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水产技术推广工作会议暨生态健康养殖技术集成现场会六省(区)典型经验交流
典型经验交流之宁夏篇: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 加快推进现代渔业转型升级
宁夏是西北地区重要淡水鱼生产基地。2016年,宁夏全区水产养殖面积75万亩、水产品产量17.5万吨,占西北五省总量的三分之一,水产品产量人均水产品占有量连续多年居西北第一,渔业经济总产值33.5亿元,全区从业渔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100元。渔业在保障农产品市场有效供给、维护水域生态环境安全、促进农民增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近年来,宁夏立足渔业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分区推进。一是依托引黄灌区标准化池塘建设,着力打造健康养殖主导区。主导区25万亩池塘养殖产量、产值均占到全区90%以上。二是依托沿黄湖泊湿地,着力打造生态渔业建设区。积极开展大水面生态增养殖和鱼类资源增殖放流,推进“三品一标”建设,发展生态渔业。三是依托引黄灌区稻田资源,着力推进稻渔综合种养和休闲渔业。每年稻渔标准化综合种养面积稳定在5万亩以上,创建国家级休闲渔业示范场12家,各类休闲渔业场点258家。
按照“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的原则,自治区整合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资金,综合运用财政直接补贴、贷款担保、贷款风险补偿、贷款贴息等扶持方式,每年安排财政专项资金3000多万元,对基地建设、良种繁育、稻渔生态种养、名优品种养殖、品牌培育、市场销售等环节进行精准扶持。贺兰县、平罗县试点建立生态渔业产业发展基金、水产养殖政策性保险,利用股权投资、债券融资、信托等新型金融工具,引进金融和社会资本发展渔业。
积极探索建立行政、科技、企业紧密连接的产业推进机制,集成推广先进、实用科学技术,促进渔业提质增效。一是建立“两组一会”工作推进机制。组建了由农牧厅分管厅级领导担任组长、技术专家参加的产业指导组,由首席专家、产业重点县技术人员组成技术服务组和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协会。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资源整合和协同创新,建设渔业院士工作站2个。二是实施良种工程。开展黄河鲶、黄河鲤等地方特色品种保种选育,三年累计更换良种亲本4万组,创建全国现代渔业种业示范场1个。三是推进“智慧渔业”建设。以贺兰、平罗、青铜峡、沙坡头区等渔业重点县为主,建设集物联网智能养殖、渔业水体环境监控、水产品质量可追溯、鱼病远程诊断、市场信息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互联网+渔业”养殖场点300多家。四是突出发展设施渔业。设施渔业总面积达到200万平方米。对虾设施温棚实现一年四季均衡生产。标准设施流水槽每平方米产量达200公斤左右,是传统池塘养殖亩产量的20倍左右;生态净化塘较普通养殖池塘单位节水78.5%;宁夏渔业实现从“地下”转向“地上”。
宁夏回族自治区农牧厅厅长王文宇
一是着力培育水产生态健康养殖区域公用品牌。积极发展绿色、有机、生态水产品,“沙湖大鱼头”已走上国宴,“银川鱼”、“阅海有机鱼”、“腾格里湖鲈鱼”等深受消费者青睐。二是着力培育水产企业自主品牌和产品品牌。培育了广银、华源、天阔、科海等一批龙头企业,打造了“西夏马兰花”、“西部蓝湾虾”、“镇朔湖大闸蟹”等一批知名水产品品牌。三是着力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大渔业投入品和水产品产地检测,推广使用“宁夏”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二维码,实现水产品全程可追溯,产地水产品抽检合格率连续六年保持100%。
以黄河金岸508公里滨河大道及艾依河、清水河、苦水河沿岸19个“国家湿地公园”为重点,集中打造“一岸三河”休闲渔业带。先后举办了全国自然水域冰钓赛、全国湖泊垂钓邀请赛、全国休闲旅游垂钓赛和自治区全民健身钓鱼赛等活动,带动观赏鱼、渔家乐、生态旅游等多种休闲渔业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