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侧卧位通气与俯卧位通气的临床疗效

2017-09-03 02:07聂文博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34期
关键词:侧卧位综合症体位

聂文博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北京 100192)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侧卧位通气与俯卧位通气的临床疗效

聂文博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北京 100192)

目的 探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侧卧位通气与俯卧位通气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24例,分为侧卧位通气与俯卧位通气组,各12例。监测仰卧位体位改变1、2、4小时及转复仰卧位后1 h呼吸患者指标,并进行对比。结果 体位改变后1、2、4 h二氧化碳分压、氧合指数较仰卧位升高,(P<0.05),心率、气道峰压与动脉二氧化碳分压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氧分压升高10 mmHg作为标准,侧卧位组有效率为71.2%,俯卧位组为97.2%,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行侧卧位通气与俯卧位通气后治疗有效率差异不显著,但侧卧位开展方便,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借鉴。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侧卧位通气;仰卧位通气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的俯卧位通气已经得到临床认可[1]。相关研究显示,部分患者行侧位通气也可得到理想的效果,本次主要对ARDS患者侧卧位通气与俯卧位通气的临床疗效进行探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24例,分为侧卧位通气与俯卧位通气组,各12例,侧卧位通气组中男6例,女6例,年龄21~59岁,平均年龄(39.4±2.3)岁,俯卧位通气组男7例,女5例,年龄22~59岁,平均年龄(39.2±2.2)岁。

1.2 机械通气

第一,行机械通气。患者均给予器官插管或器官切开型通气治疗,容量控制通气,潮气量在8~10 mL/kg,吸入氧浓度超过60%,应用咪唑安定泵维持镇静[2]。

第二,监测氧合与血流动力学。患者均于缩骨下静脉植入双腔导管监测静脉压(CVP),利用多功能电脑监护仪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除此之外,利用动脉置管分析血脉气,并计算氧合指数(PaO2/FiO2)[3]。

第三,改变体位。获得仰卧位患者氧合剂血流动力参数,改变患者的仰卧位体位。操作如下:头部偏向一侧,双肩垫软枕,骨盆垫三角软垫,腹部悬空,两侧手臂向上抬起,保持各个导管通畅,监测仰卧位1、2、4 h参数情况[4]。侧卧位体位摆放如下,以右侧为例:头部偏向右侧,臀部与躯干向右倾斜[5],垫软枕,避免受压,右腿伸展,左腿向右旋转90度,左手臂放于头前,保持各导管通畅,监测1、2、4 h参数变化。监测中机械通气参数固定,两组于改变体位后4 h转换仰卧位,并在仰卧位1 h后记录氧和与血流动力参数[6]。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7],计数资料采取率用(%)表示,计量资料采取平均值±或标准差表示,t检验组间对比率;P<0.05表示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护理与循环指标变化

体位改变后1、2、4 h及转复仰卧位后1 h,两组动脉血氧分压复合指数与脉搏血氧饱和度较仰卧位增加,(P<0.05),两组HR、MAP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等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氧分压升高10mmHg为有效标准,侧卧位有效率为71.2%,仰卧位为67.2%,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表1和表2所示。

表1 侧卧位通气对呼吸循环指标的影响(x±s)

表2 俯卧位通气对呼吸循环指标的影响(x±s)

2.2 并发症比较

两组无严重并发症,俯卧位患者3例患者出现皮肤压红。

3 讨 论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是多器官功能障碍的组成部分,近几年,临床治疗手段已经得到了发展,但总体死亡率依然较高[8]。

经分析发现,与俯卧位通气相比,侧卧位主要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操作方便。俯卧位要求三四人协同翻动患者,侧卧位一人可完成操作[9];第二,患者不容易受损害。俯卧位容易对患者舌、前额、胸部等造成损害,而且皮下水肿机率较高,而且会出现气管导管脱出等风险。侧卧位属于自然体位,患者接受度好,同时管道在直视下,临床观察效果显著,减少了并发症产生。第三,护理操作较简单。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的护理引流较重要,俯卧位吸痰操作较困,侧位不影响此项操作,一般在重力作用下可彻底引流[10]。

综上所述,侧卧位与俯卧位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通气的治疗效果接近,但侧卧临床操作与护理方便,值得临床借鉴。

[1] 陈军华.老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俯卧位机械通气的临床监护[J].护理学杂志,2014,45(13):18-2.

[2] 程红颖,马艳美,王立芳.利用俯卧位通气技术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2014,06:3-5.

[3] 胡韶山.俯卧位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4,2(09):34-35.

[4] 李全业,张 国.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行侧卧位通气的疗效[J].临床荟萃,2015,1(01):51-53.

[5] 李文鹏,张树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侧卧位机械通气的临床疗效观察[J].云南医药,2017,1(01):28-30.

[6] 刘伏山,李虹霞.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2(08):78-79.

[7] 鲁晓红,周爱平.俯卧位通气持续时间对老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6,1(02):95-97.

[8] 于永福,于湘友,贾 民.仰卧位和俯卧位肺复张对重症肺炎患者治疗效果[J].东南大学学报,2014,2(01):56-57.

[9] 艾宇航.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侧卧位通气与俯卧位通气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急救医学,2015,2(03):23-24.

[10] 杜玲玲,张甲翠.老年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侧卧位通气疗效观察[J].中国老年学杂,2015,2(06):11-12.

本文编辑:王雨辰

R563.8

B

ISSN.2095-8242.2017.034.6571.02

猜你喜欢
侧卧位综合症体位
无声的危险——体位性低血压
侧卧位和俯卧位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肾结石的效果及安全性比较研究
导乐陪伴联合自由体位在产妇分娩中的应用
关注夹腿综合症
菊花枕改善血压失眠
梦游综合症
自由体位配合分娩球在第一产程中的应用体会
玻璃体切割眼内填充术后被动体位的舒适护理
头高侧卧位护理在新生儿胃食管反流中的应用效果
机械通气患者大于80°侧卧位的通气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