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霞
家校共育,让人忧伤让人喜;家校共育,想说爱你不容易;家校共育,既在当下的田野中,又在远方的梦想里。
缘 起
在我心目中,一直珍藏着这样一幅画:在乡村小学的操场上,一群年轻的妈妈,一位年轻的老师,一群可爱的孩子,温馨畅聊,和谐相处。画面中年轻老师,就是我。刚上班时,少不更事,得到了很多家长的关爱,也承受了很多的委屈。后来到了中学,看很多问题孩子,几乎已经放弃了学业,甚至放弃了自己,可是走进他们的问题家庭,发现自己竟然什么都做不了。四年前重返母校,看到孩子们一张张羞怯的笑脸,听到一声声质朴的问候,体会到同事们与家长沟通的无力与无奈,一股强烈的使命感重重地压在心头,我,可以为此做点什么呢?
试 水
为了对各班家长初步了解,我在2014年元旦前夕,拟定了一份“致家长的一封信”,内容包括简单的家教理论、构建学校及班级家长委员会的初步设想和一份反映家庭教育水平的调查问卷。从收回的问卷上,能够看出很多家庭教育的问题,而且没有人主动在“愿意成为家委会的负责人”一栏中打钩。即便如此,我们还是成功建立了各班家校共育群,成立了各班家委会。我还根据采集的信息和对家长的了解,拟定了各班家委会的名单及主要负责人,不过基本上形同虚设,一是因为家长没有这个服务意识和习惯;二是因为家校工作没有合理科学的安排。
对此,我并没有气馁,迎难而上。于是,2014年的春天,我报考了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并取得证书。我通过校讯通向家长推荐《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样惩罚孩子最科学》等家教类书籍,有学生的妈妈真的买来阅读了。同年9月,我们的“新父母体验课堂”开班啦!从那以后,我们都称呼家长为“父母”,旨在从表述上体现一种父母与孩子的平等关系(本文为了表达需要,才使用家长一词)。当时,我校正处于建设改造期,没有多余的教室,只能等学前班下课以后,借教室里进行。当时,我倡导的理念,是不勉强,自愿参加。基本是每双周一次,每次一个主题,比如“考试”“作业”“零花钱”“打孩子”等。我校有260名学生,每次参加的家长一般是10个到20个,最多的一次,是35个,最少的一次,只有6个。上课的形式,多以我的领读、引导和分享为主,家长的分享为辅,因为能参与分享的家长不多。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孙妈妈、曹妈妈说起自己的孩子和自己艰难的家教经历,涕泪俱下。那个场面,使我坚定了将家校共育这条路走到底的决心!
跋 涉
随着新父母体验课堂工作的不断深入,我深深地体会到自己知识的欠缺和能力的贫乏,于是在2015年暑假參加了学习指导师的培训,又在2016年再次争取机会,参加了家庭教育指导师的培训,都顺利通过考试,获得证书。
2015年暑假过后,我们召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家长会,这次家长会包括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在学校分两个内容进行:一是家长给孩子打分,二是孩子给家长打分,满分是10分。孩子们普遍打分都非常高,而家长给孩子的打分,都全部低于孩子给自己的分数。问及打分低的理由,家长们普遍都列举了孩子的各种缺点,所以要扣掉一些分数。当我追问,如果让你给孩子刚刚出生时打分呢?所有的家长,无一例外,都给了刚刚出生的孩子满分!我引导家长思考:孩子的分数为什么退步了?是谁造成了这种尴尬的局面?当我告知孩子们给他们打的分数时,很多家长都落泪了。第二个环节,是在家里,用相同的方法,让没有参加会议的另一个家长,跟孩子互相打分,之后召开家庭会议,分享各自的打分理由,交流感受和心得,然后,到各班家校共育微信群分享汇报。那一次活动,大多数家长都产生了很大的触动,亲子关系也在逐步升温。
继这次会议之后,我们又陆续召开了几次“亲子家长会”,天气暖和的时候在室外,冷了就到室内,但是必须是孩子和家长待在一起,同时进行。这样的安排,既可以促进家庭、学校与孩子三方面的沟通,又可以增进亲子感情,强化家校共育的效果。
起 航
