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的主流,本文从儒家思想中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儒家思想;和谐;传统;社会
中华五千年历史文明源远流长,儒家思想作为其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儒家的很多思想被现代人认同和接受,它与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相结合,对当今社会道德建设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对儒家思想进行全新的解读,进行重新认识和理解,发挥其精神支柱的作用,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一、儒家思想与和谐社会
1.人与人的和谐
儒家思想最重要的方面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儒家以“仁”的精神协调人际关系,主张把对自己亲人的爱推广到其他人身上,要关心他人,互助互爱,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主张“和而不同”的思想,承认个体差异,人与人之间存在不同,在此基础上宽厚待人,形成良好的交往氛围,从而达到和谐发展;主张“忠信”待人,做人要诚实守信,这是个人道德修养必备的条件。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之间的交往联系越来越多,人际交往就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人际关系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这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基础。然而在现代社会,社会环境发生变化,人际交往出现紧张的情况,表现为对他人的冷漠。儒家主张“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倡关心他人,理解和宽容,形成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儒家不仅注重知识的学习,而且非常重视自身道德素质的修养,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提出“修身治国平天下”,要想掌握修身治国的学问,必须先要培养自身高尚的道德品质,渊博的学识与高尚的道德都具备才是一个完善的人,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知识技能掌握要全面,“德才兼备”,这也是现在我国所推行的素质教育。
2.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个人命运与社会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是个人生存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只有社会发展了,个人才能有发展,人与社会的和谐才是真正的和谐统一。儒家提出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思想,良好的社会环境,公平正义的政治氛围,稳定的社会秩序,这些都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个人发展的前提。这些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都具有指导意义。
儒家认为“兼善天下”、“天下为公”,儒家认为的社会是一个理想社会,人们和睦相处,诚实守信,没有欺诈;社会稳定团结,没有偷盗,夜不闭户,实现大同世界,虽然这一理想从未实现,但却成为人们为之奋斗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进步,儒家的这一理想追求在今天仍然得到肯定,各种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这些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儒家提倡“仁爱”,首先要爱自己的亲人,再将仁爱之心扩大到整个社会,爱他人,爱国家,在儒家的大同世界里,人人和谐相处,都有仁爱之心,这样就很容易建立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但这种“仁爱”并非没有原则,是理性之爱,要有是非观念,爱憎分明,这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诚信友爱的和谐社会的目标是相对应的。
3.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当今社会,工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步,但也使大自然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人与自然的对立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出现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我们应当吸取经验教训,从儒家精神中寻找解决的方法,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上,要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维护生态平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保障人类社会健康的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永续发展的绿色家园。
二、儒家和谐思想的现代意义
1.提供思想基础
和谐社会是一个到处充满爱和温情,人人善良,互帮互助的社会;是一个充满公平正义,法制健全,赏罚分明,人人遵纪守法的社会;是一个经济发展强大,科技发达,人们生活富足,生态环境优美的社会,所以,和谐社会不仅要有坚实的物质基础,更要有民主法制的约束和强大的精神支柱,是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社会主义所带来的成果。
2.道德建设的要求
儒家的“仁爱”思想是中国人一直所推崇的,提倡仁义礼智信,这也是中国一直以来坚持的伦理道德体系,是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构建和谐社会首先是人际关系的和谐,而道德修养建设是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关键。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道德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进行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进行道德情感教育,激发人们心中善良的道德情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发挥其正能量作用,在全社会形成人人追求高尚道德的风尚,发扬中华传统道德美德。
3.协调各种社会关系
儒家的和谐思想,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都有积极地指导意义,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也有重要的意义。儒家思想可以用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矛盾,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社会的团结稳定;儒家思想还为我们解决国际间问题冲突提供了指导思想,有利于营造宽松和谐的国际环境,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儒家思想与国外一些先进思想相互融合,互相借鉴,融汇贯通,促进人类文明发展。
参考文献:
[1]牟钟鉴.走进中国精神[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9.
[2]丁鼎.儒家礼乐文化的价值取向与中华民族精神[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4(6).
[3]陈水利.以传统礼文化滋养心灵之根:”礼文化教育”探索[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2(7).
[4]冀志强.周代礼乐文化的基本结构[J].理論月刊,2013(1).
[5]张艳清.儒家礼乐文化及其育人功能[J].理论学刊,2013(10).
作者简介:
方锐(1983—),女,河南信阳人,助教,本科,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