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建锋,张庆普
(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复杂开放环境下产学研知识创新联盟合作影响因素
史建锋,张庆普
(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针对复杂开放环境下产学研知识创新联盟合作影响因素这一探索中的课题,通过深度访谈,运用扎根理论进行质性研究,在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研究结果发现,合作伙伴、管理沟通、利益分配、知识特性、合作风险这5个主范畴对产学研知识创新联盟合作存在显著影响。其中伙伴选择是前置变量,管理沟通、利益分配是内部情境变量,知识特性、合作风险是外部情境变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由 5个主范畴的构成因子及其对产学研知识创新联盟合作的影响因素模型,为在当前复杂开放环境下产学研知识创新联盟合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理论借鉴。
产学研联盟;知识创新;复杂开放环境;扎根理论
复杂开放环境下的创新活动在主体上不断拓宽,在内容上向纵深发展。作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支撑,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组织形式也变得多样化,包括一般合作创新和联盟创新。前者侧重于合同约定,依照合同内容承担风险和分享权益;而后者更侧重于共同的战略目标,其成果更具有前瞻性,组织形式相对复杂。联盟创新内部成员多元化、利益诉求多样化,面临的问题以及外部环境的复杂性都远远高于一般的合作创新,合作各方不再单纯地在产品合作层面上的创新,而是走向更加复杂的创新,包括技术创新联盟和知识创新联盟。其中产学研知识创新联盟的不确定性更高,因为他们的创新目标通常涉及领域的前沿,追求在新的技术领域里实现突破性创新。为了促进联盟健康发展,同时也为准确评价联盟创新绩效,规避风险,提升联盟创新收益,有必要对产学研知识创新联盟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2.1 产学研知识创新联盟内涵
所谓联盟,是指不同的个人或组织为了共同的行动订立盟约而形成的集团。从合作领域看,有以发挥各自生产优势组建的生产联盟,有以共同提高市场占有率而组建的市场联盟,而知识联盟则是以知识创新为目的的合作形式,是企业联盟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一种表现形式。知识联盟最早由Inkpen提出,他认为知识联盟是战略联盟的一种[1]。广义上看,知识联盟是指企业与其他企业或组织机构以知识共享、知识应用、知识整合、知识创造为目的的结盟,最终提高自身创新绩效和竞争优势。狭义来看,知识联盟指双边技术知识转移模式,如联合研发项目,其主要目标是获得新的和互补的技术知识,并加快创新或学习过程[2]。大量研究发现,成立知识创新联盟对于提高创新绩效有着显著[3]和非显著的积极影响[4]。产学研知识创新联盟以知识为纽带,以项目合作为平台,以知识的转移与创新为合作目标,最终提高合作各方的核心竞争力[5]。吸取前人研究的成果和实地调查信息,可以将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组织形式关系用图1表示。
图1 产学研合作创新组织形式关系图
产学研知识创新联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产学研合作在于,它是:①以知识而不是技术或产品为纽带;②以创新为使命而不仅限于技术转移、成果转化;③以联盟合作为特征而不是简单的松散组合。随着互联网+以及大数据技术的普及,“政产学研金中(介)”等更多维螺旋创新模式为产学研知识创新联盟的广泛开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2.2 产学研知识创新联盟合作影响因素
国外学者研究发现联盟各方的知识吸收能力对联盟合作绩效有着显著影响,而知识吸收能力与联盟组合情况、技术差距和研发强度相关[6];合作伙伴的特点是影响知识联盟中知识转移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另外学习动机、组织内部的吸收能力、管理技能以及联盟结构特点等对知识交换有着显著影响[7];联盟合作绩效与合作伙伴的选择、出色、灵活的项目管理、信任、契约、连续性以及合作各方的利益平衡等因素紧密相关[8]。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产学研合作的影响因素,从知识转移角度,认为产学研合作效果和合作组织的知识共享、知识创造与知识吸收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9]。从合作环境角度,认为产学合作的影响因素包括合作关系、项目特性、组织形式以及外部环境[10]。从合作过程角度,认为研发投入、利益分配、市场需求等是开放式创新下产学研合作的影响因素[11]。从系统论角度,认为障碍因素和动力因素是影响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因素[12]。从合作关系角度,发现产学研合作效果与合作主体的内聚、耦合程度正相关[13]。
