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良
摘 要:《广韵》文字注释编纂时引用了《国语》一书的文本内容。《国语》为战国时期作品,记载反映了先秦时期的历史,具有较高史学和文学价值。《广韵》对《国语》引用情况如何,反应着编纂者对《国语》利用的程度。周祖谟教授《广韵校本》是我们今天研究《广韵》最基本的文献,其对《国语》的校勘成绩也直接影响着我们《广韵》的使用,本文结合《广韵校本》与《国语》进行文本的校勘,来探讨《广韵》对《国语》使用的情况,对深化《广韵》《国语》两部文献的认识都有意义。
关键词:《广韵》;《广韵校本》;《国语》;引文;校勘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school –based GuangYun”and“GuoYu”
Guo Liang
(The Library , Cashi University, Kashi ,844006,China)
Abstract: When the comlilers of the the document “Guang Yun” annotated the words,they cited the literature named “Guo Yu”. "GuoYu" was the ancient literature born in the Warring-States period, reflects the history of the Qin Dynasty B.C.It has high historical and literary value.The citiuation of the reference from the literature “Guo Yu” reacted the degree ,level,accuracy of the compilers.The school-based GuangYun by professor Zhou Zu Mo is the basic document for us today.Through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school–based GuangYun” and “GuoYu”,we will achieve new acknowledge for them.
Key Words:GuangYun/GunangYun school-based/Guo Yu/citation/collating
《国语》一书为记述的时我国先秦时期史事的著名史书,也是重要的古典文学作品,具有较高的史学与文学价值。汉以来相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撰,据近人的考证,当系伪托。书大约成于战国中期前后,为战国时人的作品。有关论述可参阅曹建国等撰写的《国语》注疏本“通说”部分,本文不再赘述。宋初陈彭年等编纂《广韵》一书,对语言文字进行注释时,使用了《国语》。唐以后,尤其是到了宋代,雕版印刷以及毕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极大地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发展,学界向有唐宋变革论的说法。故此,《国语》在两宋时代的流播狀况本身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命题。关于《国语》版本的情况,本编暂采纳曹建国诸先生的观点。目前通行的宋刻本韦昭《国语解》有二:一为宋庠补音本,一为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的刻本。本文即对宋《广韵》对《国语》的引文情况,比如引用的准确率情况,引用的方式等做一番考察,这对加深我们对两部文献的客观认识都有意义。
我们使用周祖谟教授校勘的《广韵校本》,对周祖谟教授的校勘成果尽全吸收,周先生校勘成果简称《周校》。《广韵》原文以及《周校》的内容都不加新式标点符号,不便阅读,本编对引文一概加新式标点加以点断。《广韵》所引《国语》的文计有二十六条之多。本编将《广韵》的《国语》引文每一条与比较完善的今本《国语》的整理本进行校对。今本《国语》,我们选用曹建国、张玖青的《国语》注说本,校勘其文本的异同之处,以考察《广韵》作者对《国语》一书实际利用的详细情况。以下列表展示《广韵》所引《国语》文本与曹、张二氏注说本二者文本的异同,并标明两书引文所在的具体页码,《广韵校本》为繁体竖排本,故页码行数全部列出,页码及其行数以小括号括注,形式为:(页码/行数),这样,便于查找;注说本只列页码,行数不列。文本列举之后,在表格的最后一栏,对文本异同等情况做简要分析评述。
通过《广韵》引《国语》二十五条文本内容的全面校对,参校以四库本《国语》以及时代本《国语》,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本等多个版本,经过数种《国语》版本相同内容的校对,可以将二十五条文本按照引用情况不同大致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引文有出入。第五、十六、二十三条引文不见于今本《国语》正文及其注释,我们根据检索的结果,初步判定其出于其他文献,但我们不能排除古本《国语》或曾经有这些文本的存在,或《国语》在流传过程中遗佚了。这需要今后藉助辑佚学的方法从事补充。第一条,引文出现文意相反的叙述,这在表中已经加以分析。
第二类:引文完全相同。除了以上四条以外,其余文本基本无出入。《广韵》引文与《国语》传本保持了一致。当然这其中出现了通假等语言现象,我们需要藉助语言学的方法,将上古与中古两个历史时期的文字的语音变化进行分析,从而还原文本的本来面目。
通过对以上《广韵》引《国语》二十五条的统计、分析、比较,我们得出了以上粗浅的结论。本文的撰写,是在撰写《广韵所见“吴语”“语林”略考》一文时产生的想法,因为《广韵》所引文本指明是出自“语林”,出处错误,实际出自《国语·吴语》,因此决意将《广韵》引《国语》的情况进行全面考察。通过这样的比对,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推论:《广韵》的作者在引用《国语》时,是非常客观的,引用时准确率非常高,个别出现问题的引文,其出现问题的原因目前不能做出十分准确的判断,留待今后进一步考察。通过对引用文本的校勘,我们指出了周祖谟教授《广韵校本》上的一些不足之处,一己愚见,对于今后更好使用《广韵》或有些裨益。
参考文献
[1]周祖谟.《广韵校本》[M],北京:中华书局,1960.10.
[2]曹建国、张玖青.《国语》注说[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3.
[3]冯其庸.邓安生纂.《通假字汇释》[M],第645页,691页,705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
[4]高亨纂着.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字会典》[M],第26页,46页,济南:齐鲁书社出版社,1989.7.
[5][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马文伟整理[M],《说文解字注》,页910,武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
[6][春秋]左仲明.《国语》[M].[清]纪昀等纂.《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网络版,网址:http://skqs.guoxuedashi.com.
[7]邵炳军.《春秋时期楚国世族作家群体考略》[J].中州学刊,2013.1.
[8]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校点.《国语》[M],页534,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3.
[9]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礼记正义》,页333[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2.
[10][南宋]郑樵撰.王树民点校.《通志二十略》[M],页110,中华书局,2012.2.
[11]徐时仪校注.《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M],页42,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