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如何破局突围

2017-09-01 08:22余进王礼
银行家 2017年8期
关键词:金融公司金融业务消费

余进+王礼

近年来,我国消费金融巨大的市场空间、滞后的发展现状和良好的政策机遇,刺激和吸引了一大批消费金融的“淘金者”纷纷杀入,在各类消费金融机构(其中持牌的消费金融公司绝大多数由银行发起设立)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消费金融市场日益红火的同时也暴露出无序发展、风险频发等诸多问题。新生的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既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也遭遇严峻的发展乃至生存挑战。如何破局突围,是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面对的现实课题。

中国消费金融业务的发展机遇

在过去几年,中国消费市场每年都有数万亿元的消费增量。强大的消费动力孕育出巨大的消费金融需求,让中国居民消费信贷出现高速增长(见图1)。根据央行数据,截至2016年底,我国境内住户短期消费贷款余额高达49312.86亿元,同比增长20.3%,较2010年余额增长了4倍多。居民消费信贷占总贷款余额的比重也在不断扩大。至2016年底,中国居民消费信贷余额占总贷款余额的比重已从2010年的1.99%提高至了4.65%,增长形势十分明显。

不过,4.65%的比重仍然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约30%)的标准,甚至低于部分发展中国家标准,说明中国居民消费信贷仍有非常大的上升空间,消费金融行业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机遇。

从政府角度看,在经济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要增强经济韧性、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就必须培养消费新动力、促进消费升级,从而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发展消费金融成为培养消费新动力的不二选择。事实上,自2009年以来,中央政府就开始鼓励消费金融的发展。2009年7月,银监会发布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在北京、上海、天津、成都四个城市各批准设立1家消费金融公司进行试点。首批4家消费金融公司分别是:北银消费金融公司(由北京银行发起)、中银消费金融公司(由中国银行发起)、锦程消费金融公司(由成都银行发起)以及全外资捷信消费金融公司。从2013年开始,政府加速释放政策红利。银监会将消费金融试点城市扩充至16个城市,与此同时还取消了营业地域的限制。在此之后,大批的引导和鼓励措施陆续出台。

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所处的生态环境与竞争格局

在巨大的市场潜力以及积极的政策引导下,消费金融成为众多资本追逐的焦点,大批企业开始涌入该行业。目前消费金融已经形成了一条成熟的产业链(如图2),多个主体参与其中,而消费金融服务公司和第三方服务公司是重要核心。

第三方服务公司主要分为大数据公司、第三方征信公司、催债公司。大数据公司为消费金融服务公司提供大数据建模、智能风控等服務,帮助消费金融服务公司精准营销、降低获客成本。第三方征信公司为消费金融服务公司提供除了官方征信以外的个人征信记录。需要指出的是,消费金融的客户群体较大,消费场景复杂,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特征,官方征信难以较全面地覆盖消费金融的目标客群,因此第三方征信公司在整个消费金融产业链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阿里巴巴由于在平台消费(阿里巴巴、淘宝、天猫)以及支付数据(支付宝)上拥有巨大优势,可通过消费、支付、购买评价等记录掌握用户的消费能力以及评估用户的信用水平;腾讯在社交数据(微信、QQ)上具备强大优势,也能从中评估用户信用水平。

消费金融服务公司的种类有很多,除了商业银行以及获得牌照的消费金融公司外,还有电商、分期购物平台、第三方支付公司等,这些公司虽然未获得正式的牌照,但实质上从事与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同质的业务。这些企业在资质、客户基础、资金成本、风控成本、资源整合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它们分别活跃在各自的优势细分领域,形成一种错位竞争的局势。

商业银行。目前,几乎所有的商业银行都开展了消费金融业务。商业银行主要通过信用卡和消费贷款两种方式为客户提供消费金融服务,它们的客户以白领为主,个人征信情况较好,还款能力较强。

