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引领需求研修促进教师“成事”“成人”

2017-09-01 16:33蒋敏杰
江苏教育研究 2017年20期
关键词:成事乡村教师

蒋敏杰

摘要:要实现农村儿童综合素养的提升,物理环境建设是基础,课程优化设置是条件,其核心在于“人”,乡村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将决定学校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品质。教师的专业化的成长既包括乡村教师教学理念的优化,课程理解力的提升,也包括其基于理念指导下的教学素养与能力的综合提升。常州市小学数学乡村骨干教师潘小福培育站,从小学数学课程的核心基础——“专业化教材研读”入手,引领老师们理解课程,理解学生,理解教学。

关键词:乡村教师;专业化教材研读;教师能力素养

中图分类号:G4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7B-0031-03

乡村教育的发展,农村儿童综合素养的提升,物理环境建设是基础,课程优化设置是条件,但核心还在“人”,即乡村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将决定学校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品质。常州市小学数学乡村骨干教师潘小福培育站,分析当下乡村教师的发展需求,从小学数学课程的核心基础——“专业化教材研读”入手,引领老师们理解课程,理解学生,理解教学。

一、培育站运行目标的“问”与“解”

孙兴华、马云鹏提出了乡村教师能力素质提升的四个要素:愿景、路径、组织和资源;三个营造其专业成长环境的机制:提供个性化的专业支持,示范重要的价值观和实践,激发教师对教学实践的思考。[1]结合具体教学研究实际,细化培育,我们问自己:“乡村骨干教师需要什么?一年后培育站的老师将有怎样的状态?如何高质量地引领老师们的理念与行为?……”把脉问题,精确定位,培育站研修活动才更具有针对性,才能提升培育站效能。

1.问卷调研,了解需求。培育站研修方案的制定,实行自上而下的高位引领与自下而上的需求分析相结合的原则,使培育研修工作目标与内容适度超前,高位引领,真正切合当下常州市乡村骨干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突破瓶颈性难题。我们向不同类型的村镇学校发放调研问卷,了解老师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展培育站研修教师访谈活动,深入了解,形成双向发展共识;开展集中研讨活动,集中发布研修主题,明确聚焦共性发展目标。

2.建立学习共同体。针对目前教师培训以讲座为主要形式的现状,培育站实行“集中+分散”的培育方式,组建学习共同体,拓展参与式、体验式的培训活动。培育站活动有分有合,相互渗透,在理论学习、教学实践、问题分析等具体目标指引下,开展共性主题研修与个性问题求解,有助于乡村骨干教师返校后的知识应用与推广。

3.形成专业能力的课程研修模块。培育站研修活动,加大了专业能力研修模块的力度,目的在于使老师们在接触更多课程教学理论前沿知识的同时,与自我教学素养相整合,实现综合素养提升。我们形成“高观点下专业化教材研读能力提升”的核心主题,其后又进一步分解为:小学数学教材专业解读、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研究、小学数学毕业复习研讨、小学数学教材主题拓展研究、专业化观评课研究等等多个小专题,每个专题纵向形成序列层次,横向中多个专题又形成培育理解结构,有效地推进教师带着问题研修,在研修中解决问题。

4.帮助教师有效解决教学实践问题。我们认为培训站工作既要立足发展规划,体现长远成长需求,也需要更接地气的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在解决现实问题中,提升教学能力,促进培训中新知识、新技能的实践转化与应用。因此,在设计研训内容中,我们特别开辟了研究专栏,通过QQ群、集中主题讲座的方式,及时解决老师们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领衔人、导师团及邀请的部分教学专家及时应答,并顺势梳理成若干小专题,通过培育站微信公众号、培育站主题研讨会等平台发布。

二、培育站研修设计的“思”与“行”

培育站所有成员清楚地认识到,要提升乡村小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最为关键的是学科素养的提升。教材的专业化解读是乡村教师学科素养提升最为关键的要素,也是教师最为日常的事项,是教师一切研究的基础和保障。任何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都离不开教师对本学科教学内容数学实质的理解和把握,离不开对小学生数学学习规律的了解和尊重。只有科学、准确、深入理解教材,才能用好教材,才能创造适合每一位儿童的数学教育。因此,我们把对“苏教版教材的专业化研读”作为我们的研修重点。

1.学习交流,营造研究“场”文化

(1)主题引领,拓宽视野。培训站积极为成员老师们搭建学习平台,拓展培训资源,开阔视野,邀请教育名家为老师们“充电”。培训站邀请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严华银主任做“着力‘供给侧 走向‘精准处”的专题讲座,了解教育发展趋势;邀请江苏省特级教师、金坛区教师培训中心曹少华主任做“农村教师专业成长”讲座,提升农村教師的发展动力。此外,培育站还依托市级名师大学堂活动等活动,了解互联网+教育,大数据下的课堂教学分析等最新教育前沿发展。

(2)学习菜单,理论提升。培育站为老师们提供围绕专业能力提升的理论学习菜单,菜单从文学作品、专业书目、教育教学理论、儿童读物四个方面选取。比如一起学习克莱因的《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了解小学数学相关的数学史知识;推荐学习喻平教授的《数学学习心理学》,形成数学教育的个性化的认知;学习林崇德的《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明确核心素养的要义。同时,培育站邀请教育类期刊编辑参与研修活动,从编辑的视角帮助教师们理解教育,培育站先后邀请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教育研究与评论》主编朱凌燕做了“教育论文写作与发表”专题讲座,邀请《小学生数学报》副主编殷英老师为大家做“‘小数报文章写作指导”,拓展视野,打开思路,互动式的交流,提高了乡村教师科研及论文写作的兴趣,满足了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需要。