综合上述分析,通过产学研知识创新联盟合作,获取、吸收以及利用外部知识,企业将有更大的机会实现高水平的创新绩效和竞争优势。国内外的针对性研究大多围绕产学研合作或知识联盟合作而开展,关于产学研知识创新联盟合作影响因素研究较少。探讨复杂开放环境下产学研知识创新联盟合作影响因素应当沿着合作过程中知识的传递路径展开,从“知识—技术—产品”的演化规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鉴于学术界对产学研知识创新联盟讨论较少,对产学研知识创新联盟合作影响因素的理解也不尽一致,通过标准化问卷做大样本量化研究未必有效。鉴于此,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探索复杂开放环境下产学研知识创新联盟合作的影响因素,通过对所搜集资料的分析、挖掘,在此基础上实现对理论的发展或建立[14]。考虑到数据采集过程中要求受访者数量要满足理论饱和准则,同时对所研究问题有一定的理解和认识。本研究选取了26个受访对象,他们大都经验丰富、掌握信息全面,这其中包括参与产学研知识创新联盟合作的企业技术、管理人员(7人)、高校教师(8人)、科研人员(7人),以及包括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在内的各方理论专家、管理人员(4人)等。
访谈过程中,研究者分别使用了个人深度访谈和焦点小组访谈两种方法。通过个人深度访谈,受访者可以就个人观点进行充分阐述,访谈者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受访者的分析。通过焦点小组访谈,主持人可以对集体进行引导和提问,大家互相启发、充分讨论,在发散思维模式下更好地揭示复杂开放环境下产学研知识创新联盟合作的影响因素。其中个人深度访谈共进行了18人次,每次用时约0.5到1小时,焦点小组访谈共进行了2组(每组4人),每次用时约1.5小时。
为了保证数据采集的完整性,每一次访谈都有完备的访谈记录,在受访者同意的前提下有的还进行了录音。研究者随机选择了2/3的访谈记录(13份,包括12份个人深度访谈和1份焦点小组访谈)进行编码分析,另外1/3的访谈记录(7份,包括6份个人深度访谈和1份焦点小组访谈)作为理论饱和度检验样本。运用扎根理论,需要对文本资料先后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3个步骤来分析构建产学研知识创新联盟合作影响因素理论。通过分析对比各种资料,不断提炼核心范畴、修正理论,直至理论饱和,后续资料对理论建构不再有新贡献[15]。
4.1 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的目的是从原始资料中产生初始概念。经过对原始访谈资料进行编码,一共得到320余条包含初始概念的原始语句,然后对这些原始语句及初始概念分类组合进而形成若干范畴。开放式编码后所形成的范畴见表1(篇幅所限,每个范畴仅节选了3条原始资料语句或初始概念)。
经过提炼和整理,认为以下范畴与产学研知识创新联盟合作相关:伙伴选择、合作动因、信任关系、强强联合、经费投入、互补性、专业人才、科研设备、研究方法、研究经验、试验设备、试验场所、金融支持、知识吸收能力、领导重视、政策支持、契约关系、合作模式、管理沟通、知识产权归属、利益协调、知识势差、知识壁垒、知识共享、知识扩散、知识转移、知识外溢、人才培养、合作时间、合作经验、获利能力、竞争优势、竞争地位、学习效果、技术开发、产出目标、市场需求、营销经验。由此可见,相关范畴很多,接下来需要通过主轴编码对相关范畴进一步归纳。
4.2 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要对开放式编码中形成的范畴根据相互关系和逻辑层次进一步归类,通过各范畴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形成主范畴(见表2)。
4.3 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通过挖掘核心范畴以及其与主范畴、其他范畴的联结关系,初步形成理论框架。产学研知识创新联盟合作影响因素可以概括为:合作伙伴、管理沟通、利益分配、知识因素和合作风险;伙伴选择是前提,管理沟通是平台,利益分配是动力,知识因素及合作风险是外部影响变量。以此为基础,构建一个全新的产学研知识创新联盟合作影响因素模型,概括为组织—实施—控制模型,如图2所示。
