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家校共育,唱响最美“和声”

2017-08-31 04:06吴建英
教育 2017年29期
关键词:和声共育亲情

吴建英

东洲小学创办于1992年,第一任校长就是现在的海门市教育局局长许新海博士。许校长在校时,就提出了“新生活教育”的学校主张,至今已十多年了。这十多年,我们坚定不移地走“新生活教育”之路,探索促进学生全面而具个性发展的教育模式。培养有大气、有底气、有灵气、有帅气、有锐气,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让每一个师生享受教育生活的幸福和完整。

“新生活教育”愿景:

让每一个师生热爱阅读,让阅读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

让每一个师生热爱艺术,让艺术成为我们的生活情趣;

让每一个师生热爱运动,让运动成为我们的生活习惯;

让每一个师生热爱实践,让实践成为我们的生活特质;

让每一个师生热爱生命,爱生命成为师生的生活态度。

在这样的愿景之下,我们构建了“崇美立人 追求卓越”为核心思想的新生活教育课程体系。这是我们学校课程的结构图:崇美生活课程体系的总目标是培养幸福完整的人,在总目标之下,以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为基础,我们提出具体的课程目标,主要构建了五大课程群,育美父母课程就是其中的一个。

接下来,我重点和大家交流我校家校合作的思考与行动。

新教育认为,家校共育是最有效的教育。家校共育,顾名思义可以理解为“学校与家庭共同教育”。苏霍姆林斯基也非常重视家庭与学校的合作,他说,“最完美的教育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结合。”朱永新教授认为,“家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重要性甚至超过了学校教育,父母应该给孩子良好的家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什么样的家庭就有什么样的孩子,有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儿童。”

一、认知的错位

综观当前的家校共育,存在着重要的认知错位:

1.家长的忽视。家庭教育是儿童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不少家长还是没有真正意识到其重要性,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他们错误地认为,教育孩子主要是学校的事,家长的任务重在“养”,学校的任务重在“教”。因此,一部分家长很少或根本不会主动参与到学校教育中去。

2.教师的轻视。有些教师认为家长不懂教育,始终把家长摆在从属的地位,很难真正将家长视为专业性的合作者。甚至有教师认为,家长不仅没能力参与学校教育,反而会给学校带来麻烦和干扰,主观上形成了对家校共育的抵触和狭隘认识。很多时候,教师“请”家长到学校,家长往往诚惶诚恐,因为要接受教师的“再教育”。很多教师与家长之间缺乏真诚的情感交流、相互的理性探讨。

3.家校的脱节。在家校共育中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把学校教育摆在“重点关注”“首要发展”的地位,而把家庭教育摆在了“辅助配合”“次要考虑”地位,家校共育实质上变成了学校的单一教育,对儿童的教育也就变成了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

二、共育的意蕴

儿童要成长为幸福完整的人,需要整体有机的教育环境、丰富多元的教育资源、相互沟通的教育力量,因此,家校之间必须合作、融通,实现共育。

1.共育是双向互动。“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生灵光。”家校共育不是单向的过程,而是双向互动的,教师、家长作为平等和谐的合作伙伴,要相互了解、真诚对话、有效沟通、密切交流、彼此尊重,共担责任。共育,关键在“共”,宗旨在“育”,从而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方向趋同、内容相似、理念融通、过程协调、方法互补、资源共享、评价一致,进而形成一股责任分担而有融合的强大合力,以达到教育效果的最优。

2.共育是全面合作。家校共育非单一领域的合作,仅仅停留在学业成绩、生活习惯等某一方面是远远不够的。共育应该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宗旨的全视野、全思路的教育,是综合全面的,所以家长对学校教育的介入应该是全面的,教师对孩子家庭生活的影响也应该综合的。

3.共育是共同生长。家校共育不仅要彼此地付出,更要重视其中的生成性。在共育过程中,主体双方都是带着真实而独特的个体认识、理解、情感、期待投入其中的,在互动对话共同努力的过程中,必然会形成相互改变的力量。这种力量不仅能共同创生出更好的儿童生活世界,而且家长、教师也将获得综合素质的共同提升。

三、共育的行动

我校以“培养幸福完整的人”为追求,秉持“全员育人”的理念, 在“共”字上做文章,在“育”字上下工夫,使家校共育不断走向科学化、规范化,逐渐开创了家校共育的新局面。

