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盛龙江 壮林辉杰
(1.莼湖镇中心小学,浙江 奉化 315506;2.台州学院,浙江 临海 317000)
学龄期儿童核心稳定性锻炼对两侧肢体动作协调能力发展的影响研究
王盛龙1江 壮2林辉杰2
(1.莼湖镇中心小学,浙江 奉化 315506;2.台州学院,浙江 临海 317000)
学龄期儿童核心稳定性锻炼对动作协调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缺乏实证依据,影响了其此方面功效的可信度。通过实验,认为受到和未受到核心稳定性锻炼的学龄期儿童,动作协调能力均有显著增长,前者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后者,这体现出此锻炼方法对学龄期儿童动作协调能力发展效果明显。此外,不同性别间此效果无显著性差异,然而,不同年级段间有显著性差异,该效果只展现在低年级段中。但是也不能排除,高年级段学生进行更合适核心稳定性锻炼后,动作协调能力也会明显提高的可能。
学龄期儿童;核心稳定性;动作协调能力
核心稳定性训练是一种新型的体能训练方法和理念,通过在各种失稳条件下锻炼人体核心区域稳定性,提高机体“神经-肌肉”协调控制能力,从而到达提高日常生活动作、劳作与运动技能表现,发展平衡与协调能力,获得健康背部以及良好身体姿态,预防运动损伤、促进伤病康复等目的。从学理上看,将核心稳定性训练所具有的特殊功效,作用至儿童运动能力开发上,将会收效颇丰,特别是针对其动作协调能力的发展。
首先,核心稳定性训练与动作协调能力发展间存在紧密关联,有研究显示前者在“神经-肌肉”协调控制能力提高上功效显著。其次,核心稳定性训练巧用各种不稳定环境来训练,这是其它训练方法不可比拟的,也是当代儿童较为缺乏的锻炼环境。再次,与具有运动专项属性的儿童动作协调能力训练方法相比,核心稳定性训练侧重机体功能性发展,避免运动专项竞技属性、训练理念以及专项动作形式对儿童身体发展的负面影响,更加符合儿童群体发展的基础性原侧。然而,该体能训练方法对学龄期儿童动作协调能力作用的实证依据缺乏,进而影响了其功效的可信度。
本研究试图通过实验,从实证视角揭示该体能训练方法对学龄期儿童动作协调能力的作用,以及不同性别、年级段群体间差异,旨在为学龄期儿童核心稳定性锻炼此方面功效提供可靠依据,促进其应用。
1.1 样本
本研究以小学二、五年级学生作为样本,共96人。其中,每个年级各48人,男、女各24人。这些样本的基本信息如下:小学二年级男生平均身高为129.6(±4.7)厘米,28.0(± 6.4)公斤;女生为128.3(±3.9)厘米,25.9(±5.0)公斤。小学五年级男生平均身高女生为147.6(±8.3)厘米,42.0(±8.5)公斤;女生为153.4(±8.4)厘米,45.2(±12.4)公斤。身体健康良好,无运动训练经历。
1.2 实验法
本研究采用3×2的准实验析因设计。在所确定的样本中,以年级、性别分层后,再随机均分成两组,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这样形成了6组样本,包含了年级、性别、干预三因素,及其各自的两个维度。实验过程中,首先采用自行研发的两侧上肢动作协调能力自动化测试仪器,对所有样本该能力进行前测。测试中,要求受试者以最快速度,采用双手交替拉绳的方式,完成15米拉绳。仪器自动监测拉绳距离,并记录拉绳耗时作为测试成绩。随后,在体育课程中,让实验组穿插5分钟核心稳定性锻炼,同一时间内让对照组采用跳绳、慢跑等常用手段进行锻炼,为期8周(依据D.Oliver等(2010)的研究)。如表1所示,低年级中核心稳定性锻炼内容为站立平衡、前平板支撑、俯身两头起、腹部髋部提升,高年级中则为跪姿大腿后摆、侧平板支撑、游泳、俯卧脚后跟敲打,练习、间歇、组织等全部活动控制在5分钟以内。之后,对全部样本的两侧上肢动作协调能力进行后测。最后,整理、储存所有数据资料。
表1 学龄期儿童5分钟核心稳定性锻炼方法
1.3 数理统计
采用配对“t”检验方法,对样本动作协调能力前、后测成绩差异进行检验;采用单变量三因素方差分析,以动作协调能力前、后测变化幅度为变量,以年级、性别、干预为三因素,揭示不同性别、年级以及是否干预对动作协调能力发展的主效应与交互效应。在这三个因素存在交互作用时,采用简单效应分析法,进一步分析各因素对动作协调能力发展的作用。全部统计均在SPSS软件中完成,显著性水平设置为0.05,非常显著性水平设置为0.01。此外,常规的数据处理以及图表制作均在excell软件中完成。
2.1 干预前后测试成绩的变化
图1 干预组与对照组两侧肢体间动作协调能力测试成绩变化比较图