2.多元结构认识,提高研究深度

(1)课题引领发展需求,提升研究品质。结合乡村骨干教师发展的研训主题,培育站积极推动以课题引领为方式的主题研究活动,通过目标分解,策略提升手段,实现老师们的共同发展,并促成培育站研究做得更系统、更深入,以便服务于更多地区的乡村教师培育。结合前期研究成果,培育站将视角进一步聚焦到教材研读与学科素养形成上,“促进乡村小学数学教师学科素养的提升研究”成功申报为省级立项课题,同步形成多项相关子课题,从不同视角围绕主题开展适合本校、本身实际的研究。

(2)课堂教学提升动能,促进实践完善。培育站积极开展围绕研究主题的课堂教学活动。我们按知识类别进行课堂教学的主题研究,内容设计上兼顾不同类型,新授课、复习课、试卷评讲课、主题拓展课、小学数学实验课等,通过多种课型,多种教学方式,多种教研方式打开成员的视野,丰富成员的经验,拓宽成员的眼界,从而提高成员的教材解读能力和课堂教学素养。同时,在活动组织上,我们实行前延后续式研究,公布主题——自主研究——网络互评——现场研讨——反思重建,通过领衔人的高位点拨,形成对某一问题的突破。如此,培育站活动形成了“三个力”,即现场力、学习力、转化力。

(3)强化“参与体验”研究,转型培训方式。培育站主动创新,从听课、评课、讲座等培训方式走向更为多元开放的参与式培训方式。在专题讲座中,我们增加互动交流环节,使培训不是单一的灌输信息,而成为与专家共同思考、积极建构的过程。在课堂教学环节,我们开展案例教学与现场诊断活动,围绕核心主题开展小组、大组专题发言,再由专家点拨评价,形成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过程,进而完善活动环节。我们尝试开展体验式情境活动,鼓励老师们走入各学校教师的课堂,听课、评课,从专业化的教材研读视角分析当前自己学校存在的问题,并撰写研究报告。

(4)研究动态生成主题,推动问题研讨。成员在平时的教学中遇到一些问题,即时发布到我们培育站工作的QQ群当中,供成员讨论、交流。例如:钉子板上的多边形的边长如何表述?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口算该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大家根据自己的研究与理解,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些讨论交流,得到了小数报编辑殷英的支持,经常在QQ群中发表他的观点,帮助成员对自己的观点进行理论上的提炼与提升。成员为了尽可能弄清楚每一个问题,都能主动查阅资料,翻看以往的教育教学杂志、教育专著,咨询专家,比较多本教材的编写思路等等。

三、培育站建设反思

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研修工作与市、区、校级教研活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培育站更加关注教师职业与生活方式的变革。

1.着眼于骨干教师团队的形成。培育站活动,不是走形式、博眼球,而是要真正带出一支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因此,培育站通过“专业化教材研读”的持续推进,努力提升乡村尤其是较为偏远地区学校的教学研究品质。让每一个参加研究的教师真实的成长,提高乡村教师研读数学教材的水平,使团队成员成为一个学校或年级的把关老师,能带领着学校其他教师研读教材,独立备课,独立命题,在区域范围内形成一定的影响力。

2.促进乡村教师生活方式的转变。培育站应让乡村教师走出职业倦怠,养成良好的职业生活习惯,让每一位教师找到自己人生的目标与追求,通过研究与研训,让乡村教师共享研究资源,了解并逐步形成新课改背景下课程、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系统培训,提升我自价值,帮助他们树立扎根乡村,服务乡村,不断提升乡村教育品质的责任。案头常备阅读书刊,每周能固定阅读,能有一个思考专题,并围绕主题进行实践,每学期能进行5000-10000字的书面表达,可以记录案例,可以是学习心得,可以是经验总结,也可以是专题论文。领衔人不将此作为任务,而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引领,通过这种方式提升教师职业的幸福感与使命感,使教师们安心扎根乡村,创造教育新生活。

3.研究应“顶天立地”。培育站研究既要解决满足教师当下需求,也要引领教师发展需求,体现长远需求、显性需求与隐性需求,将原有需求与生成性需求结合起来,形成发展的动力。我们转变培训“单一、枯燥”的面貌,让研训开心、自在、轻松,既有緊张的研究学习,又有丰富的研究之外的集体活动。“走出去看看”“请进来聊聊”,培育站的活动丰富而有内涵,促使人去学习。

参考文献:

[1]孙兴华.马云鹏.乡村教师能力素养的检视与思考[J].教育研究, 2015(05).

责任编辑:赵赟

猜你喜欢
成事乡村教师
成事很容易,成功却很难
提供了简单实用的成事方法论
成事很容易,成功却很难
浅谈义务教育乡村教师流失的原因
关于加强乡村学校美术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试论引领乡村教师走向自觉阅读的方略
20世纪乡村教师在文化历史沿革中与乡村生活疏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