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士人缘何入幕成风

2017-08-30 08:59杜文玉
人民论坛 2017年22期
关键词:及第节度使幕府

杜文玉

【摘要】唐代士人大量入幕,其中不乏许多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尤其是唐后期,士人入幕形成了风气,改变了士人入仕的途径,为国家储备了大量可用之才。同时,士人入幕还促进了唐代文学的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诗歌、小说作品,繁荣了唐代文化。

【关键词】使府 入幕 僚佐 人才储备 【中图分类号】K24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古代士人进入幕府任职,称为入幕。何为幕府?其实就是指军事指挥机构,先秦时期已有这一称呼。因为古代军队外出作战,指挥机构均设在帐幕之中,故称幕府。后世遂把这种军政大员的衙署统称为幕府,在唐代则用来特指节度使、观察使、都防御使、都团练使(主要是指前两者),在内任职的文职官员统称幕职官。

唐代入幕之风盛行,“大夫公卿者十八九”为幕僚出身

唐代入幕的士人大体可分为白身、现任官、前资官、科举及第者等四类人员。其中前资官是指曾担任过官职、任满待选的官员;科举及第者指科举及第后,尚未担任官职的人员。由于幕府用人不问出身、资格,唯才是用,因此在这一时期,幕府中聚集了大量人才。尤其是安史之乱以后,唐玄宗颁诏,允许诸道自行简择人员,辟署权一经放开,诸藩镇争相聚拢人才,就此拉开了与朝廷争夺人才的序幕。

以白身为例,最著名的人物当属大诗人李白。天宝初年,李白自蜀入长安求官,仅获得翰林供奉之职。此职尚不是职事官,后人称李白为翰林学士,其实是对他的美称,因为翰林学士之职的出现还在多年之后,李白实际上还是白身。后来李白离开长安,游历于江南各地。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命永王李璘节度东南,李白被辟为僚佐。李璘谋反,李白发觉后逃往彭泽。尽管如此,他仍被流放到夜郎,遇赦放归,酒醉乘舟,落水而死。当然,白身入幕者并非李白一人,只不过他是最典型的代表而已。

其实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杜甫也当过幕职官。杜甫曾考进士落第,困于长安,唐玄宗祭太清宫,杜甫献赋三篇,得到皇帝的赏识,因此而获得过河西尉、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等职。唐肃宗时,授其“左拾遗”。由于关中发生饥荒,杜甫遂弃官经秦州入蜀,在成都郊外浣花溪建草堂而居。严武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时,曾与杜甫交好,遂聘其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这就是后人称其为“杜工部”的缘由。

唐代著名的边塞派诗人高适也是通过入幕而逐渐升为高官的。高适耻于科第,因为有才,经举荐被任命为封丘尉。不久,高适入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任掌书记,后来历任蜀、彭二州刺史,迁西川节度使、左散骑常侍等官。另一位边塞派诗人岑参,科举出身,曾被杜鸿渐召入安西节度使幕府,又入过其他幕府,前后达十余年。人称“元才子”的诗人元结,进士出身,曾在山南节度使来瑱幕府中任职。仅在辛文房所撰的《唐才子传》一书中,就记载了大量入幕为官的事例,如韩翃,先后入淄青、宣武等镇幕府;李益,先后入幽州、邠宁幕府;令狐楚,进士及第,在河东幕府中先后经历了李说、严绶、郑儋三任节度使,他本人也由掌书记升任至判官,河东的表章均出于其手,深为唐德宗所喜爱,遂召其入朝任翰林学士,后来还当上了宰相。著名诗人、古文大家韩愈也出自幕府,先在宣武幕府任推官,后来又在淮西裴度幕府中任行军司马。

唐后期,随着科举制的进一步发展,大量科举及第者涌入各地幕府为官,人才之盛,蔚为大观。如诗人孟郊,进士及第后,仅获了溧阳尉的小官,经另一诗人李翱的推荐,遂入兴元节度使郑余庆幕中,任参谋之職。著名诗人杜牧,进士及第,又中制科,先是在江西团练府任巡官,又先后入江西、宣歙、淮南节度使府任掌书记,持续时间达十几年之久。晚唐另一著名诗人李商隐,进士出身,兴元节度使王茂元爱其才,聘入幕府任掌书记,又将女儿嫁其为妻。唐后期,朝廷朋党斗争激烈,因王茂元为“李党”之人,李商隐受其牵连,被“牛党”之人所排挤,不被重用,先后在桂林、东川等幕府任职。

