥带头和模范作用。(2)师德高尚。高尚的师德是任何教师必须具备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品质,是教师最基本的要求。(3)深厚的专业素养与娴熟的教师技能。教师职业理论性强,同时也是技能要求较高的职业。叶澜教授认为,“教师应有的知识基础包括:对学科的基础知识技能有广泛而准确的理解,熟练地掌握相关的技能技巧;对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尤其是相关点、相关性质、逻辑关系有基本了解;了解学科发展的历史及趋势,了解学科对社会对人类的价值,尤其是掌握学科知识在人类生活实践中的多种表现形态及各种学科知识的应用情景;掌握学科提供的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思维方式。”[3]因此,卓越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有过硬的教师专业技能。教师不仅要站稳讲台、上好课,还要洞悉教育教学的规律,把握教育发展态势。(4)面向世界的气魄与胆识。卓越教师除了要有博通的知识素养和深厚的文化修养外,还要面向世界,开拓创新,在教育教学中能不断革故鼎新、守成出新,这是卓越教师始终需要坚持的立场。
2010年教育部提出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鼓励各师范生培养院校根据自身实际,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优秀教师和未来教育家的成长和发展。2014年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为推动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教师培养质量,推进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意见。首批“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获批的高校有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25所师范类高校,入围高校除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以外其余也都是区域和省级重点师范院校。这些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区域位置优越、经济科技相对发达,政策方面国家加大了专项教育资金的投入,有较好的生源质量和教育教学环境,属于师资培养的一流师范院校。而大多数普通地方师范院校在教学环境和资源有限、教学资金不足、学生生源质量不高的情况下,如何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特点、具有地域特色的卓越教师培养道路呢?本文以陕西理工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以探讨地方院校卓越教师的培养模式。
陕西理工大学位于秦巴腹地的陕西省汉中市,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近年来,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努力提高师范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学校和教务处的统一部署,从2012级开始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中选拔热爱教育事业,有志于长期从教,特长突出,发展潜力大的优秀师范生,独立编班,个性培养。借鉴重点师范大学“卓越教师培养模式”,结合学校以及基础教育的实际和要求,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验,努力培养出道德品质高尚、从教信仰坚定、专业功底扎实、实践能力突出,适应基础教育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通过学院的积极摸索,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卓越教师培养体系。
1.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师范生综合素质
(1)加强多元化教育实践,增进学生对基础教育的认知
在当地选择了19所校风优良、教学质量高、社会评价好的学校作为教育见习和实习基地。通过基地建设,与各学校建立了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不仅推动了基础教育的发展,而且也促进了高等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有效衔接。
教育见习安排在第4-6学期进行,学院组织实验班学生到当地中学进行教育见习。学生在当地中学的教育见习期间,可以调研基础教育教学现状,观摩语文课堂教学。通过教育见习,加深了学生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增进了对基础教育的认知深度。
(2)增设18周顶岗实习,提高师范生从教能力
为了进一步提高师范生的从教能力,文学院特别设置了18周的顶岗教育实习。顶岗教育实习安排在第7学期,时间为一学期。与以往7周常规教育实习相比,顶岗实习时间较长,学生能得到充分的锻炼,保证了实习质量。教育实习结束后,在三年级学生中进行汇报、交流,由语文名师现场进行点评与指导,形成高低年级学生互动交流、名师点拨引领的良性机制。
(3)开展教育名师示范课,延展教育视角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高等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人才培养单位与人才使用单位之间的合作。邀请一线语文教学名师来校进行示范教学、做专题报告等交流活动,引导师范生关注基础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前沿问题,促进其不断提升作为卓越教师的素质,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教育观、职业观。
(4)积极推进海外交流,拓展学生国际视野
文学院每年派出10余名师生赴美国、韩国、台湾地区进行学习交流,扩大师生的国际视野,拓展人才培养新途径。2012年建成泰国海外教育实习基地,每年选派20余人、每次历时4个半月赴泰国进行教育实习,为学生提供在非母语语境中进行实践锻炼的机会,现已派出百余人。
(5)强化教师基本技能,提高师范生综合素质
在培养方式上,不仅注重理论课教育,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规范执行培养计划所列书法课教学,同时加强二、三年级学生三笔字训练,由班主任及书法课教师督查指导。学校定期举办讲课大赛、朗诵比赛、演讲赛、辩论赛等活动,以此培养师范生更多的爱好特长,提高师范生综合素质。加强微格教学、试讲过程管理,提高师范生多媒体课件制作和使用能力。积极组织开展师范生技能训练及讲课大赛,通过班级、学院、学校、国家四级赛事平台,推动学生师范技能水平的整体提升。
2.优化课程设置,创新导师制培养方式
