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皓洋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古荥镇之往事
□于皓洋
古荥镇坐落在郑州西北部邙岭东端,北临黄河,是惠济区的一个乡镇。2008年11月4日,古荥镇被中国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古荥”是古代荥阳的简称。古荥阳因位于荥泽之阳而得名。荥阳之名始于战国,很早就是举世闻名的城市,在中国历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近年经考古调查得知,古荥邙岭上,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已在这里定居,形成聚落。考古工作者在孙庄西山文化遗址上发掘出一座古城址,古城用先进的方块板筑法筑城,直径180米,面积3.45万平方米。经测定,距今5300—4800年,是仰韶文化晚期的城址。据专家考证,这座城是黄帝时期在有熊之都核心区域设立的一处政治指挥中心,验证了史书上“黄帝时筑五城十二楼”的记载,说明古荥镇在中原地区的地位自原始社会就十分重要。
在邙岭上有一座山,古称敖山和鄗山,所以古荥这一带被称为敖地。商代成汤灭夏后,在亳地(现郑州市区)建立了都成,史称“商汤居亳”。但到商代第十一王仲丁时,或因水患,或因避战乱,把国都迁到了古荥一带的敖地,史称“仲丁迁敖”。在古荥南里许的小双桥村,考古发现了面积140万平方米的遗址,在遗址上发掘出宫城,宫城内有宫殿的大型建筑基址,其中一处残存650平方米,基址上发现有精美的青铜建筑构件,说明了宫殿建筑规格之高。在遗址上,发现了面积2000多平方米、高10米的大型王室祭坛,以及5000多平方米的祭祀场地,其中有十余个祭祀坑。有用人祭祀的,一坑最多用60多个人祭祀;还有用动物祭祀的,有一坑用牛头60多个,显示了当时祭祀的规模。在祭祀坑中,发现了记录祭祀的朱书文字和祭祀用品,这与商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记载完全相符,可以证明小双桥遗址就是“仲丁迁敖”的敖都所在地,说明古荥在3000多年前曾是商代都城。
春秋时期,古荥称践土。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在城濮大败楚军归来,周襄王派大臣前去劳军,至衡雍,约定是年五月周襄王临驾犒赏。于是,晋文公便在践土大兴土木,营造宫室别舍,准备迎驾。工毕,传檄宋、齐、郑、鲁、陈、蔡、邾营等诸侯,“俱要五月朔日,践土取齐”,以迎周王。“周襄王五月丁未,驾幸践土,设醴酒以享晋侯,册命晋侯为方伯,赏赐大辂之服等品,以及虎贲之士三百。周王册封晋侯为盟主,晋文公以王命设坛会盟,布告诸侯,合诸侯修盟令之政。”从此,晋文公成就了他的霸业。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践土之盟”,此事件就发生在古荥。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率军攻打郑国。晋文公派荀林父率三军救郑,至古荥北的邲地,闻郑已与楚盟,便停在敖山、鄗山附近,派先谷、赵旃二人往楚营讲和。不料,二帅到楚营,擅自向楚军挑战,引发了楚军的全面攻击,晋军溃败后退。荀林父由于准备不足,不敌楚军,大败而走,并急令晋军渡河后撤,晋军争舟渡河,死伤惨重。楚庄王至邲地见状,自诩已雪城濮之耻,便以文祭河神而归。此战役即为“晋楚邲之战”。
当时,荥阳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已成为重要的人口聚集地。于是,韩国便在古荥敖之故地践土之墟修建了荥阳城。荥阳城南北长2000米,东西宽1500米,周长7000米。城墙高30米,宽20余米,板筑而成。城内行政、商务、仓廪、居住布局完整,功能分区明确,形成了一座庞大的城池。它不仅成了当时韩国的重镇,也成了扼控东西的咽喉要塞。从此,荥阳城名扬天下。
战国末年,七雄并立。其中,秦国逐渐强大,开始了兼并六国的战争。公元前266年,秦昭襄王召客卿范雎计划灭韩,在灭韩的策略中就是要攻打韩国之荥阳。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派秦将蒙骜攻打荥阳,韩败,即献成皋、巩等地,秦东界至大梁。于是,秦在这一地区设立三川郡,郡治设在荥阳城,荥阳成了秦国东方的门户重镇。秦派丞相李斯之子李由为郡守,把守荥阳。同时,秦国还决定在邙岭敖山处设立国家的粮仓——敖仓,以保障秦国的物资供应和军队所需。敖仓的设立,为秦国的强大以及后来统一中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荥阳城和敖仓城遗址较好地保留在古荥镇。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秦末农民大起义。起义军一路杀来,攻城略地,吴广率军直逼城下,荥阳城危在旦夕。但此时起义军内部分裂,吴广部下田臧、李归,假借王命谋杀吴广。秦将章邯东来驰援,秦守李由在荥阳城严加防守,田臧往敖仓迎敌,败死在敖仓。李归也在章邯、李由的内外夹击中战死在荥阳城下。荥阳终未能破。