这一时期在幕府任职的进士还有杨嗣复、崔备、杜兼、薛能、马戴、许孟容、冯宿、卢简求、高铢、段平仲等一大批人。由于士人入幕成风,然后再走上正常的升迁程序,故白居易说,“大夫公卿者十八九”为幕僚出身。唐文宗时的宰相李石也指出:“两河诸侯,竟引豪英,士之喜利者多趋之,用为谋主。”河阳节帅乌重胤礼贤下士,善待宾佐,“当时名士,咸愿依之”,从而为国家储备了大量的人才。

士人入幕成风的多重原因

唐代士人入幕成风的原因十分复杂,既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又有政治方面和制度方面的原因。有唐一代,入仕为官的门径主要有门荫、科举、行伍、流外入流等,门荫主要针对的是贵族官僚子弟,普通布衣之士无法问津;流外入流,对于那些才学出众、素有盛名的士子来说,是耻于通过这种途径入仕的;至于行伍,更非文士所愿为。剩下的就只有科举一途了,但是这种考试偶然性很大,就连杜甫、孟浩然、温庭筠这样的高才也难免落第,致使一批有才之士得不到任用,这对社会和国家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损失,而投入幕府则不失为一个最佳的入仕途径。因此幕府辟署制的存在,对国家与社会都是十分有利的。

唐代每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此外还有不定期的制举考试,及第后就获得了做官的资格。由于国家官员编制有限,所以尽管录取了大量人才,但却不能马上获得官职,这种情况在唐后期愈加严重。于是政府就设计了一个待选的制度,规定进士及第者待三选,明经及第者待七选,童子科待十一选,一选为一年。待选时间满后,才能赴京参加吏部主持的铨选考试,然后获得官职。由于编制有限,并不能保证参选者皆能获得官职。唐朝一任官为三至四年,任满后又要再次待选,除非官居五品以上,才可不再参加铨选,而是由宰相或皇帝直接任命。这也是导致大批科举及第者选择入幕的重要原因。

唐代有不少士人怀有报国立功的志向,比如诗人王昌龄,长期在边境地区担任幕职,其《从军行》诗云,“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就表达了这种远大的志向。高适在《塞上曲》一诗中写道,“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表达出为了建功立业,不惜牺牲生命的情操。岑参任安西节度使府判官时,在《初过陇山途中》写道:“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出于这种一心为国的高尚情操,在报国无门的情况下,一批士人甘愿赴边塞入幕,以便为国效劳。

在唐代士人中不乏因经济方面的原因而入幕者。如杜甫逢安史之乱,生活无着落,他在秦州时,一度沦落到负薪拾橡栗以自给的程度,只好入蜀投严武幕府。李山甫屡举不第,生活困顿,遂入魏博幕府为从事。

幕职官俸禄优厚,职权颇重,也是吸引士人入幕的一个原因。唐前期京官俸禄厚于外官,后期外官则厚于京官,以致出现了“京官不能自给,常从外官乞贷”的现象。幕职官的俸禄比州县之官更厚,故入幕府者络绎不绝。至于职权之重,有些甚至超过了刺史、县令,如行军司马、两使判官等,皆是如此。有些幕职掌管某一方面的职权,表面上看,似乎谈不上权重,但其所负责的却是整个管区,即节度使管内数州、十数州这方面的工作均由其掌管,因此职权不可谓不大。

节帅们为了吸引人才,往往给幕职官各种优惠,包括官职、金钱,至于礼贤下士者更是不在少数。如浙西观察使李栖筠,“虚心下士,幕府盛选才彦”;徐泗节度使张建封,礼贤下士,“天下名士响风延颈,其往如归”;义昌节度使浑瑊,“卑礼下士,召置幕府,得一时之人”;桂管观察使王拱,深爱令狐楚之才,担心其不愿入幕,遂先奏请朝廷,然后致聘。剑南东川节度使柳仲郢,为了聘李商隐为判官,事先出钱35万为其准备行李。对招聘来的士人,节帅们大都能以礼相待,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批评。曾多次任节帅的李勉,善待宾僚,始终如一,每次举行宴会,都把最佳的位置留给他们,甚至亲自为其斟酒,言辞极其谦恭,得到社会的好评。

幕职官的构成、职能与聘用、迁转

节度使府的幕职官主要有:行军司马、副使、判官、支使、掌书记、推官、巡官、衙推等各一人,馆驿巡官四人,府院法直官、要籍、逐要亲事各一人,随军四人。如果是亲王任节度使,则增加奏记一人。其中行军司马与副使由朝廷直接任命,其余官员可以由节帅辟置,即由节度使招聘。此外,观察使府的主要幕职官还有参谋、随军、要籍、进奏官等。唐代节度使通常都兼观察、支度、营田、经略等使,故节度使府的幕职官实际数量要多于以上规定。

