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对慢性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2017-08-31 12:01杨胜良胡小丽蒋娟芬沈仲夏
健康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失眠症研究组心理

杨胜良,胡小丽,蔡 敏,蒋娟芬,沈仲夏,茹 英

(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心身科,浙江 湖州 313000)

健康心理研究

心理干预对慢性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杨胜良,胡小丽,蔡 敏,蒋娟芬,沈仲夏,茹 英

(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心身科,浙江 湖州 313000)

目的 观察心理干预对慢性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的改善效果。方法 对63例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慢性失眠症患者,随机分入研究组32例(药物治疗和常规宣教+心理干预)和对照组31例(药物治疗+常规宣教),治疗药物采用小剂量米氮平,为期4周,在入组时及4周末采用多导睡眠监测(PSG)通过前后多导睡眠脑电图的变化,评价睡眠质量和效果。结果 研究组与的总睡眠时间(TST)、入睡潜伏期、觉醒次数、睡眠效率显著优于治疗组(P<0.05)。结论 心理干预能改变慢性失眠症患者对睡眠的歪曲认知,提高睡眠质量。

慢性失眠症;心理干预;米氮平;多导睡眠监测

失眠症是对睡眠的质和量持续相当长时间的不满意状况,在临床上越来越多见。慢性失眠经常给患者带来苦恼,对于正常生活和工作会产生严重负面影响,导致学习和工作效率下降,从而显著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1]。情绪心理因素是失眠症患者无法入睡或者再入睡的一个主要原因[2],失眠症单纯应用药物治疗易引起依赖、成瘾、耐药及认知损害等不良反应。本研究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结合心理干预,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3年3月—2015年10月本院心身科的住院患者70例,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失眠症的诊断标准,病程均≥6月;排除入组前2周服用其它影响精神活动的药物、合并严重器质性疾病者、对药物过敏者等。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入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5例;研究期间,研究组有3例脱落,对照组有4例脱落,最后入组63例。研究组32例,男14例,女18例,平均年龄50.43±14.02岁,病程中位数21个月;对照组31例中男12例,女19例,平均年龄51.28±13.36岁,病程中位数20个月;两组性别构成、年龄、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联合心理干预。

1.2 药物治疗 两组患者药物治疗均为米氮平片(商品名:米尔宁,哈尔滨三联药业有限公司生产,规格:15 mg)治疗,起始剂量3.75 mg/晚,最大剂量不超过15 mg/晚,治疗组平均剂量(9.54±2.52)mg/晚,对照组平均剂量(9.23±2.36)mg/晚。治疗过程中禁止联用其他抗抑郁剂及其他影响睡眠的药物和食物(如酒精等)。

1.3 常规宣教 对患者进行入院时宣教及睡眠卫生教育,包括睡眠环境保持安静,生活作息时间要规律,睡前禁烟、酒、咖啡等,不宜参与过度兴奋的活动,思想要放松,白天睡觉时间不宜过长等等。

1.4 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时间为4周,每周2次,共8次,每次约45 min。分别由经过心理认知治疗统一培训的2名中级职称医护人员负责实施,并制定干预的流程,主要内容有:(1)定期与患者沟通与交谈,取得患者信任,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和个性特点;(2)深入交谈了解患者针对失眠有关的观念和态度,找出有关睡眠的功能失调认知(异常或歪曲的思维方式);(3)与患者一起对不合理认知进行讨论、分析,让患者认识到有关睡眠的负性自动思维和潜在的认知;(4)针对患者睡眠相关的歪曲认知,通过不断的盘诘和检验,再把正确的、合理的认知模式或替代释译与患者深入交流、沟通与学习,最终让患者改变他们原有想法以及重新建构合理的认知。如:(1)“认为慢性失眠会对我的身体造成严重后果(功能失调认知)”,“失眠对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影响(潜在的信念)”,针对性进行心理干预或替代释译:①目前没有证据证实任何人死于缺乏睡眠;②过度担心失眠可以引起比睡眠丧失对身体更大的危害。(2)“我害怕对我的睡眠失去控制、我已失去对睡眠的控制(功能失调认知)”,“能够掌握自己生活的每一个方面是很重要的(潜在的信念)”,进行心理干预/替代释译:①您今晚如果没有睡好觉最坏的结果是什么?②您越是想控制睡眠,越是难以控制;③如果您不想去控制睡眠,入睡会更容易。(3)“当我昨晚没睡好,不够时间,我应该第二天起晚一点或午睡以弥补没有睡够的时间(功能失调认知)”,“弥补没有睡够的时间是非常重要的(潜在的信念)”,进行心理干预/替代释译:①早上起床太晚或白天打盹会推迟第二天晚上的入睡潜伏期;②睡眠剥夺研究证明,人只要弥补前一天晚上损失睡眠的1/3就可以了。

1.5 多导睡眠脑电图的监测与评估 在患者入组时和治疗后4周末进行两次多导睡眠监测,所有患者均在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多导睡眠脑电图观察室完成监测。主要监测患者的睡眠进程:包括睡眠总时间(TST)、睡眠潜伏期(SL)、觉醒次数(AN)、睡眠效率(SE)。