4.4 理论饱和度检验
利用另外1/3 的访谈记录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结果显示,组织—实施—控制模型中的相关范畴已经发展得非常丰富,对于影响产学研知识创新联盟合作的5个主范畴,均没有新的重要范畴和关系形成。由此可以认为,上述影响因素模型理论饱和度较好[16]。
表1 开放式编码所形成的范畴(节选)
表2 主轴编码形成的主范畴
图2 组织—实施—控制模型
通过前面的分析发现,用组织—实施—控制模型可以有效解释产学研知识创新联盟合作影响因素。
5.1 合作伙伴因素
伙伴选择常常成为决定产学研知识创新联盟合作成功与否的重要原因,伙伴资源的匹配、合作目标的一致等都决定了联盟发展的动力、过程和绩效。以往研究表明,正确的伙伴选择是联盟取得成功的第一步[17]。选择合作伙伴除了要看合作伙伴的目标是否兼容、合作伙伴间能否提供相互所需的资源和支持之外,对于产学研知识创新联盟而言,还要重点考察合作伙伴的知识吸收能力。知识吸收能力要求知识接受方不仅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同时还应具有一定的知识管理能力,以便在创新过程中使用和整合相关信息和知识。知识接受方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吸收能力,知识和技巧才能更有效地得以转移[18]。
5.2 管理沟通因素
产学研知识创新联盟合作过程中经常由于合作动机不同、组织文化不同、知识势差显著等因素导致合作效率低下,管理沟通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具体表现如下:
(1)文化协同。由于自身性质不同,联盟各方文化差异普遍存在,这种差异会阻碍信息的交流与沟通,产学研知识创新联盟的文化协同就是要加强合作方的沟通和理解,架起合作组织间的桥梁。
(2)组织沟通。有效的沟通可以促进组织间或组织内部隐性知识加速转移,通过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发挥知识的整体效益。有意识地加强沟通,是降低联盟合作理解障碍的有效方法。
(3)信任关系。虽然产学研知识创新联盟合作的开展有契约作为基础,但是在当前知识产权制度和联盟治理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已成为联盟成功运行的重要基础。信任可以促进知识转移,可以起到简化、约束、协调、控制、治理以及节约交易成本的作用[19]。产学研知识创新联盟中内部相互信任的建立有利于知识转移高效运行,尤其有利于组织实践和文化中的隐性知识扩散[20]。同时,良好的信任关系可以防止合作伙伴的机会主义行为,降低交易成本。
5.3 利益分配因素
产学研知识创新联盟合作利益是联盟各成员通过相互合作、共同努力而创造出来的收益。合作利益既包括有形的经济收益,也包括无形的知识资产、人才培养等。
传统产学研合作更看重经济收益的分配,对于产学研知识创新联盟来说,知识的产出和创新是最主要的合作目标。无论是经济收益的分配或是知识收益的分配在目前的研究和实践中都有其局限性。经济收益比较成熟的分配形式有总额支付、占比提成、技术入股、混合支付等方式。但在实际过程中合作方对于市场价值的判断往往出现信息不对称。企业方由于直接接触市场,对合作成果转化后的产品市场价值更了解,而学研方主要面向知识、技术的创新,参与市场少,各方从自身角度出发,容易导致对合作收益认识的不同。知识成果的分配方面,实践当中围绕知识产权的归属不断出现纷争,同时知识外溢现象也非常严重;另一方面,无论知识还是技术都是一种抽象事物,很难准确量化,再加上知识、技术本身的价值具有滞后性,成果产业化后还受市场环境、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21]。因此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是产学研知识创新联盟运行的基本保障。
5.4 知识因素
知识因素包含两点,一是知识自身的特性,二是合作方之间的知识差距,又称知识势差。
(1)知识特性。知识的可表达性越差,知识转移的难度就越大。显性知识易于编码、转移,而隐性知识难以编码、难以表达。另外,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粘性,不易流动、不易转移,专业性越强、复杂性越高、技术原理越深奥的知识粘性越强,知识转移就越困难[22]。
(2)知识势差。知识转移是产学研合作知识创新活动的关键[23],而知识势差的存在是知识转移的前提,正是由于联盟各方知识存量上存在差异而导致了知识转移的发生[24],桑普森利用公式计算出了组织间的技术势差,这为衡量知识势差提供了借鉴[25]。从知识活动来看,知识势差与知识转移效率二者之间呈倒U形关系存在。