(一)创新活动,实现共育多元化

家校共育应始终把握“活动”主线,通过广泛开展各类新颖的特色活动,利用多元化的教育互动方式,实现双向沟通,密切感情,形成合力,争取最佳的育人

效果。

1.“亲子系列”活动。学校定期举办由父母、孩子参加的亲子阅读、亲子交流、亲子娱乐、亲子修学、亲子旅游、亲子运动等系列活动,倡导父母与孩子一起学习,一起交流,一起成长。以亲子阅读活动为例,我们召开了家长会,向家长宣传读书的意义与价值,组织家长学习学校制定的《家长指导孩子阅读手册》,开展“亲子阅读沙龙”活动,组织“亲子阅读”征文评比,还向每一个家庭发放《“4·23”

世界读书日倡议书》。学校动员家长每周至少带孩子去书城一次,每天采取亲子共读的方式,提升阅读量,密切亲子关系,同时实现家长的自我完善,自我超越。

2.“亲情文化节”活动。學校举办了为期一个学期的“我有一个美丽的家”亲情文化节,文化节中有“我爱我家”阅读系列,给孩子们推荐各年段亲情文化系列读本,低年级举行亲子阅读讲述大赛,中高年级举行亲情故事征文评比;有“恋恋情深”影视系列,组织学生鉴赏影片中感人的亲情及其不同的表达方式;有“美丽家庭”大赛系列,包括家庭才艺展示、亲子竞技活动;有“亲情无价”节日系列,举办“小鬼当家”回报亲情、“感恩亲情”书签制作、“激

情辩论”讨论孝顺、亲情互动主题班会……学校与家长共同策划的这些丰富多彩、形式新颖的亲情系列活动,让孩子和家长相互敞开心扉体验亲情,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家长的育子意识。

(二)畅通渠道,促进共育常态化

学校作为指导家庭教育的支持资源,需构架起较为完善的家校联系网络。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要主动搭建起“家”“校”之间沟通和联系的桥梁。我们通过畅通沟通渠道,促进共育常态化,提高共育的实效性。

1.家校开放日。家校共育应以“家長参与”为主要方式,《对家长参与的再思考》一文中谈到:“家长应积极地参与学校主办的活动(如家长会议),或以孩子和其他人能观察到的方式来帮助孩子学习。”我们设立“家校开放日”,向家长开放校园、课堂,与学生、教师“零距离”接触,鼓励家长参与学校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全面观察和了解子女在校的学习生活,领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按学生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同时,举办形式多样的班会,或邀请家长或学生代表发言;或由教师讲述优秀学生、优秀家长的做法,进行榜样引领;或对班级的热点问题进行专门讨论,以此引导家长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成绩提高共同出力。

2. “走进千家万户”。家庭相对于学校来说,其广域性、复杂性和多端性尤为纷繁复杂。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特色,这就要求我们从“每一个家庭出发”开展家校共育。我们举办“走进千家万户”家访活动,教师在亲历、亲睹中能深入了解到学生在家的情况,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身上的缺点和问题制订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同时,家访促进了互相理解,互通有无,拉近了家校距离。更重要的是,在与家长面对面的交流中,使家长在教育内容、教育途径和管理方法上与老师达到统一。比如我们的老师发现某家长缺乏教育素养,对孩子学习辅导缺少方法,老师就从家庭的学习环境建设出发,从一桌一椅、一灯一橱的优化组合出发,告诉家长怎样建立家庭学习角,为孩子在家的学习发挥智力服务与支持。

3.搭建信息平台。在信息化普及的今天,我们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加强家校联系:学校的网站专门开辟出“家教”专栏,利用微信平台推出“莲心岛公众号”,通过博客、微博、QQ群、手心网、Email等手段全天候全覆盖地做好家校的沟通、互动与分享,方便快捷,“给家长得以放心”。此外,学校还开设“家长信箱”、开通“校长热线”,恭听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每逢长假,会发给所有家长一封公开信,或征询意见,或问卷调查,或指导活动。创建家校共育的教育信息系统平台,其目的让共育不再受时空的限制,为家校共育提供了新空间,开辟了新领域。

