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400 m运动员运动负荷安排的特征研究①

2017-09-03 10:26李琼志龙海涛
当代体育科技 2017年22期
关键词:乳酸高水平耐力

李琼志龙海涛

(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湖南长沙 410012)

高水平400 m运动员运动负荷安排的特征研究①

李琼志*龙海涛

(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湖南长沙 410012)

为了实现高水平400 m运动员的特定目标,教练员对训练全过程把控,运动员应承受多大的训练负荷,通过对400 m运动员的速度耐力、速度训练中小量、中大强度等运动负荷的特征研究,使运动员避免运动性疲劳所导致的各方面不利原因、向更高层次发展。

高水平400 m 训练过程 负荷特征

运动训练中的负荷设计及训练手段的采用是运动训练的重要内容。在每次训练课和各阶段的训练过程中,训练负荷的设计安排、训练手段的采用,教练员应根据运动员各阶段的训练任务,有针对性地进行安排,并根据运动员的实际能力实施区别对待。因此,对高水平400 m运动员的负荷进行把控,获得400 m跑训练速度、速度耐力及负荷监控的操作方法。

1 研究对象

该研究以男子400 m运动员成绩在47~49 s左右定为高水平,以高水平400 m运动员的负荷把控为研究对象。

2 结果与分析

2.1 400 m项目的有效负荷结构分析

400 m专项最主要的特征是无氧耐乳酸训练,其目的是提高400 m运动员在高负荷下持续奔跑时耐乳酸的能力,延长乳酸出现的时间,使400 m运动员在高强度奔跑时的乳酸堆积速度减缓。400 m跑所需时间在45~55 s之间,主要依靠无氧酵解及乳酸供能,发展运动员的无氧酵解能力是保持高速度跑的关键,高水平400 m运动员训练负荷体系的核心应围绕无氧乳酸训练进行,除了专项技术决定因素以外,训练负荷中所占比例已超过了有氧非乳酸一般身体训练负荷及无氧非乳酸速度训练负荷。因此,高水平400 m运动员的训练负荷应以无氧乳酸训练负荷为核心,无氧非乳酸速度训练及专项身体训练为主要的负荷结构。

2.2 高水平400 m运动员训练手段的实施及训练负荷把控

对于已有多年训练基础的运动成绩在47~49 s左右的高水平400 m运动员来说,定时定量的突出专项训练强度是专项训练核心要素,有效训练负荷主要体现在训练强度上,而不是过多的强调训练量。这样的负荷特征就可能发生很大的变化,最终引起质的变化,这是负荷把控最为明显的特点。确定了负荷的方式,结合具体训练手段的设计,并在训练中有目的地进行控制,才能使训练具有高度的有效性。

2.2.1 400 m训练应突出中小负荷、中大强度

由于高水平运动员训练的特点及时间等原因,每周5次训练课,1堂训练课的最大快跑训练量控制在1 000 m左右,1周的快跑训练量控制在3 500 m左右,最长快速跑距离为500 m、100 m以上的快速跑重复次数不超过2次,要求每个运动量用中大强度完成,段落间的休息时间在15~20min左右。教练员应充分在训练中应树立以中大强度为主的训练思想,中大负荷强度的指标训练法、间歇跑等手段来提高专项能力。在完成训练目标任务的同时减少训练量,保证运动员机体快速恢复,使运动员能够较快地恢复各器官系统的正常水平。

2.2.2 400 m跑的速度与速度耐力训练

在400 m项目跑的专项身体素质中,其运动员的速度与速度耐力对运动成绩起决定性作用。短距离速度训练主要是发展400 m运动员的反应速度、爆发力和最后冲刺的能力。而速度耐力的突破,必将带来400 m专项成绩的提高。训练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训练内容

2.2.3 400 m训练应遵循超量负荷的原则

我国的训练学理论研究都围绕着“超量负荷”为重要的训练理论依据,是对训练负荷的适应性、渐进性以及对运动员竞技状态控制的重要理论。根据人体机能的适应情况,运动员承受能力要有节奏地进行。机体承受负荷刺激产生疲劳,消除疲劳使机体得到恢复,再进行对机体负荷刺激。这是疲劳与恢复的规律所决定的。在训练中要打破机体原有负荷的适应性和动态平衡,使运动员状态达到一个新的负荷水平。在稳定一段时间后再增加负荷,以“刺激—反应—适应—再刺激—再反应—再适应”的过程实现“超量负荷”。在机体恢复的状态下再进行训练,突破原有应激水平,从而提高专项能力才是一个完整的训练,见表2、表3。

表2 1~4周的训练内容的负荷总量分析表

表3 5~8周的训练内容的负荷总量分析表

2.2.4 400 m高水平运动员生理指标的监测

在训练监控中采用常规的生理监测指标进行把控从心率、血压、血乳酸、血尿素等几项指标,对运动员训练前后的生理指标测试,从数据中得到运动员在训练中的生理表现,从而反映出符合情况,及时调整运动员的训练安排。

3 结论

(1)高水平400 m运动员的训练负荷体系,围绕着无氧乳酸训练负荷为核心的无氧非乳酸速度训练及专项身体训练为主要支持系统的负荷系统。

(2)训练中应大力发展400 m运动员的速度耐力,通过合理控制训练的强度并进行适当的调整,提高运动员的速度素质和400 m专项能力。

(3)400 m训练中要把握运动负荷与强度,要控制好运动员的恢复。根据运动训练学理论,没有训练就没有疲劳,没有疲劳就没有运动成绩的提高。疲劳过度反而导致运动成绩的下降。教练员要把运动员的训练和恢复放在首位,采取有效的手段来提高运动员的恢复效果。只有在运动员疲劳恢复后身体状况良好的情况下才能获得最佳的训练效果。

[1]黄毅,王宇红,蔡勇.高水平400m运动员有效训练负荷研究—兼论中美400m训练理念之异同[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7):991-993,996.

[2]过家兴.现代运动负荷安排的主要特征[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4(2):19-24.

[3]刘建和.对“训练负荷应大于比赛负荷”的两点质疑──兼论负荷安排的经济性原则[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6(1):84-87.

[4]陆阿明,雍明,刘爱霞.短跑运动员业余训练负荷监控的实践研究[J].体育科研,2002(2):25-26.

G82

A

2095-2813(2017)08(a)-0010-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22.010

龙海涛(1991,7—),男,汉,湖南永州人,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李琼志(1970,9—),男,汉,湖南娄底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田径,E-mail:liqiongzhi@163.com。

猜你喜欢
乳酸高水平耐力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倍耐力原配世界最强动力超豪华SUV——全新阿斯顿·马丁DBX707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乳酸菌发酵生产D-/L-乳酸的研究进展
人在运动后为什么会觉得肌肉酸痛
糖尿病性乳酸性酸中毒
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速度耐力训练的生物化学分析
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的竞技特点与训练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