5.5 合作风险因素
复杂开放环境下的产学研知识创新联盟,受环境的不确定性、自身复杂性影响,合作风险存在于联盟运行的全过程。除了传统产学研合作中常见到的政策风险、资金风险外,产学研知识创新联盟中的风险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包括知识共享不足的风险、知识转移融合不良的风险、知识外溢的风险以及知识转化与升级不足的风险等[5,26]。
(1)做好前置变量的选择,推进产学研知识创新战略联盟的平台建设。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网络,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信息化时代,有效利用互联网等各种平台建立信息沟通渠道,能够很好地应对复杂开放环境下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将最具合作潜质的产学研各方结合起来,形成最大合力,全面提升人、资源、技术、资金的全要素生产率。同时要注重把全球视野作为知识创新联盟的重要导向,突破传统环境下项目合作的局限性,主动融入、布局全球知识创新网络,加强信息、资源共享,提升知识转移转化效率。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推动建立广泛的知识创新共同体,在更高水平上开展创新合作。
(2)掌控好内部情境变量,在内部沟通、利益分配方面下功夫。知识创新的过程通常周期较长,而不同组织间的文化氛围、管理风格、团队理念都存在一定差异,在此情况下,作为产学研知识创新联盟应该加强管理沟通,注重联盟的顶层设计、监督反馈、交流共享。另外,制定合理的利益分配方案,有利于参与方合作地位的平等。国家层面要对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在创投资金、产业引导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扶持。为吸引国际创新人才,要创新移民、通关、入股等政策,实现多渠道、多方式引进,推动形成国内多个国际高端人才聚集区,筑巢引凤。
(3)顺应外部情境变量。以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实施为契机,加强与国内外技术优势领域“精准对接”。鼓励优势骨干企业与高校院所联盟,积极与国内外知名大学、研究机构、国际行业领军企业等精准对接。通过自建、并购、合作共建等多种方式建立研发中心或高端企业孵化器,面向海内外配置科技资源,紧跟国际先进技术,缩短研发周期,提升创新效益。
[1]INKPEN A C.The management of international joint ventures:a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perspective[M].London:Routledge,1995.
[2]DUNNING J H.Reappraising the eclectic paradigm in an age of alliance capitalism[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95,26(3):461-491.
[3]KEIL T,MAULA M,SCHILDT H,et al.The effect of governance modes and relatedness of external business development activities on innovative performa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8,29(8):895-907.
[4]WECK M,BLOMQVIST K.The role of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 in the development of patents:a knowledge-based approach[J].Research policy,2008,37(8):1329-1336.
[5]肖玲诺,史建锋,孙玉忠.基于BP神经网络的产学研知识创新联盟风险评价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1(12):173-179.
[6]LIN C,WU Y,CHANG C,et al.The allianc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R&D alliances—the absorptive capacity perspective[J].Technovation,2012,32(5):282-292.