(三)科学提升,走向共育专业化

家校共育是一门科学,必须要了解、掌握、尊重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要重点关注教育孩子的思想观念和培养良策。我们改变传统方式科学提高广大家长的综合素质和育子能力,使家校共育向专业化方向稳步发展。

1.“新父母学校”培训。著名教育家马卡连科在描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时,有一个简洁而鲜明的观点,“学校应当领导家庭。”我们运用家教科学发展观,不仅提升教师自身的育人素养,还开设“新父母学校”,采取多种方式不断提升家长的素质和水平:

一是专家引领。先后邀请知名的家庭教育专家来校为家长进行专题讲座和直面引导,让家长与专家对话,与智者交流。

二是榜样带动。由优秀家长进行成功育子经验交流,让广大家长向身边的优秀家长学习,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三是设置课程。为了防止培训的随意性、盲目性,学校科学设置了共育课程,由校长、教师引领,确保不同年段的学生和不同特点的家长的教育需要。比如每年一年级新生入学,在入学前,我们就进行第一次的“新父母学校”的培训,我们会向家长系统阐述办校理念,让家长初步了解并逐步接纳我们的教育理念。期中,又会让家长走进班级,除了听课,教师还对家长进行儿童阅读、习惯培养的课程培训。又如,莲心岛家长学院开展系列活动,有针对性地对核心家庭、单亲家庭进行相关的家庭教育的辅导,强化家长对亲情纽带和亲情伦理在儿童成长中作用的认知,并开展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

四是全程指导。利用网络的开放和便捷,选择“中华家庭教育网”等一些家庭教育课程资源对家长进行“大面积普及”,对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如以“中华家庭教育网”为例,上面既有知名的家庭教育专家与家长交流的视频、文字讲座,也有为家长开放的网上免费课堂,还有很多家庭教育指导师、教师的优秀家教指导案例,这些优秀资源均是免费开放的。我们把这些资源介绍给家长,并对他们的学习困惑给以一定的指导,有了这些资源,学校就可以实现家庭教育知识大面积的普及了。

2.成立“家校合作委员会”。 家校合作委员会由学校负责人、教师、学生及家长代表、社区代表组成,委员会的组成照顾到各个层面的家长,要符合三个条件:(1)热爱教育事业,关心支持学校教育并愿意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2)以身作则,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经验;(3)有一定的文化水

平,懂得一定的教育理论。

提出“四项职能”:第一是参与功能,参与学校管理体现积极性;第二是促进功能,提出意见建议体现主动性;第三是沟通功能,加强家校联系体现及时性;第四是监督功能,参与学校决策体现民主性。

实行“三级”(校、级、班)管理机制,同时又开设“家庭教育辅导坊”“家长义工服务坊”“家教事务管理坊”,让更多家长通过三坊“直接参与学校民主决策与教育管理,同时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活动进行监督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如在“家长义工服务坊”中,在委员们的带动下,广大家长为孩子们的成长各尽所能、各显所长,或争当社团老师,聘请有一定专业特长的家长担任教师,让他们把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带进课堂,传授给学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或争当志愿者,在学校组

织的节日、秋游、文体活动中,到

处都能看到家长志愿者的身影,他们主动参与到班级文化的策

划和布置、大型活动的组织及护

导之中。

3. 探索激励评价模式。激励评价,也是家校共育的助推器和催化剂。我们通过自荐与推选相结合,评选十大美丽家庭(含亲善之家、礼仪之家、书香之家、环保之家等),评出孝顺父母的优秀孩子和教子有方的优秀家庭。同时,评选出十大公益妈妈(含网络妈妈、交通妈妈、童话妈妈等)。借助微信平台,进行“美丽家庭”的投票,宣传优秀家长的育子经验,带动全校家长效仿。在激励评价中,家长们心中充满着自豪感和成就感,都以能为学校出力、为孩子们办实事为荣,竞相在教育子女上费心思下功夫。

家校合作,是一个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新教育项目。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珠联璧合,像一对翅膀,带给孩子腾飞的力量;像一个合唱团,能唱出孩子人生的最美“和声”。让我们为家校合作共同努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小学)

猜你喜欢
和声共育亲情
永不凋零的亲情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伪亲情何以大行其道
《风之谷》配乐作品中和声与画面的融合分析
解析歌曲《大江之歌》的管弦乐配器
清明话亲情
亲情互动 潜移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