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洪超,吴媛媛
黄土丘陵沟壑区空心村立地整治模式及示范应用*
马洪超1,2,3,4,吴媛媛5
(1.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西安 710075;2.陕西地建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西安 710075;3.国土资源部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工程重点实验室,西安 710075;4.陕西省土地整治工程重点实验室,西安 710075;5.陕西省农业厅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西安 710003)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转变成了的空心村,不仅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破坏和浪费,也使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受到了严重影响,空心村立地整治亟待解决。我国黄土丘陵沟壑区,山高坡陡,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空心村问题突出。文章根据该区域特点,提出田、水、路、林、村多方面综合的立地整治模式,包括土地平整工程、灌溉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以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5个方面,并在详细调查该区域内的陕西省澄城县尧头镇浴子河村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在该村开展一个空心村立地整治模式应用示范项目,有针对性地利用所提出的立地整治模式进行整治示范,以期为该区大面积空心村立地整治做铺垫。
空心村 黄土丘陵沟壑区 立地整治
近年来,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较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了深刻影响[1-5]。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与就业增多、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建设规划缺失、土地管理缺位等导致大量的人走屋空、建新不拆旧,从而使一些农村转变成空心村,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破坏和浪费[6]。有研究认为“空心”不单是一种空间形态,而是土地、人口、经济、社会、文化等各要素偏离和谐“运行轨道”的结果,是农村多要素“空心”的综合,是农村社会“生态失衡”的体现[7]。可见空心村导致的社会矛盾较为突出,其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提出了挑战,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8],开展空心村土地整治成为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问题[9-11]。关于空心村整治一些学者开展了大量研究,如张泉[12]等提出“乡村重构”的观点,包括乡村经济重构、乡村社会重构和乡村空间重构3个方面,并强调空心村的治理需要在城乡统筹背景下跟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刘彦随[13]等认为空心村整治必须从促进城乡要素有序流动和乡村地域空间优化重构的战略高度进行,通过强有力的政府管制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乡村地域系统的空间、组织、产业“三整合”,从而阻隔空心化演替的路径,实现农村要素有序流动及其优化配置[14]。刘洪彪等[15]认为空心村整治需因时因地分类指导,根据住宅更新率的不同,确定空心村的发展阶段,分阶段整理。张志胜等[16]提出的空心村整治措施需兼顾地理和人口。以上研究基本都属于全局性指导意义的空心村整治对策,意在全面统一解决空心村问题,但对于地形地貌复杂的我国来说,地区不同,空心村的空间结构、经济社会状况等差异较大,并不存通用的治理模式。针对某一个区域,在治理之前必须充分调查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及土地利用等多方面现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提出治理模式并实施。我国黄土丘陵沟壑区山高坡陡,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空心村问题突出,亟待解决。该研究根据区域特点提出田、水、路、林、村多方面综合的立地整治模式,并在详细调查该区域内的陕西省澄城县尧头镇浴子河村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空心村立地整治示范项目,有针对性地利用所提出的立地整治模式进行整治示范,以期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大面积空心村整治做铺垫。
黄土丘陵沟壑区由于受到地理位置、气候变化、地形地貌复杂等多种自然因素和人为长期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影响,该区生态环境受到极大破坏:(1)土壤侵蚀、水土流失严重;(2)地形起伏剧烈,农业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3)不合理的农牧业生产活动频繁;(4)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