干预组动作协调能力测试成绩,从11.16(±2.56)秒,提高至9.74(±1.70)秒(t=7.199,P=0.000);对照组测试成绩,从11.33(±2.37)秒,提高至10.81(±2.23)秒(t=3.541,P=0.001)。图1展现了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因素)测试成绩增幅的差异,干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如表2所示,两者差异非常显著(F=17.962,P=0.000)。可见,在小学生体育教学中,融入核心稳定性锻炼,其两侧肢体间动作协调能力明显提高;未融入核心稳定性锻炼,其两侧肢体间动作协调能力也有所增加;然而,前者高于后者。这体现出,核心稳定性锻炼对学龄期儿童动作协调能力发展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表2 年龄段、性别、干预三因素单变量方差分析显著性一览表
2.2 干预前后测试成绩变化的性别差异
图2 干预组与对照组两侧肢体间动作协调能力测试成绩变化各性别间比较图
在实验期间,男童两侧肢体间动作协调能力测试成绩,从11.08(±2.24)秒,提高至10.18(±2.01)秒(t=5.319,P= 0.000);女童测试成绩,从11.41(±2.67)秒,提高至10.36(± 2.09)秒(t=5.183,P=0.000)。如表1所示,不同性别间(性别因素)测试成绩增幅无显著性差异(F=0.418,P=0.520)。
此外,干预组男童的测试成绩,从10.90(±2.08)秒,提高至9.46(±1.28)秒(t=6.086,P=0.000);对照组男童的测试成绩,前测(11.26±2.35秒)与后测(10.90±2.41秒)无显著性差异(t=1.908,P=0.069)。干预组女童的测试成绩,从11.41(± 2.99)秒,提高至10.01(±2.03)秒(t=4.359,P=0.000);对照组女童的测试成绩,从11.40(±2.38)秒,提高至10.72(±2.15)秒(t=3.032,P=0.006)。图2中展现了不同性别中干预组与对照组测试成绩增幅的差异(性别与干预间交互作用)。
由此可见,各性别动作协调能力均有相似程度的发展,其中经受或未经受核心稳定性锻炼的群体发展幅度也相近,这些体现出核心稳定性锻炼对学龄期儿童动作协调能力的促进作用无性别差异。
2.3 干预前后测试成绩变化的年级差异
图3 干预组与对照组两侧肢体间动作协调能力测试成绩变化各年龄段间比较图
在实验期间,低年龄段两侧肢体间动作协调能力测试成绩,从12.93(±1.97)秒,提高至11.37(±2.09)秒(t=7.080,P= 0.000);高年龄段测试成绩,从9.56(±1.59)秒,提高至9.17(± 1.26)秒(t=4.701,P=0.000)。如表1所示,不同年龄段间(年龄段因素)测试成绩增幅有显著性差异(F=30.088,P=0.000)。
此外,低年龄段干预组的测试成绩,从12.96(±1.94)秒,提高至10.69(±1.60)秒(t=8.107,P=0.000);低年龄段对照组的测试成绩,从9.36(±1.71)秒,提高至8.78(±1.20)秒(t= 4.162,P=0.000)。高年龄段干预组的测试成绩,从12.90(± 2.05)秒,提高至12.06(±2.33)秒(t=3.081,P=0.005);高年龄段对照组的测试成绩,从9.76(±1.47)秒,提高至9.56(±1.21)秒(t=2.625,P=0.015)。图2中展现了不同年龄段中干预组与对照组测试成绩增幅的差异(年龄段与干预间交互作用),从表1中可见,此差异显著(F=6.197,P=0.015)。
鉴于年龄段与干预间交互作用显著,需对这两因素的简单效应进行分析。如表3所示,在剔除这两因素相互影响后,低年龄段干预组与对照组增幅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然而,高年龄段干预组与对照组增幅无显著性差异。由此可见,低年龄段动作协调能力发展明显快于高年龄段,在低年龄段中经受心稳定性锻炼的群体发展幅度远高于未经受者,在高年龄段中两者较接近,这些体现出核心稳定性锻炼对学龄期儿童动作协调能力的促进作用有年龄段差异。
表3 年龄段与干预间交互作用的简单效应分析表(单位:秒)
学龄期儿童核心稳定性锻炼被认为有助于增进其姿势健康,提高机体“神经-肌肉”控制能力,增强运动技能的学习能力,预防运动损伤等。然而,此体能训练方法功效缺乏实验数据支撑,其可信度受到影响。因而,本研究探寻了核心稳定性锻炼对学龄期儿童动作协调能力发展的实证依据。研究结果显示,受到和未受到核心稳定性锻炼的学龄期儿童,动作协调能力均有显著增长,前者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后者,这体现出此锻炼方法对学龄期儿童动作协调能力发展效果明显;此外,不同性别间此效果无显著性差异,然而,不同年级段间有显著性差异,该效果只展现在低年级段中。
