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意花鸟画中的笔墨运用

2017-09-01 04:33郑春华
中国绿色画报 2017年8期
关键词:用墨徐渭用笔

不管哪一种艺术创作,都不仅仅是技法的问题,而技法却是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和途径。中国画中的笔墨是指用笔和用墨的方法,好的笔墨会在纸上呈现出墨的各种形态,又通过墨迹可以看出笔的运动痕迹。在这里分成两点,来谈一下自己对写意花鸟画中笔墨运用的一些体会。

1、笔墨具有独立的美学价值和美的形式。

绘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支流,其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在讲究造型、构图、设色等艺术特点的同时,更加注重笔墨的运用。南齐谢赫在六法论中提出了“骨法用笔”,唐代的张彦远把“形似”“骨气”“立意”等等绘画上的种种表现都归于用笔,可见笔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艺术效果。笔墨是写意画的基本元素,有着独立的美学价值和美的形式。

在五代时期,花鸟画出现了以徐熙、黄筌为代表的两种风格,北宋郭若虚在《圖画见闻志》中名为“徐黄异体”、”黄家富贵、徐熙野逸”。黄家父子勾勒填彩的画法和浓艳精细的画风,被画院奉为品评花鸟画的标准,而徐熙一变其法,独树一帜,以新的风貌博得时人称誉。《宣和画谱》中评述“今之画花鸟者,往往以淡色晕染而成,独徐熙落墨以写其枝叶蕊萼,然后赋色,故骨气风神,为古今之绝笔”。徐熙的画法在当时花鸟画技法上是一种新的创造,成为后世花鸟画技法中被广泛运用的“水墨淡彩”的先驱。此后的许许多多画家,在长期的探索与实践中,笔墨又有了各种表现手法,形成不同流派,不同风格,且各家又有各家之长。

中国画画家,对传统笔墨应该有深入的研究,在我国美术史上,许多大画家又是大书法家,如苏东坡、赵孟頫、吴昌硕等等,他们在书、画上都有非凡的成就,由于他们具有深厚的书法功力以及对笔墨技法的独特理解,使他们的作品达到更高的境界。清代大画家恽南田说:“有笔有墨,谓之画。”可见中国画的灵魂之所在。

以上我们说了笔墨在中国画尤其在写意花鸟画中的重要性,想要通过笔墨来表现物象的形、神,并表达出画家的情感及修养等也绝非一件易事,不仅要刻苦的练习基本功,还要多理解,更需要各种知识的蒙养来让我们的笔墨技法有格调、有品位,最后形成自己独特的笔墨语言。

我们可把笔法和墨法分开来看。

1.1 中国古代画论中对笔法有着详尽的阐述:“有勾、勒、皴、擦、点、染等,行笔有缓、急、转、折、顺、逆,有虚实、有中锋、侧锋、颤笔、顿挫、还有拖笔等等,但切忌描、涂、抹。描,笔无起伏、收尾,也无一波三折;涂仅见其墨,不见其笔,即墨中无笔;抹,横拖直拉,非人用笔,是人被笔所用”。其中颤笔顿挫,如屋漏痕,车行泥中,行笔以慢见长,虚谷、齐白石等善用此法。在掌握了很好的基本功后,可根据自己的个性充分发挥,变换使用,以免呆板单调。从谢赫《古画品录》中多处谈用笔来看,遒、逸、奇、媚四种用笔风格,都属于“骨法用笔”之内,肯定了用笔之美的多样性。

1.2 “即可惜墨如金,又可泼墨如废水”,前人一句话把对用墨的精妙之处总结到极致。 下面我们通过分析几位大师的用墨方法来了解一下墨法。吴昌硕先生的用墨是很成功的,人称他的墨浓如重漆、淡如蝉翼,重而不滞,淡而不浮。白石老人墨用的很纯很辣。而石鲁却把墨用的很妙,黑时黑的惊心动魄,淡时淡到明媚高雅,灰时灰的朦朦胧胧。这几位画坛巨匠都把墨用的精彩之极。用墨时除了注意笔法的同时,还要对水份有很好的把握,应干湿相济,要做到“干裂秋风,润含春雨”。另外对宣纸的性能也要有了如指掌,以便更好地发挥。一幅好的作品中笔和墨要互相生发,相得益彰,笔为骨、墨为肉,二者缺一不可。如果只有笔无墨,就如同一副骨架空立在那里,没有气韵与活力,显得呆板。只有墨无骨则臃肿没有骨气,称之为墨猪。