陈胜、吴广起兵时,项羽、刘邦随之而起,率军西入关中,推翻了秦朝。继而,项羽、刘邦逐鹿中原,开始了楚汉战争。楚汉战争中,荥阳是他们争夺的重要地方。公元前206年,刘邦入咸阳灭了秦,项羽后入关中,刘邦赴“鸿门宴”后,项羽封刘邦为汉中王,自封西楚霸王,都彭城(今徐州)东归。刘邦借汉中之利,招贤纳士,暗度陈仓,入关中平定三秦,与项羽开始了争夺天下的战争。刘邦首先率军攻下项羽之都彭城,结果被项羽回击,兵败彭城,逃至荥阳。刘邦收拾诸路败军于荥阳会合,萧何也在关中招兵买马,到荥阳支援刘邦,汉军又得敖仓之粟,复大振。刘邦据荥阳与项羽战于京、索之间,项羽采用范增计,数侵敖仓,围困荥阳,使汉军粮草断绝。刘邦在荥阳向项羽求和,愿割荥阳以西为汉,荥阳以东为楚。项羽不允,又急攻荥阳。是年五月,汉军据守孤城,食尽,采用纪信的诳楚诈降计,刘邦十数骑出逃成皋。项羽攻下荥阳,挥师西进围成皋,刘邦北渡黄河,会韩信、张耳,重整旗鼓。公元前203年,刘邦又智取成皋,屯军古荥西北邙岭之上的广武山,以阻楚军。项羽闻讯,回兵西进,屯兵在广武涧东,与刘邦对峙。在此,发生了项羽要“烹太公”威逼刘邦投降的事件,刘邦以与其是结拜兄弟为由,说“我父即你父”“分我一杯羹”,拒项羽。刘邦与项羽“隔涧对语”,数项羽十大罪状,激怒项羽,被项羽射中胸部,退走成皋。事后,项羽与刘邦相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结束了楚汉的荥阳之战。刘邦、项羽对峙的霸王城、汉王城,现在依然保存在广武山广武涧两侧。
在项羽、刘邦的“荥阳之战”中,有一个重要人物在紧要关头挽救了刘邦,他就是纪信。公元前204年5月,项羽困刘邦于荥阳,刘邦据守孤城,弹尽粮绝。危难之时,纪信献计假扮刘邦,诳楚诈降。刘邦从其计。一天夜里,纪信着刘邦衣冠,乘黄幄车,组织两千多名女子,开启荥阳东门,宣称“城内食尽,汉王降”。在楚军山呼万岁围观之时,刘邦带十数骑亲信开西门出逃成皋。项羽见到纪信,方知受骗,便“火焚纪信”。攻下荥阳城,项羽又捉汉御史大夫周苛、枞公,“许以上将军,封三万户”。周苛不降,项羽烹之,并杀枞公,西围成皋。
当时,百姓感佩纪信的忠烈精神,将其遗骨葬于荥阳城西南孝义堡(即今纪公庙村)。周苛、枞公也同时被瘗葬。
纪信地位并不显赫,史载仅见随同刘邦赴过“鸿门宴”,但他这次扮王诳楚脱主的忠烈精神却永载史册,并被历代褒扬。汉代蔡邕“吊纪信于荥阳”。唐高宗过广武,“以少牢祭纪信,赠骠骑大将军”;唐玄宗诏令修建祠宇。宋真宗“祭纪信,赠纪信为太尉”。明英宗诏封纪信为“荥泽侯”,谥“忠烈”。唐书法家卢藏用,撰文书写勒碑。一直到民国时期都有要员写诗作赋,勒碑表示敬仰。千余年来,上海、西安、天水、郑州等几十个城市,都把纪信作为“城隍”供奉。今纪公庙、纪信墓都保存完好,纪信已成为一座流芳百代的忠烈丰碑。
在荥阳城西墙外,有一座汉代冶铁博物馆,保存着汉代河南郡的第一号冶铁作坊(简称为“河一”)。汉朝,国家实行盐铁官营,河南郡设铁官管理冶铁业,荥阳属河南郡。由于荥阳距少室山、大隗山、役山这些有丰富铁矿的山较近,又有水运、陆运交通便利,故而在荥阳设立冶铁作坊。“河一”作坊经过部分考古发掘,发现作坊面积12万平方米,已知有两座椭圆形高炉,高6米,容积50立方米,每炉每天可炼一吨铁。先进的设备,生产规模,以及冶炼技术水平都处在当时全国领先地位。该作坊还兼营铸造,生产成套的模范,具有完备的工艺流程,可生产大批农具、兵器、工具、生活用器等。经检验,发现已可以对铁器进行固体脱碳的柔化处理,将生铁产品脱碳成钢。最有代表性的是,已经掌握了球墨铸铁的先进技术。“河一”的冶铁技术水平,得到了1980年和1986年在中国召开的世界冶金史会议的认可。与会各国冶金史专家一致认为,中国液态炼铁早欧洲1000多年,球墨铸铁的应用早欧洲近2000年。
中国大运河,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中国最早的大运河是从古荥开始的。公元前361年,魏惠王已从“荥阳下引河”,东南通宋、陈、蔡、曹等国,直达淮泗,“东南为鸿沟”。鸿沟,就是中国最早的大运河。秦以鸿沟之利,在荥阳建立敖仓,保证了关中、都城的供给,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秦汉之际,项羽、刘邦“荥阳之战”皆赖以敖仓之粟。汉代以汴水为运河,治河修渠、设立石门、调节水量,保障漕运的畅通。隋唐又在运河的基础上疏挖,“引河达于淮”,称通济渠,对沟通中国南北水运网、贸易运输,保证两京繁荣、国家稳定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北宋王朝也是依赖汴渠水运,保障都城汴梁的物资供应。