学龄期儿童核心稳定性锻炼促进其动作协调能力发展的机理,可归纳为以下方面:1)神经控制能力加强。动作协调能力实质上是中枢神经系统对多个运动器官活动的优化安排,“神经-肌肉”控制能力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核心稳定性锻炼强调人体姿态的控制,这使机体的“神经-肌肉”控制能力得到锻炼,从而使动作协调能力得以发展。2)核心区域功能加强。从表面上看,动作协调能力是一种使肢体环节间配合流畅的本领,这与人体核心区域功能强弱关系密切。当躯干稳定性好,抗干扰能力强,才能为两侧上肢间配合活动提供稳固的支点,才能高效的疏通上、下肢间协调配合活动。核心稳定性锻炼主要针对机体核心区域的发展,能使动作协调能力得到提高。3)肌肉系统整体活动能力加强。在肌肉活动层面上,动作协调能力表现为使肌肉间协同工作的本领。核心稳定性锻炼能强化深层肌群、稳定性肌群的功能,这些肌群一般不易锻炼到,这使人体肌肉系统整体活动能力加强。那么,在针对各种任务的肌肉间配合活动中,这些肌肉的参与程度得到加强,从而使动作协调能力得到发展。
不同性别间学龄期儿童核心稳定性锻炼此效果无显著差异,然而,在不同年级段中,此效果只展现在低年级段学龄期儿童中。其原因可归纳为:1)神经系统发育的影响。动作协调能力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密切关联。神经系统发育的早期,其可塑性较大,功能提高明显,此时动作协调能力发展快。在学龄期儿童中,性别间神经系统发育程度区别不大,所以对动作协调能力发展无明显影响。然而,高、低年级间神经系统发育程度有明显区别,处于低年级时,其可塑性高,使核心稳定性锻炼对动作协调能力发展影响大。2)各种动作协调能力发展敏感期的影响。各种动作协调能力发展敏感期是有差异的,一般来说遵守首尾原则,两侧上肢动作协调能力在先,两侧下肢动作协调能力在后。本研究中只是对两侧上肢动作协调能力进行了测试,这有可能产生低年级段学生进行核心稳定性锻炼时动作协调能力发展快。有可能,高年级学生进行核心稳定性锻炼后,两侧下肢动作协调能力会有明显提高。3)核心稳定性锻炼负荷的影响。核心稳定性锻炼负荷强度对动作协调能力发展作用明显。高年级学生进行核心稳定性锻炼后,动作协调能力发展不明显,也有可能与锻炼负荷较低有关。
从实验数据显示,学龄期儿童进行核心稳定性锻炼对其动作协调能力发展有明显促进作用,这种作用不存在性别间差异,然而存在年龄段间差异。在该年龄段中,较早进行核心稳定性锻炼,越有助于发展动作协调能力。但是,也不能排除,通过负荷强度提高,或以两侧下肢动作协调能力为发展目标,高年级段学生进行核心稳定性锻炼后,动作协调能力也会明显提高。
[1] 韩春远,王卫星,成波锦等.核心力量训练的基本问题——核心区与核心稳定性[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2(2):117-120.
[2] IZZO R,GUARNIERI G,GUGLIELMI G,et al.Biomechanics of the spine.Part I:Spinal stability[J].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2012.
[3] 赵佳.核心区力量及其训练研究进展[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3):218-220.
[4] Gretchen D.Oliver,Heather R.Adams-Blair,Christopher P.Dougherty.Implementation of a Core Stability Program for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J].Athletic Training& Sports Health Care,2010(6):261-266.
The Effect of Core Stability Train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age Children Inter-limb Coordination Ability
WANG Shenglong,etal.
(Chunhu central primary school,Fenghua 315506,Zhejiang,China)
王盛龙(1972-),浙江奉化人,本科,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生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