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君
摘要: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承担着维护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公共教育、进行公共行政管理、完善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社会职责。行政事业单位是否能够妥善保管相关资产,防止管理层出现贪污、舞弊以及挪用、侵占单位资产事关全民的福祉。本文结合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结合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现状,阐述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的关键事项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内部控制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承担着维护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公共教育、进行公共行政管理、完善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社会职责。行政事业单位是否能够妥善保管相关资产,防止管理层出现贪污、舞弊以及挪用、侵占单位资产事关全民的福祉。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幅员辽阔,行政事业单位数量众多,拥有的资产总额数量巨大,行政事业单位的净资产总额大约占国有资产总额的四分之三。如何管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资产,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提升资产利用效率,防止资产被贪污、侵占、挪用是一个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议题。
一、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内部控制的相关规定与要求
尽管近年来行政事业单位整体的资产管理水平有所提高,但是资产配置效率低下,资产使用率不高,年终清查盘点准确率存疑,内控人员监督职能履行不到位一直是困扰资产管理的难点问题。现实中存在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一方面指引着内部控制制度的改革,另一方面也对实务中进一步完善资产管理提供了切入点。因此,要想优化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一方面需要相关主體不断完善相应的内控规定,另一方面还需要行政事业单位自身强化执行有关的规定,形成上下联动的良好氛围,共同防范抵御潜在的各类风险。根据《企业内部控制》指引的相关规定,内部控制的五要素分别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和内部监督。对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而言,控制环境主要体现在行政机构相关领导到内控的态度和重视程度上,这会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产生广泛并且深入的影响,贯穿资产管理的始终,体现在采购到报废处置的整个环节,控制环境奠定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的基石。有效地管理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可以及时对来年的采购计划进行科学预算,在不同部门之间可以合理科学地进行资产地分配,提升资产的利用效率,防止舞弊和侵占单位资产的事件发生,可以有效防范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的风险。现阶段,常见的有效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1)集体决策或者联签制度。“三重一大”的事项应当采用集体决策和联签制度,来防止行政事业单位中一人抢占话语权导致的腐败滋生问题。(2)不相容岗位相分离。该制度主要用于防止在日常运营过程中,不同岗位,不同职能部门的员工利用职务便利进行舞弊的行为,使得不同部门员工之间的全能受限于其他同事或领导,可以有效防范舞弊发生,保全单位资产完整。(3)建立完善的信息技术平台,实行有效信息沟通和监督。信息技术是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不可或缺的工具。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对资产进行管理有很多优势:数字化资产管理可以随时更新资产的动态、让不同部门及时了解单位资产状态,在单位内部披露资产状况信息,提高资产管理的透明度。
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的关键事项
中国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有一定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他具有公有资产的属性,即非盈利性资产;另一方面,一部分资产主要是用于科研项目等,又具有盈利性。因此,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它的资产存在营利性混同的状态。经营性资产的主要目的是为单位创造利润,其资产管理模式应当参照一般的企业,会计核算方式也应当对照类比,采取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由此可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一般的企业资产管理存在的一个重要区别是首先要区分资产是否具备盈利性。为了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有必要单独设立资产管理部门,主管资产管理制度的拟定、实施和监督。
(一)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资产的重要基石。政府部门,主管部门、行政事业单位领导是否重视资产管理工作对控制环境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大部分都会设立资产管理部门,对行政单位的资产进行专项管理。如果单位领导重视资产管理工作,一方面会使普通员工在日常工作中不敢懈怠本职工作,将内部控制的相关规定落到实处,另外一方面,也可以有效防止舞弊事件的发生,形成一定的威慑力,从而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在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下,行政事业单位可能会更加注重对员工专业素质的培养,定期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包括财务人员,信息技术相关的人员。在培训过程中,强化对财务人员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其业务积极性,大幅降低记错账的可能性,深化其对基本内部控制流程的理解,真正意义上做到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加强对货币资金、印章等的把控。
(二)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
在实务中,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存在随意处置单位固定资产,并伴随着挪用收益及孳息的现象,重要资产运行效率低下,不同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现象明显,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有效解决,将会对整个行政事业单位带来不利的影响,并且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如果这样的现象不能有效遏制,单位其他部门的员工可能会效仿,进一步侵蚀单位利益,造成恶性循环,因此有必要在这些现象发生之前,对相应的风险进行评估,将这些风险扼杀在摇篮之中。
对于一个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如果资产管理问题频发,说明单位的内部控制相关制度设计不合理或者指定的内部控制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可能存在单位领导侵占挪用资产,普通员工发生舞弊侵害公司的正当权益等现象。为此,行政事业单位相关部门应当考虑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开展专项审计活动,针对侵占资产和舞弊高发频发的相关部门和领域,开展实施一系列风险评估活动,评估资产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以及各类资产管理的不相容岗位是否实现了职责分离,各类资产的采购、处置、评估业务环节是否规范,科学评估资产利用率,严格审核各单位是否存在虚假采购骗取单位资金的情形。
(三)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合理把握集权与分权的程度。一方面,强化内部控制活动有利于更好地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如强化对大额固定资产的保管,有利于防止贵重的资产被偷盗,或者被员工侵占。但是,另外一方面,一些关键的权利,如资产的处置权利,不宜下方给层级较低的员工。但是如果过于集权,则容易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发生领导贪污,侵占单位资产频发。因此,在进行一定程度的集权的同时,还应当考虑对集权进行适当分权。
(四)信息沟通
不同层级之间的员工应当有有效的沟通机制。由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组织架构类似于公务员系统,不同层级之间的员工交流可能会存在比较大的障碍,这显然是不符合内部控制制度的相关要求的。信息沟通机制要求行政事业单位构建信息交流平台,使得上下层员工之间的信息能够得到有效表达。一般认为,应当建立“意见箱”和匿名举报平台,使得所有员工的舞弊行为都有机会得以曝光。有条件的行政事业单位,还应当考虑依托信息技术平台,搭建员工互相交流的社交群,是的信息沟通机制得以发挥相应的作用。
(五)内部监督
一套完善和科学的内部监督制度,可以很好地对某一个阶段的内部控制执行效果加以评价。规范的监督体系,一方面可以使得资产管理部门有效、全面、完整地进行科学监管,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设计合理,是否能够合理保证资产得以恰当管理。另外一方面,合理的内部监督体系可以保证监管结果的公允性,即不同主体通过相同的内部监督制度开展监督活动后,得出的主要结论是大体一致的。
总之,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内部控制应当依托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合理保证资产得以恰当管理。
参考文献:
[1]代方舟.基于内部控制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研究[J].财会学习,2016,01:189-190.
[2]李常勇.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问题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06:172.
[3]姚华.基于内部控制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研究[J].新经济,2014,02:70-71.
(作者单位:济南市农业监察支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