针对上述黄土丘陵沟壑区复杂的立地条件,该区空心村立地整治模式需综合田、水、路、林、村多方面进行。主要包括:(1)土地平整工程:根据地形、地貌、地类等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土地平整及田块设计;(2)灌溉与排水工程:根据水源、引水条件,建设相应的引水设施工程,建设相应水利工程;(3)田间道路工程:根据地形条件、田地区块大小及类型,设立不同的田间道路类型,满足农业生产需求;(4)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根据生产需求和不同立地条件,设计符合当地农田实际情况的林网类型以及物种。其中,土地平整工程和灌溉与排水工程为土地整治工程建设的核心内容。
2.1 自然条件
项目区位于澄城县尧头镇浴子河村东北部,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9°51′和北纬35°10′之间,北至段庄村,南接乡村道路,西至县道213,东临省道202,东边距县城13 km。尧头镇海拔417~686 m,最低点位于西部的洛河谷地,最高点位于东北部的台塬面上。该地貌类型区具有沟壑深切,梁峁起伏,地形破碎的特点,尧头镇沟壑面积约为总面积的40%。尧头镇属暖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年均降雨400~450 mm,60%集中在汛期,由于年际和季节分配不均,常造成干旱。由于该区地形破碎,土地不平,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十分困难。地下水补给条件差,排泄条件好,一般地层含水量较小,水文地质较为复杂,不利于开发利用。区内土壤以中壤为主,占土壤总面积98.76%,平均容重1.26 g/cm3,孔隙度52.5%,土壤比阻0.34~0.54 kg/cm2,通气透水,保水保肥,耕性良好,适种广泛。
2.2 项目区社会经济状况
浴子河村距离尧头镇政府驻地2 km,村内约有800多户,总人口约2 480人,均为农业人口,约1/3的青壮劳动力在外务工,近些年陆续开展宅基地复垦项目,大多数宅基地都得以更新,现余60余户废弃宅基地和废弃砖厂。煤矿产煤结束后,村民经济收入下滑,当前经济收入以农业为主。经过20世纪末建房高峰期,近些年主要以美化建设乡村,完善服务功能的建设工程为主。该研究示范点项目位于尧头镇浴子河村内,近年来浴子河村农业稳定发展,农产品主要以小麦、蔬菜、红枣、苹果等农产品为主,地下煤炭资源丰富,属县重点工业区。示范点原为建设用地,包括废弃村庄和废弃砖厂,原来居住的居民搬迁至南部,和原有村庄集合在一起。
2.3 土地利用现状及项目区设计
浴子河村土地总面积为661.98 hm2,其中耕地300.82 hm2,园地2.55 hm2,林地4.11 hm2,草地304.59 hm2,住宅用地35.93 hm2,工矿仓储用地2.80 hm2,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8.17 hm2,其他土地3.01 hm2。耕地均为旱地,水资源稀缺,粮食产量较低,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陈旧,亟须整治示范点项目带动村域发展。示范点项目区废弃宅基地和砖厂占项目区总面积近90%,且宅基地无人居住,砖厂多年荒废,土地利用率较低,加之现有的耕地为旱地,经营粗放,土地生产潜力没有得到有效地发挥。示范点项目区总面积为4.35 hm2(合65.21亩),利用现状如表1。
3.1 土地平整工程
废弃宅基地平整之前,规划好土方的移动方向,保持土方挖填平衡。用推土机分层把废旧的宅基地老墙、窑背有机肥土分片集中堆放,再拆除示范点内的旧庄基,产生的大量建筑垃圾用自卸汽车协助运输。建设用地整理时清除建筑渣土及地下30 cm以内的地基,保证宜耕种有效土层厚度不小于60 cm。同时对砖土坯结构拆除后的房土集中保留,待清除砖渣后还田,可增加土壤有机质。最后对废弃宅基地进行平整,使地块规整,便于耕作,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耕地产出率。经计算,浴子河村拆除窑洞8 140m2,拆除混居型建筑物面积9 150 m2,土坯房面积7 655 m2,障碍物清理2 115 m3,建筑渣土清运2 535 m3。
表1 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统计表
在示范点建立阶梯形水平台田时,为了便于农田灌溉,田块应在自北向南方向上形成一定坡度比降,使沟渠内的水能够具备一定流速,防止水分过度淤积下渗,继而出现盐碱化。
(1)平整度在坡耕地上沿等高线修建田面水平、埂坎均整的台阶式田块。梯田改变了地形,减缓了地面径流,并能拦蓄水分,改良土壤。对于示范点地形,田面坡降设为1/1000,北高南低,垂直灌水方向与地头分渠的坡降一致。
(2)平整单元示范点土地平整后为水平梯田,土层厚度达到0.6 m以上,土壤耕作层0.5 m以上,以局部平整为原则,采用挖填方式进行平整,平整后上下田块各分为2个单元,总面积为4.33 hm2。
(3)梯田田坎两个田块单元的田坎高度为3.5 m,土坎侧坡坡度设为1∶0.3,除了在田坎边上种植一些油松防止滑坡外,还在田坎上撒草种,减少风雨侵蚀。
(4)梯田田埂为了防止梯田水土流失,土地平整过程中提前留土,在梯田边缘的田坎上修建田埂,起到蓄水、防边坡破坏等作用。在田块外侧边界修蓄水埂,高出田面0.3 m,顶宽0.3 m,内外坡比1∶1。
3.2 灌溉与排水工程
实施灌溉与排水工程要形成“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的灌排体系,充分利用水资源,采取节水灌溉措施,增加有效灌溉面积。示范点的灌溉保证率采用75%,灌溉水利用系数0.65以上,防洪标准按十年一遇工程标准修建。
针对示范点地形、土壤以及周围现有设施情况,采用低压管道输水方式对田块进行灌溉。优点如下:节水,比渠道节水30%左右;省地,与渠灌相比节约耕地1%~2%;节能,比喷灌微灌更节能;增产,灌水均匀及时增产15%;省工省时输水快;投资远低于喷灌和微灌。
