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怦然一震”的一节课

2017-08-31 15:45汪厚旬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7年8期
关键词:冯骥才维也纳花儿

汪厚旬

教了20多年的书,今天这节课最让我感动,借用这篇课文的作者冯骥才老先生在文中的一个词,真是“怦然一震”!

我们刚好上到本单元最后一课《花的勇气》,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节选自当代作家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课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时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因为是略读课文,加上今天学校举行“教学开放周”活动,有家长来听课,我准备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在小组内交流展示。想到孩子们平时怯懦的样子,我不禁有点担心。

马上要上课了,家长们都没有要坐在教室后面的意思,很多家长都是站在自己孩子的桌旁和孩子轻轻说着什么。我灵机一动,何不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上课?这个提议马上得到家长的赞同。我首先检查昨天晚上的预习情况,引导学生认读课文中的词语。孩子们读得很棒,声音响亮,吐词清楚。读到最后一个词语“神气十足”时,我忍不住说:“这节课有了爸爸妈妈的陪伴,你们格外神气十足,我们就神气十足地再读一遍。”没想到,第二遍孩子们读得更是铿锵有力。等孩子们了解课文内容后,我问道:“作者在阳光明媚的四月去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他发现有哪些变化?”没想到,学生的交流头头是道,把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抓关键句、关键词的方法)也运用得很到位。我很惊讶,也很欣慰。接着,我抛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冯骥才老先生在四月去维也纳寻花为什么从失望、遗憾到惊奇、怦然一震呢?你从这篇课文联想到了什么?”

家长和孩子们一起读书,手中都握着一支笔,一起寻找文中的关键句,一起圈画着关键词、做着批注,一起讨论着……瞧,有的家长因为和孩子的体会不同而争论起来;有的家长甚至站起来主动和邻桌的家长讨论;有的孩子还在教爸爸妈妈如何才能把书读得有感情,俨然一个小老师。

交流开始了,我和本文的作者冯老先生的感受一样,从惊奇上升到“怦然一震”了。

第一个起来发言的A同学,他自己还没有来得及举手,他的爸爸就直接把他“拎”起来了。他平时声音很小,今天因为爸爸给了他勇气,他的声音居然很大:“请大家看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请听我和爸爸一起读。”他爸爸“乖乖”站起来和孩子一起大声读了第二自然段。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接着,孩子抓住本段的关键句交流作者失望的心情,并谈了自己的感受。我问:“谁能读出这种失望的心情呢?”马上有学生主动站起来挑战读书,真的把那种失望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我马上追问:“真的如作者此时所言,他很失望吗?”马上有学生举手或站起来,有的家长还帮忙举手。一个平时不怎么爱发言的孩子和他妈妈一起站起来了,我把发言的机会给了他。他刚开始有点怯懦,后来在妈妈的鼓励下结结巴巴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作者不会失望,因为看到这么多的花儿藏在绿草的下面,所以作者现在很惊奇。”他刚说完,马上就有学生主动站起来和他交流自己的不同感受……

课的最后,我提问:“学完这篇课文,你们还联想到了什么?”孩子们争先恐后地站起来发言:我想到了要和小花一样勇敢地面对挫折,向上生长;我想到了身残志坚的杏林子在困难面前是如何不屈服的;我想到了关于珍爱生命的一句名言;我想到了一首歌颂不屈向上的精神的诗……

当孩子们畅所欲言时,家长的眼睛里充满了期待、信任、赞许,脸上洋溢着掩饰不住的幸福。或许是这节特殊的课,给了孩子们勇气和希望,也让我“怦然一震”。

(作者单位:保康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嚴 芳endprint

猜你喜欢
冯骥才维也纳花儿
冯骥才的天津味道
解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畅游全世界最宜居的城市——维也纳
夏天探测器测试维也纳情感知足感
春天的花儿
把“花儿”留下
《花儿与少年》的搞笑瞬间
图说
冯骥才称赞2014年广东高考作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