(1)优化课程设置,合理设置师范生专业技能课程。课程设置方面,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理论课程与应用课程、基础课程与就业课程相结合。不仅加强学生高尚道德、先进理念和人文情怀培育,同时也重视其专业基础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成长特点和基础教育需求,分别在二、三年级设置了 “师范生三笔字技能”、 “多媒体技术应用及课件制作”、“口语表达训练”等师范生技能课程,增加课程的学习时间,并保证其教学质量(见表1)。课程内容和时间安排科学合理,符合师范生专业成长规律,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学习专业技能,使学生具备了相应的专业素质。
表1 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技能课程设置表
(2)创新导师制培养方式。文学院实行个性化培养的导师制,为学生全面发展护航。在组建实验班后聘请学有专攻、熟悉师范生培养特点的资深教师作为导师,学生在导师帮助下制定个人成长方案与职业生涯规划,定期与导师讨论、交流,在导师帮助下,学生在思想、学业、生活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为掌握陕西理工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班开展状况,了解卓越语文教师计划实施情况,探索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规律。对此进行了文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班问卷调查,通过对2012-2014级实验班问卷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对专业课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方面满意度较高分别为82.5%、97.5%,学生对学院实行的导师制和实践环节非常满意,满意度均为100%。师资配备方面,学生更期待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手段灵活、紧随时代潮流的教师进行授课。
教育的本质在于人生命本质力量的显现,一般来说教学模式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但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相对稳定的。通过对陕西理工大学卓越教师培养模式的探讨分析,对未来卓越教师培养模式的发展和完善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1.守正与出新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卓越教师培养是一个极具个性化的培养过程,是传统师范生培养模式的改良和突破,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卓越教师培养只有在观念上有所突破才能从传统的困境中走出来。通过构建卓越教师人才培养新机制,与基础教育、地方教育行政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形成协作培养共同体。同时,卓越教师不仅需要雄厚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健全、完善的人格。高等师范院校在培养过程中,更应注重师范生的德性养成,这是走向卓越的基础。
2.完善师范生遴选机制,重视过程培养。现有的师范生考评机制单一,难以选拔出专业认知鲜明、后续潜力大的学生。今后卓越教师的培养需要不断完善生源选拔机制,在学生入校专业调整考核后,动态调整。在具体遴选过程中,应注重考核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适当协调男女性别比例,选拔出综合素质高、从教信仰坚定的学生。
3.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设计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是人才培养的载体,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卓越教师成长的必要保证。传统的以专业知识为主的培养模式过度强化理论的重要性,使师范生出现了理论知识较强,教学技能较差的现象,“师范性”和“技能性”在教师培养中日趋淡化,专业知识与师范技能比重失衡,全人教育培养理念缺失。卓越教师培养不仅要重视专业课程,还要加强师范生技能课程,同时注重与通识类、教育类课程相互渗透,促进学生专业成长,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4.批判反思能力是教师的成长基石。“优秀教师不可以速成,优秀教师一定成长于课堂上,不好好上十年的课,就根本成不了名师。”[4]美国教育家肯·贝恩说到:“卓越的教师都非常成功地以各种方法帮助学生进行学习,这些方法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情感产生了持久、真实和积极的影响。”[5]没有千锤百炼,教师不可一日成才。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加强实践与反思,敢于突破自我,将教学视为自我提升的舞台,不断完善自我。
卓越教师的培养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更要多方合力协同育人。进一步探索师范生能力倾向标准测试,完善教师准入标准,完善我国教师教育培养体制,培养出更多的优秀教师,进而使卓越教师真正成为推动我国教育发展和全民素质提高的重要力量。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 (教师[2014]5号) [EB/OL].(2014-09-18)[2017-05-16]. http://www.gov.cn/xinwen/2014-09/18/content_2752077.htm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17-05-16].http://www.moe.edu.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3]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研究出版社,2001.
[4]李重.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十四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5]肯·贝恩.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M].明廷雄,彭汉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刘 英]
2017-02-22
2017-05-22
徐向阳(1978-),男,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哲学研究; 王 希(1992-),男,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教师教育研究。
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地方本科院校卓越教师成长路径与培养模式研究”(SGH16H093);陕西理工大学研究生教改项目(SLGYJG1601)
G658.4
A
2096-4005(2017)03-008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