示范点土地平整后以项目区东侧的蓄水池作为引水水源,利用山间高差产生的自压将水通过管道引入整治田块,干管、支管均采用地埋固定式。干管PVC管材直径110 mm,支管PVC管材直径75 mm,可增加管道水流量并缩短灌溉时间。支管间距最大为50 m,最小为30 m,支管皆为单向控制。分水栓间距设为50 m,控制面积最大为0.45 hm2,最小为0.08 hm2。田垄宽设为3 m,一个出水口对应一个田垄,辅助轮带进行灌溉。示范点水源采用附近的地下水,通过大型抽水泵至示范点东侧的3 000m3蓄水池,然后通过管道自流至田间出水桩灌溉。现场共埋设输水干管(0.63Mpa 75 upvc)1条,共计77.33 m,埋设输水支管(0.63Mpa 75 upvc)2条,共计558.77 m,闸阀井2个,排气阀2个,泄水井2个,出水桩11个。
3.3 田间道路工程
浴子河村新修主干县道通往田间的道路,路面宽度3 m,比降均不超过15%。针对示范点地形特点,将上、下两个地块分为1、2号两个单元。新修2条生产路于田块南边缘,采用泥结石材料,长度共计622.15 m。具体施工工艺为:路基处理—路基碾压—面层铺设—碾压—路边整修。具体要求为:①基层处理:垫路拱,素土碾压,宽5 m;②面层处理:块石、砂石碾压,宽4 m,厚0.15 m;③基层处理好后机械碾压两边,道路中心高于两侧0.15 m。
3.4 农田防护工程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
针对示范点立地条件,在田块的周围、田间道路两侧种植侧柏。种植侧柏时采取低床育苗,播种前要灌透底水,然后用手推播种器,播种时开沟深浅一致,均匀下种,播种后及时覆土1~1.5 cm,再进行弹压,使种子与土壤密接,利于种子萌发。田间路侧柏株距设为2.0 m,田坎地区为防止水土流失和崩塌,株距设为1.5 m,挖穴深度均为0.6 m×0.6 m×0.6 m。在侧柏下面的歇地,种植灌木,以紫穗槐为宜,种植时沟深3~5 cm,宽6~8 cm,播种后覆土2 cm厚,并稍加镇压,用水喷透,及时灌水。同时,落实林权制度,做到一种就管,保证树苗成活率,加强林木病虫害防治,确保农田林网建设达标。栽培时间采用秋冬挖穴整地,春季栽植为主,把好“三关”,即整地、苗木、栽植关。栽培方法采用“三大、一深、高培土”法,即挖大穴、浇大水、用大苗、深栽植、高培土的方法,确保造林成活率。
以浴子河村示范点为例,示范了黄土丘陵沟壑区空心村立地整理技术,将原来的废弃宅基地和砖瓦厂整治成为可重新利用的水平梯田。通过配套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实现旱地梯田化,田间道路砂石化,生产道路夯实化。不仅改善了示范点周围区域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又加速了区域农村经济结构化调整。通过开展项目区空心村立地整治模式示范,不仅是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空心村整治的理论依据,同时也对空心村立地整治的推进提供科技支撑。
[1] Ma L J C,Fan M.Urbanisation from below:The growth of towns in Jiangsu,China。 Urban Studies,1994,31(10):1625~1645
[2] Xu W,Tan K C.Reform and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restructuring in rural China:a case study of Yuhang,Zhejiang.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01,17(2):165~181
[3] Shen X,Ma L J C.Privatization of rural industry and de facto urbanization from below in southern Jiangsu,China.Geoforum,2005,36(6):761~777
[4] 刘彦随.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转型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地理学报,2007,62(6):563~570
[5] 张富刚,刘彦随.中国区域农村发展动力机制及其发展模式.地理学报,2008,63(2):115~122
[6] 刘彦随,龙花楼,陈玉福.中国乡村发展研究报告:农村空心化及其整治策略.北京:科学出版社
[7] 姜绍静,罗泮.空心村问题研究进展与成果综述.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6):51~58
[8] 罗林涛,张卫华.关于空心村整治问题的思考.中国土地,2014,(02):50~51
[9] 张富刚,刘彦随,张潆文.东部沿海地区农村发展功能定位与生产要素整合模式探讨.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30(1):1~5
[10] 龙花楼,李裕瑞,刘彦随.中国空心化村庄演化特征及其动力机制.地理学报,2009,64(10):1203~1213
[11] 陈玉福,孙虎,刘彦随.中国典型农区空心村综合整治模式.地理学报,2010,(06):727~735
[12] 张泉,王晖,陈浩东,等.城乡统筹下的乡村重构.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3] 刘彦随,刘玉.中国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的进展与展望.地理研究,2010,29(1):35~42
[14] 刘彦随,刘玉,翟荣新.中国农村空心化的地理学研究与整治实践.地理学报,2009,64(10):1193~1202
[15] 刘洪彪,甘辉.新农村建设中“空心村”的整治.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05):586~588
[16] 张志胜.土地流转视域下的“空心村”治理.新视野,2009,(2):30~32
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创新团队(2016KCT-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