1.6 统计处理 资料输入事先编制的数据库,用SPSS16.0统计软件作统计分析,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对全部完成研究的63例患者进行了多导睡眠监测结果的统计,结果显示:入组时(基线),两组患者的睡眠进程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末与基线比较,2组患者的总睡眠时间(TST)、入睡潜伏期(SL)、觉醒次数(AN)、睡眠效率(SE)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基线与治疗后4周末睡眠进程参数比较分)

注:*与本组基线比较,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P<0.05。

3 讨 论

失眠症是一种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的疾病,失眠患者常有负性自动式思想和认知的歪曲,对睡眠有一种恐惧心理,越是担心失眠、越想睡好,大脑越兴奋,就越是睡不着。即使有些引起失眠的原因如生活应激事件已经过去很久,但这种预期紧张、焦虑就可以成为失眠的新的原因,从而形成了一种慢性失眠。这些负性情绪可以使睡眠障碍更为严重和持续存在,形成恶性循环。采取认知治疗可以解决身心两方面的睡眠问题,且在长期疗效上明显优于药物治疗[3]。睡眠相关心理干预的关键在于识别功能失调认知(功能失调性图式和认知的歪曲)、潜在的信念,并对存在的错误认知进行干预,给予正确合理的认知或替代释译,让患者重新认识或掌握新的、合理的认知结构。

多导睡眠图是指通过记录整夜睡眠过程中的生理信号,经处理分析后得出有关睡眠结构、呼吸事件等动态变化数据,为睡眠质量的诊断提供客观依据的一种物理监测技术[4]。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4周末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总睡眠时间、入睡潜伏期、觉醒次数、睡眠效率均有显著性差异。与毛洪祥研究结果[5]相似,表明联合心理干预比单纯用药和常规宣教能增加总睡眠时间,减少觉醒次数,更好地改善睡眠质量。失眠症的药物治疗应从小剂量开始,短期服用,避免长期服用[6],以免形成依赖。联合心理干预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意识到自己惯用的错误认知模式,指导患者用另一种方式来替代和解释目前的思维,从而改变不合理的认知模式[7]。通过心理干预治疗,改变患者对睡眠的错误认知,对患者改善睡眠有更大的帮助。护士应学习、应用认知行为法,帮助病人建立正确的睡眠认知及行为习惯,从而改善睡眠,提高睡眠质量[8]。本研究提示在药物治疗和常规宣教的基础上,应用心理干预可使慢性失眠症患者逐步重建健康合理的睡眠观念和模式,可提高睡眠效率,提高睡眠质量。

[1]Riemanne D, Perlis ML.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insomnia: a review of benzodiazepine receptor agonists Med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therapies[J]. Sleep Med Rew,2009,13:205-214.

[2]伍轶群.认知行为疗法(CBT)对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疗效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7):106-107.

[3]贾宝山,王小燕,徐德华.认知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失眠的效果比较[J].中国校医,2009,26(1):70-72.

[4]彭小虎,王国锋,刘军,等.睡眠微观结构—CAP与睡眠质量评估[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21(6):920-923.

[5]毛洪祥.认知疗法治疗慢性失眠症的对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6):655-656.

[6]石晓萍.失眠症药物的临床应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2:110-112.

[7]冯虹,钱建军,马灵亚,等.重复低频经颅磁刺激联合认知治疗青少年抑郁症睡眠障碍的影响[J].2014,29(2):121-122.

[8]孙众,王琦.原发性失眠中西医护理的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4,12(7):593-596.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n sleep quality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insomnia

YANG Sheng-liang, HU Xiao-li, CAI Min, JIANG Juan-fen, SHEN Zhong-xia, RU Ying

(DepartmentofPsychosomaticMedicine,HuzhouNo.3Hospital,Huzhou313000,China)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n the sleep quality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insomnia. Method 63 patients of chronic insomnia diagnosed as cases of CCMD-3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n experimental group (n=32, to be treated with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in addition to the drug and conventional counseling given 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 (n=31, to be treated with drug and conventional counseling). Then both groups were treated with small doses of mirtazapine for 4 weeks. Next, polysomnography (PSG) was applied to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sleep and treatment effect on baseline and the end of 4thweek. Findings The improvement on total sleep time (TST), sleep latency and awakening times, and sleep efficiency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Conclusion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can rectify the distorted cognition on sleep and improve the sleep quality of patients of chronic insomnia.

chronic insomnia;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mirtazapine; polysomnography nursing

2016-09-26

湖州市科研计划项目(2012YS07)

杨胜良(1972-),男,浙江湖州人,本科,主管护师。

胡小丽(1977-),女,浙江湖州人,本科,主管护师。

10.3969/j.issn.1674-6449.2017.03.022

R473.74

A

1674-6449(2017)03-0309-03

猜你喜欢
失眠症研究组心理
神门、三阴交配伍对失眠症睡眠质量和血清GABA、5-HT的影响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立体几何单元测试题
心理感受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一)本刊试题研究组
圆锥曲线解答题训练
浅谈蒙医诊治失眠症
蒙医药治疗失眠症30例临床观察
宁神定志汤治疗失眠症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