信用卡是最传统的消费信贷产品,其安全性、便捷性已经受了数十年的实践检验。不过,商业银行开展信用卡业务时,通常发行量在500万张以上才能盈利。受此影响,分拆信用卡业务成为当前的一大趋势。目前,光大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等已先后计划或完成拆分信用卡业务,成立相关子公司。

消费贷款方面,商业银行提供的消费贷款通常为房贷、车贷等大额支出或支付其他消费如旅游度假、求学深造等,这些贷款一般金额较大、还款期限长且方式多样。

持牌的消费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主要提供无抵押、无担保的小额消费贷款,业务具有“授信额度小、审批速度快、服务方式灵活、贷款期限短”等特点,客户以中低收入人群为主。目前来看,获批开业的消费金融公司共有20家(不含已获牌照正在筹建但尚未开业的消费金融公司)。值得注意的是,几乎所有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都有商业银行背景。可以看出,商业银行希望通过控股或参股消费金融公司,将目标客群扩大到中低收入人群,以此扩大市场份额。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业务经营有地域限制,各地城商行比大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更积极地设立消费金融公司,以布局消费金融为切入口,实现业务的扩张。

从业绩指标看,以商业银行为主要股东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资产端的年化贷款利率在10%~18%之间;负债端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同业拆借和发行金融债券,资金成本在4%~5%之间;行业平均ROA在4%~5%之间,而ROE在15%~20%之间,不良率约2.85%。(数据来源于华泰金融沈娟团队的研报)

电商。提供消费金融服务的电商主要有京东、途牛等,它们主要在其自有消费场景下为客户提供消费金融服务。电商类的消费金融公司在参与市场竞争时拥有天然的优势,它们把控了巨量用户的消费交易场景,如果决定开展消费金融业务,只需要在其把控的消费交易场景中增加白条支付功能即可。例如,京东通过推出“京东白条”切入消费金融业务,客户通过使用“京东白条”购买京东商城内的商品,同时享受延后付款或最长24期的分期付款。目前,京东还正在将消费金融业务从线上延伸到线下,把业务范围拓展到京东商城以外的实体领域。

第三方支付公司。目前,第三方支付公司主要有第一梯队的蚂蚁金服(支付宝、花呗、借呗)、腾讯金融(微信支付),以及第二、三梯队的百度钱包、华为支付、小米支付等。此外,还有一些资质参差不齐的小型第三方支付公司也在参与消费金融市场竞争。

需要指出的是,互联网巨头旗下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在消费金融浪潮中具有充分的竞争优势。此类公司的代表是阿里巴巴的蚂蚁金服(支付宝、花呗、借呗)、腾讯金融(微信支付),它们经过前期的沉淀,其平台上都已有覆盖上亿级别的线上及線下用户量,且已培养好消费者的支付习惯,因此能以较低成本迅速切入消费金融业务、扩大贷款余额规模,在分期业务及现金贷业务上直接占据最大的竞争优势。此外,由于控制了交易支付环节,第三方支付公司可以很自然地抵御信用卡等竞争对手。更重要的是,这些支付巨头们拥有长期、稳定、庞大的历史数据源,样本大、代表性强,可运用于征信环节,风险控制成本相对较低。

从资金成本看,没有银行系背景的消费金融公司(或从事同质业务的公司)的资金更多依赖于同业借款,成本相对同业拆借和发行金融债券而言稍高,在5%~10%之间。但随着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ABS)产品发行提速,降低了融资成本。大型电商以及互联网巨头公司旗下的第三方支付由于品牌价值高,且对下游还款的把控能力与风险管理能力较高,询价有明显的优势,资金成本得以拉低。

分期购物平台。分期购物平台类公司主要在一些特定购物平台上切入分期服务,其代表企业有趣店集团、分期乐、仁仁分期等。这类公司通过深耕细分领域抢占市场份额。例如,仁仁分期主要通过深耕学生分期市场开展消金业务。不过,这类公司的获客成本较高,很难做大,加上资金成本以及风险控制成本都较高,同类分期购物平台类公司之间还经常依靠价格竞争,最终导致这类公司坏账率相对较高、盈利困难。

