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周+农克忠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是合作共赢,“丝路”人才是国际合作的基础资源和强劲推动力。“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需要基础建设服务的专业技术型人才、外交贸易与文化交流复合型人才、组织领袖等创新型国际人才。因此,在我国今后的人才培养中,应更注重制定人才发展总体规划,拓展合作共赢人才机制,顺应时代潮流,转变就业观念。
【关键词】“一带一路”倡议 人才资源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識码】A
“一带一路”建设为人才培养带来新机遇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约有50余种官方语言,2017年,随着我国不断扩大对沿线国家的新增投资,曾经前途堪忧、就业面狭窄的小语种人才变得抢手。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复合型小语种人才的就业前景变得广阔,成为企业扩展境外市场的“香饽饽”,可见“一带一路”正在带动相关新兴专业的发展。为了实现“一带一路”人才资源的联通,国家在教育政策上有针对性地制定了相关政策。目前,我国已与24个沿线国家签订了学历互认协议;教育部制定《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专项计划;国内知名语言类高校增设多个沿线国家小语种专业。根据教育部近期公布的2016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如北京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高校在2017年都新增了小语种专业,基本涵盖了丝路沿线国家的范围。
贸易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落在实处的核心。“一带一路”要求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而实现“五通”主要借助三种合作机制:共建“一带一路”,沟通机制要求我们加强双边合作,实现多层次、多渠道的沟通磋商;充分发挥多边合作机制的联结能力;借助贸易、文化平台机制,以及沿线区域论坛展会,在文化交流与国际旅游等方面实现深度合作。达到“一带一路”的“五通”目标,便捷的交通网是基础,航空水陆、轨道交通、物流快递等产业的推进都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除了基建和贸易,语言文化、宗教法律等人文领域的“一带一路”也需要更多能参与国际事务和文化交流的实用型人才、为“一带一路”基础建设提供服务的专业技术型人才,以及了解不同国家国情的复合型高端人才。
专业技术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创新型国际人才,是“一带一路”建设所需之重点人才
基础建设服务的专业技术型人才。随着经济基础的稳固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我国已经培养出一大批在高新科技研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才。例如我国的高铁技术及建设能力名扬海外,提升了许多国家的交通运输能力,这些方面是很多丝路沿线国家看重的合作契机。但目前,我国的高精尖人才仍然相对欠缺,制约了“走出去”的步伐。传统的就业理念影响了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育,亚洲每年有数万亿元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能源、交通、电信等行业的相关工程设计、施工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一方面,一些大学生顾虑重重,难以在就业中突破自我,就业取向较为功利化;另一方面,我国的工作环境、薪资待遇和及时有效的就业信息等“配套设施”亟待提高水准。此外,企业也要高度重视一线基础工作专业人才,凭借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发展前景留住人才。
外交贸易与文化交流的复合型人才。近年来,电子商务拓展业务版图,“互联网+”开始促使青年就业领域的转变,同时也对他们的就业观念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在我国以往的外交贸易与文化交流中,外交、文化型人才发挥的影响力较为有限,而“一带一路”倡导的新型多边合作机制所提供的历史机遇为国际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型人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未来国际竞争的核心是文化软实力的较量,熟悉两国国情和发展历史的文化人才能够借助经贸和互联网等新媒体广泛传播优秀文化,推进文化产业化转型,有助于中国大国形象的塑造。青年群体学习接受能力强、创业创新意愿强烈,这无疑将为“一带一路”建设注入新鲜的血液。我国现有高校教育体系注重理论学习,大学生往往欠缺国际视野和实践能力。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校企联合等创新形式为象牙塔中的青年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培育吃苦耐劳、责任心强、尊重多元化的复合型青年人才创造了条件。
组织领袖等创新型国际人才。传统的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环境制约了国际性人才的发展空间,使其就业范围局限在与贸易相关的服务行业,“一带一路”倡议使我们从国际规则的服从者转化为新模式的开拓者和新组织的构建者。我国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机构广泛签署了合作文件。因此,具有国际视野的组织型人才,不仅可以推动政策的有效实施,还可以凭借其敏锐的经济嗅觉和沟通能力发掘新的贸易增长点。针对大学生领导型人才的培育,我们要有发展眼光,结合国家政策和成熟的国际沟通平台,提高相关人才的国际事务处理能力。同时,高校应打破传统单方面人才培养模式,尝试重点推进来华留学生的招生规模和培养层次,实现毕业就上岗的教育模式。凭借优质人才理念吸引国际人才回流,构建跨区域人才合作机制,使得人尽其才。
制定人才发展总体规划,构建合作共赢的人才机制
“一带一路”顶层框架涉及范围较广:北至东亚、欧洲,西至中亚、西亚,南至印度洋、南太平洋等海陆五大方向和新欧亚大陆桥等数个经济走廊,若要满足如此大规模的深入合作,实施中长期契合“一带一路”发展规划的人才战略迫在眉睫。我国早已将人才培养列入国家级发展战略,高校与其被动思考如何解决就业问题,不如从培养机制和人才输送上下功夫,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及时更新高校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指标,接轨国际专业教育认证,按照国际标准培养专业技术类和高新科技人才,实现有针对性的人才输出。
“一带一路”所需的是大规模、多层次、宽领域,且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理念应当“以用为本”。高校应引导毕业生在实践中成长为高层次的创新、领袖型人才,进一步引领人才队伍建设,打造出具有强大虹吸能力的创造型团队,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实现自身价值,对大学生就业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对于适应“一带一路”发展需求的人才,我们要适当给予其宽松的成长环境,坚决摒弃不平等待遇,营造尊重人才、见贤思齐的社会环境。合作共赢的人才机制要求我们提高创业人才的科学化水平,紧跟时代潮流,让大学生对于“一带一路”的相关项目工程“敢于创业、乐于创业”,开拓思维、大胆创新,做好企业“走出去”的基层服务工作,把培养计划纳入政府人才发展计划中,让大学生在“一带一路”创业中实现价值共赢。
此外,人才培养还要顺应时代潮流,转变就业观念。开放的格局要求我们必须提前考虑人才制度建设的国际化趋势。针对一些大学生思想觉悟不高,怕难题、怕辛苦的问题,高校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明确“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意义,深化对党中央建设“一带一路”各项措施、政策的理解,鼓励大学生借助新媒体及时关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企业的人才需求,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人才竞争。对此,我们应创造大环境,支持大学生参与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去,鼓励其敢于“走出去”,做好“螺丝钉”,从而借助“一带一路”的发展契机和青年的创业活力,实现传统产业“走出去”后的转型优化升级。
(作者分别为广西民族大学讲师;广西民族大学副教授)
【注:本文系广西社科规划办课题“‘一带一路战略框架下培养东盟国家青年人才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6WTGLZ02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建“一带一路”:理念、实践与中国的贡献》,新华网,2017年5月11日。
②周谷平、阚阅:《“一带一路”战略的人才支撑与教育路径》,《教育研究》,2015年第10期。
责编/陈楠 王妍卓 美编/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