在历代的运河开拓、修整、漕运的过程中,荥阳始终是运河上的重要城市,荥阳也依运河之利成为富冠海内的名城。因此,在大运河申遗的名录上,“通济渠荥阳段”的名字再次载入史册。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古荥是荥泽县县治所在地。荥泽县治原在荥阳城东北十余里,由于河水泛滥淹城,明朝曾几次迁移县城,终不能脱难。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为避水患,把荥泽县治迁到了荥阳故城西北隅,依靠荥阳北墙西墙,又修南墙东墙,建成了周围五里的城池。在城内规划街道、修建官署及庙堂义学,布局肆市店铺。官衙修业政事,商贾往返川流不息,百姓各得其所安居乐业。古荥又经历了200多年的县级行政、经济、文化中心地位和繁荣时期。一直到1931年2月,荥泽县与河阴县合并,迁治于河阴城,改荥泽县为古荥镇。今古荥镇,街道沿用旧名,庙宇整饬一新,大街两旁又恢复了古香古色的仿古建筑,基本上保留了荥泽县城的格局。
民国时期,古荥镇仍然是一片热土。1903年,清政府修建平汉铁路,跨越黄河的铁桥经多次选址确定建在古荥北的邙岭尽头,那里“滩窄岸坚,河道稳定”。1905年,建成黄河上第一座大铁桥,长3015米,120孔,于1906年通车。铁桥横跨黄河两岸,沟通了中国南北大动脉,不仅给当地带来了便利和繁荣,也使郑州由一个小县城成为中国铁路交通的枢纽和货物集散地的商贸城市。人们戏称,“郑州是火车拉来的城市”,这要得益于古荥的地理条件和黄河铁桥的位置。
古荥镇老街
公元前204年西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对战于此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南下,黄河桥是个关键的地方,因而在这里打响了抗击日寇的“广武战役”。1941年10月,日军从黄河桥偷渡,在古荥一带制造了杀害我同胞的多起惨案。为打击日寇,在巩洛河防的国民革命军第38军,奉命东进,在广武和古荥一带展开抗日的拉锯战,从西向东,紧逼日寇,使其节节败退。38军17师和新编35师展开了对日的黄河桥阻击战,又在古荥周围杀敌数百,对占领古荥的日军先后进行7次袭击,杀伤日寇200余人,迫使日军仓皇逃出古荥。38军的英勇抗击使日军只能龟缩在桥头堡,被围堵两年之久。这些战斗对中原的抗日战局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
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10月,毛主席下达解放郑州的电令,陈毅、邓小平亲临前线指挥战斗。在我解放大军的包围下,22日晨,郑州守敌弃城向北逃窜。这时,中原野战军九纵在秦基伟的指挥下,于郑州以北布好阵势,在薛岗、苏屯、老鸦陈等地消灭了国民党溃军和北逃之敌,还活捉了敌99军少将参谋余辉庭。这时,守在黄河桥的敌军欲与北逃之敌夹击我解放军,当发现北逃之敌已被消灭,便缩回黄河桥头负隅顽抗。23日5时,我解放军27旅战士发起对黄河桥头的冲锋,战士们前仆后继,冲破敌人的碉堡封锁,一举消灭了邙山头黄河桥处的国民党残匪,与华东野战军会师在黄河桥上。在这一战斗中,古荥地区的广大群众积极支前,配合解放军打击敌人,为郑州的全面解放做出了积极贡献。
新中国成立不久,1952年10月31日,毛泽东主席乘坐专列到达黄河桥头,在杨尚昆、罗瑞卿、滕代远等陪同下,徒步登上小顶山视察黄河形势,语重心长地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如今,在小顶山上毛主席视察黄河的地方,古荥人民雕塑了一座毛主席铜像安放在那里,对毛主席寄予永久的思念。
如今,古荥镇在郑州大都市的城镇化建设中,合村并城,健步推进,建设了“思念·果岭山水”等城郊别墅区。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经济的繁荣。龙灯舞、威风锣鼓、澄泥工艺品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繁荣,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黄河风景名胜区,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古荥镇成了郑州的北花园。
踏访古荥,回忆往事,回忆悠久的历史,感知灿烂的文明;缅怀革命先烈的精神,品读优秀的文化,感受山河的美景,使我们感受到了它的厚重。古荥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实至名归。
(作者单位 郑州二七纪念馆)
[责任编辑 孟昭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