[7]LAKPETCH P,LORSUWANNARAT T.Knowledge transfer effectiveness of university-industry allianc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analysis.2012,20(2):128-186.
[8]BARNES T,PASHBY I,GIBBONS A.Effective university-industry interaction:a multi-case evaluation of collaborative R&D projects[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2002,20(3):272-285.
[9]沈灏,王龙伟.战略联盟中知识管理对企业新产品开发影响的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11(04):97-104.
[10]郭斌,谢志宇,吴惠芳.产学合作绩效的影响因素及其实证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3(S1):140-147.
[11]胡军燕,朱桂龙,马莹莹.开放式创新下产学研合作影响因素的系统动力学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08):49-57.
[12]王玉梅.产学研知识联盟运行和发展机理的系统动力学分析[J].情报杂志,2009(09):135-139.
[13]杜英,李睆玲,张爱宁.内聚耦合视角下的产学研合作研究——以甘肃重大科技专项为例[J].中国科技论坛,2016(04):43-48.
[14]贾旭东,谭新辉.经典扎根理论及其精神对中国管理研究的现实价值[J].管理学报,2010(05):656-665.
[15]王建明,王俊豪.公众低碳消费模式的影响因素模型与政府管制政策——基于扎根理论的一个探索性研究[J].管理世界,2011(04):58-68.
[16]刘家国,刘巍,刘潇琦,等.基于扎根理论方法的中俄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5(09):27-40.
[17]李健,金占明.战略联盟伙伴选择、竞合关系与联盟绩效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1):161-166.
[18]SHARABATISHAHIN M,THIRUCHELVAM K.The role of diaspora in university-industry relationships in globalised knowledge economy:the case of Palestine[J].Higher education,2012,65(5):613-629.
[19]LEE Y S.Technology transfer and the research university:a search for the boundaries of 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on[J].Research policy,1996,25(6):843-863.
[20]林莉,郑旭,葛继平.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及促进机制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9(05):39-43.
[21]李岱素.广东省部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机制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01):38-41.
[22]SZULANSKI G.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a diachronic analysis of stickiness[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2000,82(1):9-27.
[23]董芙蓉.知识转移视角下的产学研联盟内在机理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S1):84-86.
[24]王月平.知识联盟R&D投入与绩效的关系——基于知识势差视角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09):133-137.
[25]SAMPSON R C.R&D alliances and firm performance:the impact of technological diversity and alliance organization on innov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7,50(2):364-386.
[26]肖玲诺,史建锋,孙玉忠,等.产学研知识创新联盟知识链运作的风险控制机制[J].中国科技论坛,2013(03):115-120.
(责任编辑 沈蓉)
Influencing Factors of University-Industry Knowledge Innovation Alliance in Complex and Open Environment
Shi Jianfeng,Zhang Qingpu
(School of Management,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arbin 150001,China)
Through in-depth interviews,the paper applied grounded theory to explor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knowledge innovation union in complex and open environment.Partners,management communication,distribution of benefits,knowledge characteristics and cooperative risk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 union.Partner selection was the front variables;management communication,distribution of benefits were internal situational variables;characteristics of knowledge and cooperation risks were external situational variables.On this basis,this study explored the form factors of the five main areas and proposed an influencing factors model,namely“Organization-Implementation-Control”model,and simultaneously made policy recommendations.This study would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to promote knowledge innovation alliance cooperation in complex and open environment.
University-industry alliance;Knowledge innovation;Complex and open environment;Grounded theory
国家自然基金资助项目“复合网络环境下创意团队创意过程中隐性知识转化与整合研究”(71273076),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产学研知识创新联盟合作研究”(J14WG70),山东省软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山东省与世界500强及行业领军企业战略合作和产业对接研究”(2016RZA10001)。
2016-11-28
史建锋(1980-),男,河北衡水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知识管理。
G30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