我们的家校共育,就这样步履蹒跚地走到了2016年。伴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新的教学楼也交工了。因为还需要二期工程进行水电施工,新楼暂时还不能使用。然而我们正在使用的旧教学楼却频频出现险情,经与局领导请示后,果断加急进行准备工作,马上搬入新楼。几位优秀的家委会成员得知情况后,主动组成了新楼保洁的生力军。队伍中有学生的父母还有学生的爷爷奶奶。他们用一天时间,把将近2000平方米的三层教学楼打扫得一尘不染。
定好了乔迁的日子,我们通过校讯通告知了各班家长,请求家长援助。我们有260名学生,13名教师,其中有5名教师怀孕,搬家工作的任务很大,困难重重。但是家委会强烈建议家长们独立解决搬家的问题。于是,在5月底那个炎热的下午,家长们肩扛手提,车拉人抬,不到一下午的时间,全部的桌椅板凳、柜子仪器,搬运到位,安装就绪。家长们的齐心协力、淳朴可爱、热情奉献全都定格在一张张照片里,镌刻在我的脑海中,烙印在我的内心深处,成了2016最温暖、最感动的回忆。
搬进新楼,困难又来了。因为新楼本身不具备入住条件,楼下四周都是土地,一到下雨一片泥泞。于是,经过校委会、家委会的共同商议,我们决定在裸露的土地上种上易活、耐旱的观赏类花卉,如凤仙花、紫茉莉、牵牛花等,既美化环境,又可以作为一门课程,还能培养孩子们的责任感。说干就干,我们把这些土地划分区域,各班进行亲子种植活动。我们的行动吸引了洛阳摄影网的摄影师,他们主动来为家长拍照,帮助我们记录这动人的画面。那天下午,我站在三楼,用文字和图片记下了这历史性的一刻并放在了朋友圈:家校总动员,师生大生产。校园变花园,美丽驻心田。二十多天后,补种、移栽花苗,家长们趁着小雨,急匆匆地忙活着。七月初,杂草开始生长,花儿开始缺水,不断有家长带着孩子来拔草、浇水、护花。八月,鲜花怒放,花香满园。我朋友圈里关于学校的花开动向,关于家长的精心呵护,引起了许多朋友的关注和共鸣啊!
由于家长们的热情相助和齐心协力,使孩子们也像鲜花一样绽放,呈现出勃勃生机,我根据这些事实撰写的我校家校共育课程叙事,也荣登“高新区卓越课程”榜首。
致 远
通过这样的课程和活动,家长逐渐被唤醒,家长的热情也被点燃,家校共育工作走向了新阶段。于是,我开始重新思索和定位我們家校共育课程的操作方式和发展方向。
2016年9月起,我们的新父母体验课程每月一期,内容包括共读分享、现场咨询和问题探究,与会家长也由两部分组成:主动自愿参加的和老师要求必须参加的。我为家长们选取了共读书目《正面管教》,并进行线上交流和线下分享,越来越多的家长加入到分享的行列、一起讨论问题、寻找家庭教育科学的方法。他们的文字分享,我全都收集起来,现场分享也尽量通过照片保存,全体老师和更多的旁观家长,见证了他们的成长和蜕变。
2017年2月份,我们向全体家长推荐了共读书目《喜阅读出好孩子》,配合我们的书香校园建设,家长们也对“课外书”有了重新认识,理念发生了颠覆性的转变。在家长的深度参与下,我们的午读活动、升旗仪式、好书推荐活动、班级共读活动都能顺利开展。尤其感人的是,很多家长学会了网购书籍,各班都涌现出了主动帮别人购书的热心家长。各班的微信群里,老师与家长的关系更融洽了,更和谐了,彼此之间多了更多的理解,更多的宽容。
2017年3月,我们还邀请河南省家庭教育专家、河南省现代家庭教育研究所研究员王仁元老师对全校家长进行公益讲座,家长们受益匪浅,纷纷在微信群发表了自己的学习体会。去年的国学家庭教育公益讲座,也有很多家长克服困难,不怕路途遥远,前往参加学习,并在群里分享感受。家长们经常对老师们和我说,“学校有啥事尽管说,我愿意来帮忙。”几年来,主动帮助学校开展各项工作的家长义工越来越多,他们的热情,真的让我感动。我
们教育者,真的可以为家长做得更多。
寒假期间,为了响应党中央“精准扶贫”的号召,我们组建了“最急需进步学生家长群”,这是继各班班级家校共育群、东小家校共育群之后的一个小群,是我们教育扶贫的一种新的尝试。在小群里,我们实行汇报分享制度,希望家长坚持汇报每天的亲子活动、亲子事件和亲子感受。这个群的建立,真的使一部分家长开悟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的孩子,在各方面的表现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被唤醒了,真的很难。但是,不管有多艰难,我和同事们,和先成长起来的家长们,会一起努力,向着明亮那方,脚踏实地地前行!家校共育,和学校教育工作一样,都要舍得花时间花精力。
(作者单位:洛阳高新区东马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