推动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找准定位,探一条新路。正如前文所述,中国消费金融市场是一个蕴含着巨大机遇的市场,也是一个受资本追捧的、参与者众多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中,商业银行客户基础强、风险管理体系成熟、资金成本低且金融链上的资源整合能力强;以小贷公司、现金贷平台为代表的互联网机构较为激进,一些互联网平台举着普惠金融的大旗,以“高利率、零风控、广撒网”的方式抢占市场。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尽管机制较商业银行更灵活,却没有商业银行的客群基础;尽管有牌照优势,却不掌控消费场景,显然不可能像互联网机构(主要指小贷公司、现金贷平台)一样没节操地以飙升的坏账率来获取市场。由于成立时间较短,还处于发展的探索期,没有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同时在客户体验方面缺乏竞争力(移动客户端体验不佳、申请周期相对较长、办理效率较低等),是银行系消金公司存在的普遍问题。综上分析,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只有理清发展思路,找准自己的定位,探索盈利模式,瞄准客户的“痛点”,在客户体验上狠下功夫,探索建立独特的服务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开辟出自己的一条新路。

创新机制,放一条生路。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与母行之间既存在协同效应,也存在竞争关系。要焕发消费金融公司的创新活力,体制机制是保障。如何理顺体制、创新机制,招联消费金融公司的经验值得借鉴。成立于2015年3月的招联消费金融公司的股东为招商银行与中国联通,该公司在2015年底时还亏损8400万,而到了2016年末营收就已达到15.33亿元,净利润达到3.24亿元。两年时间,招联消费金融的贷款余额已达182亿元,累计授信客户达704.48万户,不良率仅为0.82%。尽管招联消费金融公司的母行——招商银行,在个人金融业务上遥遥领先同业,招联金融却并没有直接从母行寻求补贴和导入客户资源,反而专注拓展外部资源,与大流量平台(阿里巴巴、南方航空等)展开合作,从而轻松切入到多元消费场景中,在整个的消费金融行业中异军突起、一枝独秀。目前,招联还与教育培训、家居装修、医疗美容、旅游等多个行业的优秀机构展开了全方位合作,借助外部平台渗透消费场景。

有招联消费金融公司的榜样在前,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应该眼光向外,拓宽视野,在销售渠道等层面上加强外部合作,借助外部平台渗透到消费场景中,以开辟市场。而从母行角度出发,在未来培育模式上,对发起设立的消费金融公司不宜采用“圈养”的方式,而是在管住不发生声誉风险的前提下适当放手,放消费金融公司一条“生路”,让其独立搭建新平台、形成新机制,获得新客户,探出一条新路,闯开一片天地。

守住底线,走一条稳路。金融机构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是风险甄别、定价和风险控制能力。归纳而言,目前消费金融业务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10%),IT风险(20%)以及欺诈风险(70%)。一方面,需求碎片化、行为多样化的中低收入客户群将带来相对更高的信用风险,这一类风险大约占比10%。另一方面,IT风险也是消费金融公司将面临的一大风险。后台IT系统是消费金融业务开展的镇司之宝,一旦系统崩溃,由此产生的后果甚至可能对公司带来毁灭性的打击,这一类风险大约占比20%。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消费金融业务由于具有无抵押无担保、小额分散、面向“草根”等特点,其面临的欺诈风险相对其他金融业务而言更高,这一类风险大约占到70%,是整个消费金融行业所面临的最大风险。而对于母行而言,除了投资风险之外,还可能带来巨大的声誉风险。综上所述,由于风险压力远超传统业务,消费金融业务开展要特别注意认清风险、守住底线,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作者单位:长沙银行)

猜你喜欢
金融公司金融业务消费
绿色金融回顾与展望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新青年消费”,你中了几条
我国消费金融公司法律制度的现状与缺陷
我国证券融资融券的实现路径研究
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的环境
邮政储蓄银行金融业务管理的现状与优化策略研究
消费舆情
信用消费有多爽?
中小型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