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汉喜
摘要:本文在界定“体困生”概念的基础上,对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体困生”进行分类。通过分析制约其体育成绩的内在因素,针对他们的不同情况,提出教学过程中相应的解决方案。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态度,转变其体育行为,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关键词:学习态度;体困生;教学方法
由于学生自身运动能力、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差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就会表现出体育能力、积极性的良莠不齐。一般意义上讲,所谓的“差生”,是指学习成绩较差,或思想品德不好、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或是两者兼有的学生。在这里,我们所说的“体困生”,就是指那些体育运动能力差或成绩尚好但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的学生。
对学生学习态度差的教法分析
运动能力强且学习态度差的学生特征分析 就一些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但体育成绩很好的学生来说,他们存在的问题往往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爱惹事,喜欢独立特行,甚至凭借自己的体育成绩优秀而目中无人,淡化组织性、纪律性,不愿意学习新的技术动作,经常鼓动周围学生向他学习,从而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
教学中的实施方法 由于体育学科本身的特殊性,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具体分析不同“体困生”产生的内在原因,因人而宜,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一是重视学生特长,加大表扬力度,激发他们的荣誉感。例如,在投实心球教学中,如果该生擅长这个项目,就让他做示范,让他从大家的表扬声中得到成就感,并进一步号召大家向他学习,让同学向他挑战。二是注意批评和表扬相结合。例如,上述学生刚因实心球投掷远而得到表扬,但接着又做出一些违反纪律的事,则应及时指出,并对他进行严厉地批评,采用功过对比法,让他明白他的优缺点。三是注意挖掘学生的潜能。这类学生往往具有良好的运动能力和“威信”,教师可以把握住他们的这种心理态势,主动让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承担一定的管理任务,如可以尝试着让他们给运动能力较差的学生做运动技术方面的指导工作。四是要树立教师的威信,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教学活动不仅仅是运动技术、动作的传授过程,而且还是师生之间的双边互动交流过程,教师具备优秀的运动技术、良好的人格魅力会在无形中感染学生,从而有利于他们运动兴趣的培养和良好学习态度的养成。另外,良好的教学环境也是促进学生主动探求学习的催化剂,教师要采用灵活的教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比如在投实心球的复习课中,教师可以转换一下角色,变传统的讲授、指导者为练习者,与学生进行比赛,这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教学环境。五是加强和学生的交流。除了正规的体育教学时间,在课后教师要注意和这些学生进行思想交流,让他们认识到自身价值,教师要注意把握这类学生的心理特点,促进他们向好的方面发展。这也是转化该类学生的重要方法。
对学生运动能力差的教法分析
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差生,即体育成绩差者,他们的产生有两种类型可分。第一类是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相对较差,而本身非常愿意锻炼;第二类是完全由于主观不愿锻炼而产生的差生。
对第一类学生实施的教学方法 一是多一点尊重。这类学生,由于自身能力的局限,对于那些单独表现性很强的项目,有较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对他们多一点尊重,不应该对学生横加指责;同时,可以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适当地降低对他们的要求。二是多一点热心。对差生多一点爱心,要体现出教师的关心和爱护,这在无形中会形成一种促进他们学习的动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实际,适当加大对他们的课堂提问、表扬、保护和暗示等。三是多一点帮助。身体素质差、运动技能低,往往会导致他们失去上体育课的兴趣,缺乏完成动作的信心,因而在练习中应及时对他们进行保护和帮助,降低动作的难度和标准,逐步培养他们的运动兴趣和完成动作的信心。四是多一点机会。由于这类学生害怕自己在同学面前表现失败,形成一种自卑心理,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给他们“开小灶”,课后加强与他们的交流,激发他们的运动动机,增强其自信。五是多一点方法。要想更好地提高这类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应根据其各自的特点,采取不同的讲解示范、练习方法、批评方式等,作多手准备。
对第二类学生实施的教学方法 一是对其讲明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教师要加大体育理论课的授课力度,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运动对自己的重要性,从而端正他们的体育态度,使他们在自身的实践中逐渐培养体育兴趣。二是多和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应做好与家长的沟通,从家长方面着手,让家长鼓励自己的孩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家庭、学校共同配合做好这一部分学生的思想工作。三是循循善诱。任何兴趣的培养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切莫操之过急。因此,教师在平时的体育课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这些学生体育兴趣的引导和培养。
结束语
对待“体困生”,教师要认真区别其不同类型和特征表現,找出影响其运动倾向或体育态度的内在制约因素,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采用合理的、切实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