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是一个伪命题
——专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罗安宪

2017-08-31 17:55嵇玲
教育家 2017年29期
关键词:中国人民大学起跑线道家

文 | 本刊记者 嵇玲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是一个伪命题
——专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罗安宪

文 | 本刊记者 嵇玲

罗安宪简介

陕西西安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先秦哲学、道家哲学、儒道关系。主要学术成果: 《中国孔学史》《虚静与逍遥——道家心性论研究》《老庄哲学精神》《圣贤气象》等。论文多次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随着中、高考改革的推进,关注、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成为各个学校的共识。实际上,相比于提高考试成绩,阅读传统经典给青少年带来的思想意识转变,才是更为重要、能使其终身受益的。长期致力于儒家、道家思想研究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罗安宪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使人健康成长,通过提前教育而让孩子避免“输在起跑线上”,是非常不明智的做法。

诵读,让传统经典变得亲切

记者:目前,几乎所有的中小学都引入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对此,您怎么看?

罗安宪:《论语》《老子》等经典,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阅读经典,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养分,从而变化气质,养成健康、良好的心性。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培养健康、健全的人,是关注人的全面的发展。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是非常好的一件事,但现在有声音呼吁要把它作为一门功课,我认为这并不恰当。如果把中国传统文化当成语文教育的一部分,只是去认识一些字,会背诵一些章节,那显然是很不够的。因为传统文化教育不是知识性的教育,而是人格养成的教育。如果把传统文化当成了一门必修课,强制让学生学习,恐怕未必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记者:能否从教学的角度,给一些具体的建议。

罗安宪:我最近也在做传统经典的推广,编了一套书,叫《中国传统经典诵读文本》。其实,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传统经典,不妨效仿古人。古代人在书院里学习,读经典,读原典,是在读书,而不是看书。他们并不是把读书当作功课一样去学,老师和学生在一起是在讨论学问,而不是要求学生单纯地死记硬背。

我记得人大附小曾经有过类似的诵读活动,老师把一些经典编成了节目,让孩子们用唱、跳的方式去表达出来,孩子们也很喜欢。学习传统经典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而不是非要纳入教材,把它当成功课。传统文化、传统的思想观念,最集中地体现于传统经典之中。通过诵读经典,使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年轻一代的心里,在他们的心里生根,这应当是传统文化推广最基本的思路。

记者:一些传统经典,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可能有困难。您认为应该如何解决?

罗安宪:的确,有些经典对于小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理解的,但这并不构成大的障碍。孩子的接受能力是很强的,哪怕有些内容他暂时不明白,但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对于其中的大意会有基本的把握,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年龄的增加、阅历的丰富,会对经典的义理有越来越深入的领会。

我在给本科生上课的时候也会讲传统经典,我一般会采取导入式的方法,让大家去思考这样的问题:孔子、老子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是什么样的?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想?他们的思想、理论现在有什么样的意义?有些老师比较喜欢在课堂上发表个人的意见,但我认为:比意见更重要的是知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学问,比学问更重要的是方法。意见是个人对于事物的态度和观点,这一般是有局限性的。知识是古人的具体理论,比如孔子、老子、柏拉图他们到底是怎么说的。但是他们为什么这样说?他们思想的根源、历史背景,他们思想学说的理论意义,这些方面的内容,就是所谓学问了。而如何分析理论,如何评价理论,则是方法。只有学会了方法,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才能知道如何入手如何形成自己的思路。意见、知识、学问、方法四者之间应该是一个统一体。

为而不争,是培养“德”

记者:您对老子的研究比较多,而老子被称为“无冕教育家”,有人说《老子》五千言不知教育了多少人。您认为老子的思想对现代教育有哪些指导意义?

罗安宪:老子认为“不尚贤,使民不争”,还倡导“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在老子看来,教育更重要的是让人保持一种姿态。从德智体方面来看他更看重德,希望通过教育让人成为具有健康心态的人。

“为而不争”的现实意义在哪里?我们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有人认为老子的思想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其实,这是对老子的理解不够深刻而导致的。老子严格地区分了“为”与“争”的界限“为”,是我自己尽量去努力,依靠自己的能力去达到我所希望达到的,得到我所希望得到的;“争”是把别人的据为己有,把公有的据为己有,把所有权未明的据为己有。这里所说的“争”,并非正当的竞争,而是一种恶性的竞争,通过打压对方、打击对方,来提高自己,这是老子所反对的。不要简单地说老子讲“无为”,其实老子提倡的是“为而不争”。“无为”,是不做不该做的事,而不是不做事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记者:是否可以理解为,老子的教育思想与中小学生六大核心素养中的“健康生活”是高度吻合的?