单从技法表现上来欣赏笔墨已经很丰富很美妙了,但是笔墨绝不仅仅如此简单,它还是画者精神层面的一种体现,画家的思想、个人修养、以及情感性情都会通过笔墨展现出来。我们看明代画家徐渭,他的用笔锋芒毕露,用墨酣畅淋漓,多无常法。倾诉出了画家悲愤痛苦的情感。而与他同样有卓越成就的朱耷(号八大山人),虽然在花鸟画方面学徐渭,但风格迥异,就笔墨言八大含蓄蕴藉,滋润明净,笔如绵里藏针,墨华丰多彩,而徐渭狂放不羁,直接宣泄,二人都有满腔幽愤,徐渭多直言不讳,八大却欲言又隐。徐渭放而能收,八大则收而能放,用笔用墨都控制有度,他们是写意画坛上的两座高山,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也体现在笔墨之中,潘天寿有一方印章为“不雕”,我们对潘先生古拙自然的画风都有所了解,他的笔墨混厚拙朴,天人合一,自然天成,也正是老子思想中“强其骨”和“大玉不雕”的体现,书法中也有“宁方毋圆,宁拙毋巧”的说法,要知道这里的“拙”不是简单的笨拙,而是寓巧于拙,是有意识的、是人文的。在这点上我们还需做深入的研究,才能更好的理解中国画以及中国传统文化。

2、笔墨与造型相结合

前面第一部分我们只是把笔、墨独立出来欣赏,但写意花鸟画又不同于其它画种,它具有一种独特的“抽象美”和“具象美”相结合的美学性质。齐白石先生对此有精辟的论述:“不似是欺世,太似则媚俗,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笔墨不仅强调书写性,还具有描绘性,掌握笔墨的目的也是为了表现物象,而使其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想要把两者很好的结合起来,就要在临摹传统笔墨技法的同时加强写生的训练。在锻炼中要求笔下造型,笔到神随。

徐悲鸿先生画马吸收传统没骨法的技巧,很重视笔墨的运用,他笔下的马不仅笔墨飞舞,而且活生生的奔腾驰骋,达到了化境。他认为笔墨切不可墨守陈规,必须要紧密结合造型,方能不断发展。徐悲鸿先生在写生上下了大功夫,对马的结构异常熟悉后才把笔墨提炼到最精简的程度, 徐先生有一幅《四马图》,画马的背向、侧向、昂头、俯首等悠闲自在的姿态,都是写意的笔法,在关键的地方如鼻孔、胸肌及骨节处,很严格的加以勾描,被风吹起的鬃毛多用浓墨,加强了对比,既概括了形质又提高了神采。再看齐白石先生的虾、蟹、青蛙等,寥寥数笔已把他们的形神表现的极其绝妙,齐白石也非常注重写生,他的笔洗中常养着虾,经常细心观察,举一反三的进行揣摩,去其繁冗,最后达到一笔都不能多,一笔也不能少的最高境界。在学习时,一定要明白这些笔墨因何而来,直接临摹前人总结出来的东西自然是捷径,但若想提高和突破,就必须究其根源。

在继承传统笔墨的同时还要有创新精神,在这一方面石涛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是一位富有独创性的画家,提出了“笔墨当随时代”的艺术理论。他曾自题曰:“此某家笔墨,此某家法派,犹盲人以示盲人,丑妇之评丑妇尔,赏鉴云乎哉,不立一法是吾宗也,不舍一法是吾旨也。”他的画法千变万化,不受陈规所困,指出了艺术的价值在于不断的创新与发展。其实任何时期都是如此,现在随着各种艺术的引入,人们眼界的开阔,古代中国画的技法不能够完全满足时代的审美要求,也要赋予它新的使命,有些甚至打破以前的常规,反传统的重新排列组合,创作出一些新颖、别致,又符合美学要求的作品。 当然,笔墨只是中国画中的一个部分,还需在绘画艺术中加强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才能走出一条宽广的创作道路。

【参考文献】:

[1] 周积寅编著《中国画论辑要(增订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

[2] 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修订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郑春华,女,1974年生于河北,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人民大学画院孙其峰工作室助理导师。endprint

猜你喜欢
用墨徐渭用笔
徐渭来过多次苏州
不要用笔去玩电风扇
风莺图诗
包饺子
微思考
黄宾虹山水画技法探微
从画家书法谈对书法墨法的理解
徐渭南腔北调
智力大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