幕职官的职能是:行军司马,掌军籍、印信、训练、作战部署、粮饷、器械、赏罚等事;判官,掌管使府日常事务及监察工作,由于节度使均兼观察使,故又称两使判官,节度使如缺任,多由其知留后事,即掌管使府的全部军政大权;掌书记,掌表奏书檄;支使,是分巡支郡的幕职,又称观察支使(一说有出身者为掌书记,无出身者为支使)。其余幕职的职能是:推官,掌刑狱推按;巡官,掌巡察;参谋,掌参议谋划;随军、要籍,无具体职责,随事调用,为军中的政务官员。进奏官,是藩镇设在京师的办事处——进奏院的官员,掌奏报及传寄文书;馆驿巡官,掌巡检管内馆驿事务。从唐后期的情况看,幕府的文职僚佐数量并不仅限于以上所论,还置有摄观察推官、摄节度巡官、摄支度推官等。摄,即代理的意思,节帅利用“摄”的名义,扩大了幕职官的人数,以壮大自己的实力。

节帅聘用僚佐均要出具聘书,还要送上礼金。被聘人员到职后,节帅通常都要上奏朝廷,请求授予相应的官职。这种官职一般为检校官或试官,前者是代理之意,后者是试用其职之意,大都是御史之类的官职,也有些是其他中央机构的官职。唐代幕职官所获的奏官与所署的幕职,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官职,前者表示品阶、资历、身份,与实际职掌无关;后者没有品阶的规定却拥有实权,与俸禄密切相关。唐代史书所载节帅为某人奏授官职,就是指这种检校官或试官,有了这个身份,就成为国家的正式职官。

幕职官的迁转,主要是指这种中央官衔的改转,由朝廷决定,且有任职时间的规定;其所任幕府中的职务变或不变,则由节帅决定。幕职官所带中央台省五品以上官衔,以及监察御史、侍御史等,三十个月一迁,其余官职,三年一迁。

对节帅的辟署权最初没有限制,唐末开始有所限制,至五代十国时期进一步趋严,规定每个藩镇每年奏官不许超过二、三名,有些小的藩镇甚至为一、二名。

幕职官来去自由,俸禄丰厚,有职有权,被士人视为飞黄腾达的“要津”。尽管朝廷有迁转时间的规定,但是一年数迁的情况并不鲜见。最重要的是,幕职官也可以再到朝廷任官,回到正常职官的轨道上,有的最后甚至升任到宰相的高位,这也是士人乐于入幕的一个重要原因。

文人入幕改变了唐代幕府官员的结构,促进了文学创作的繁荣

文人入幕的直接影响就是为国家储备了大量的人才,使唐朝在士人入仕方面多了一条途径,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五代、宋代均沿袭了这一制度,不同的是宋代入幕必须以朝廷任命的形式进行。大量文人入幕改变了唐代幕府官员的结构,对提高官员施政能力有着积极作用。此外,文人入幕也扩大了文人的生活视野,从而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多素材,繁荣了唐诗的创作。如果没有文人入幕,唐代的边塞诗派就不可能出现。由于士人任幕职官时,长期客居外地,不免思念家乡、亲友,心有所感,写下了大量的羁旅诗,如杜甫的《月夜》、张继的《枫桥夜泊》、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等。

士人入幕走南闯北,增加了見闻,许多人热衷于对奇闻异事的搜集,而这一切正是小说创作的好题材。入幕士人将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传奇小说,如李公佐的《庐江冯媪传》、李商隐的《杂纂》、牛僧孺的《玄怪录》、沈既济的《任氏传》、沈亚之的《异梦录》等。此外,唐代的不少笔记小说也出自幕职官之手,据统计,他们共创作了653篇,约占全部唐五代笔记小说的三分之一,可见数量之大。这些笔记小说大体可分为三类,即记事、抒情、议论,其记事与议论两类,均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是研究唐五代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作者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导)

【参考文献】

①[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②[宋]王溥:《唐会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③[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责编/王妍卓 美编/宋扬

猜你喜欢
及第节度使幕府
THROUGHOUT THE SPREAD OF NEO-CONFUCIANISM TO SEE JAPANESE’S WISDOM
制度:理解历史变迁的关键
《朝野类要》入仕制度词汇考释
辽代节镇体制研究
袁世凯幕府人员组成之分析
论后唐庄宗明宗嬗代事
沈明臣在胡宗宪幕府中活动研究
目不识丁
“第”字的用法(汉字故事)
“先辈”辨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