罗安宪:对。老子所提倡的德育,就是要培养心理健康、快乐、向上的人,而不是自私、狭隘惟利是图的人。孟子明确提出,“上下交征利,则国危矣”。对于健康心理培养这样一个问题,并没有引起全社会足够的重视。我们的家长、成年人做很多事都是出于利益的驱使,而丧失了对国家对社会的使命与担当,这是非常可怕的。我现在作为老师所接触的大学校园,和我作为学生所生活的校园,最大的变化是学生缺少了激情,缺少了使命感,而多了急功近利。很多学生上课只是为了拿学分,希望以最少的投入来获得最大的收益。从这一点上来说,中国的传统教育,更注重观念性的教育,这也是我们现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

记者:您对于“为而不争”的感慨,是否来源于现实生活中太多的“争”?比如,在尚未达到教育均衡的现阶段,家长对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的过分看重。

罗安宪:从学校、老师到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人员,从学生到家长,每个人都在说,我在积极认真地抓教育,但是很多时候,我们“用力”错了。在力量使用的方向上,出了问题。

家庭的功能,很大程度上被教育所占据,担负着很大的教育功能,我认为这是不合适的。

周围有朋友说:“我现在不能生孩子,因为我还不能给他最好的教育。”请问,什么是最好的教育?什么是最好的幼儿园,什么是最好的小学,什么是最好的中学、大学?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不让孩子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很多应该在小学一二年级进行的教育,被安排到了幼儿园期间,但这种训练是非常不合适的。

我们小区里有一个孩子,被他的奶奶拉着去上幼儿园,小家伙又哭又闹,“我不去,我不去”。这个场景对我的触动非常大,我不知道好的幼儿园应该是什么样子,但有一个最基本的指标,就是孩子喜欢去。幼儿教育、基础教育,都应该是快乐的教育,教育是使人健康成长的,而不是让人感觉到我从此就进入到人生的苦难历程中去了。所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是一个伪命题。

儒家的精神,道家的情怀

记者:您在《老庄论道》中提到,一个人应该有“儒家的精神”,也应该有“道家的情怀”,我们应该如何理解?

罗安宪:陈寅恪先生讲到,“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我既研究儒家,也研究道家,因此有了这样的感悟。

儒家的精神是什么?是一种认认真真、努力上进、孜孜以求的精神,强调的是一种状态,是向上的、积极的态度,追求的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又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不要去担忧别人误解你,只需要担心自己是否误解了别人;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你,只需要担心你是否能够做到。所以,我用一个字来强调儒家的精神,就是“敬”。

道家的情怀是什么?是一种包容的精神,是海纳百川,是对功名利禄一种超越的态度,一切都可以放得下,一切都可以置之度外。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都能够理解,都能够包容,都能够看得开。我对自己有这样的要求,但并不要求别人也像我一样。对自己而言,我要认真努力,恪尽职守,别人如果没有做到,我仍然可以抱着一种包容、宽宏大量的态度,去对待与我不一样的人。

记者:儒家精神与道家情怀的结合,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在哪里?

罗安宪:用《易传》的话来说,儒家精神就是“自强不息”,而道家情怀就是“厚德载物”。

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需要积极做事,需要努力,甚至需要挫折,需要失败。这种挫折、失败,可以磨炼一个人的意志,可以锻炼一个人的能力。文明社会使每个人都变得忙忙碌碌,变得身不由己。我们需要积极地做事,但又不只是简单地机械地去做事。

在步入中年以后,就要有这样一种心态:事情并不是你想做就可以做好的,并不是你想做就能做成的。做成了当然好,做不成也没关系。人生是一段美好的经历,要懂得对于生命的珍爱,懂得对于生活的享受,懂得从劳累忙碌中寻求一片闲适,寻求一片宁静。老子的哲学就是要给我们的心灵提供一片净土,使我们过度紧张的神经,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放松。

这也就是我所说的,要把儒家精神和道家情怀结合起来。

猜你喜欢
中国人民大学起跑线道家
小剪纸 大收获
Rethinking Eugene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宁征:“起跑线”到底是什么?
漫画道家思想
A Proposed Quantitative ESG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Companies
——Take Goldman Sachs Group, Inc as an Example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奖学金图解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起跑线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