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源流

2017-08-30 04:43李满意娄玉钤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7年7期
关键词:素问督脉风湿病

李满意 娄玉钤

【摘 要】 强直性脊柱炎为最常见的西医风湿病之一,致残率高,严重影响人们身体健康。文章对中医历代文献进行整理和研究,探讨中医历代医家对强直性脊柱炎的相关论述和治疗,以便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强直性脊柱炎中医的病因病机及证治规律,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关键词】 脊柱炎,强直性;风湿病(痹病);中医药;源流;病因病机;治疗;虚邪瘀;文献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以中轴关节慢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其特征性病理改变为肌腱、韧带附着点炎症。其特点为几乎全部累及骶髂关节;常见症状为腰背脊柱僵硬或疼痛,活动后可能缓解;晚期可发生脊柱强直、畸形以及髋关节损害等[1]。以“症状相似”的原则进行研究,AS在中医文献的记载十分丰富,分布于多种疾病中,现整理和总结如下。

1 AS的中医病名

AS在中医文献中无相应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当属于中医学“痹病”范畴,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可有不同表现,分别与痹病中的骨痹、肾痹、脊痹、颈痹、背痹、腰痹、骶痹、髋痹、大偻等相似。

1.1 骨 痹 骨痹[2]首见于《内经》,在《素问·长刺节论》曰:“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汉·华佗《中藏经》曰:“大凡风寒暑湿之邪……入于肾,则名骨痹。”宋代《圣济总录》曰:“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荣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病名曰骨痹。”骨痹多见于AS早期。

1.2 肾 痹 肾痹[3]首见于《内经》,在《素问·痹论》中曰:“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肾痹多由骨痹发展而来。肾痹多见于AS晚期。

1.3 脊 痹 背痹[4]表现论述较早。《内经》论述本病有“腰脊頭项痛”等。如《素问·风论》曰:“脊痛不能正立。”《素问·缪刺论》曰:“督脉为病,脊强反折。”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也论及“脊强”。《证治准绳》《张氏医通》论有“脊痛脊强”等。现代娄多峰提出脊痹之名。脊痹多见于AS中晚期。

1.4 颈 痹 古代多以颈项痛对颈痹[5]进行描述。金·李杲曰:“脊痛项强,腰似折,项似拔者,此足太阳经不通行。”《针灸资生经》曰:“颈项强,腰脊不可俯仰。”明·王肯堂《证治准绳》有“颈项强痛”专论。《百代医宗》《杂病源流犀烛》也论有“颈项强痛”。清·傅山《傅青主男科》论有“颈项痛”。娄多峰最早提出颈痹之名。颈痹多见于AS颈部症状。

1.5 背 痹 背痹[6]早期文献多以症状论述。《内经》论述有“背痛”“腰背痛”“背膂痛”等。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论有“脊背痛”,并曰:“腰痛背强不能行。”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曰:“腰背痛者,皆是肾气虚弱,卧冷湿当风所得。”《针灸资生经》列有“背痛”等。明·朱橚《普济方》论有“背痛”和“背痹”等。《傅青主男科》论有“背骨痛”。背痹多见于AS背部症状。

1.6 腰 痹 古代文献对腰痹[7-8]以“腰痹”论述较早。《内经》在《素问·刺腰痛》篇中专门论述腰痛,如其曰:“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后世多从其说。唐宋以后历代医家更是把“腰痛”单独成篇进行论述。清·董西园《医级》最早提出“腰痹”之名,曰:“痹之为病随所着而命名,故有胸痹、腰痹之论。”腰痹多见于AS腰部症状。

1.7 骶 痹 古代文献多以“尻痛”“腰尻痛”“腰脽痛”等名对骶痹[9]进行论述。《内经》论有“腰尻痛”“尻骨痛”“腰脽痛”等。如《灵枢·本藏》曰:“肾下则腰尻痛,不可以俯仰。”《针灸资生经》论有“腰尻痛”。《丹台玉案》《张氏医通》等论有“尻痛”。娄多峰最早提出骶痹之名。骶痹多见于AS骶部症状。

1.8 髋 痹 是以髋部疼痛、麻木、酸困、屈伸不利,甚则强直等为主要表现的痹病[10]。如《内经》论有“腰股痛”“股胫足膝中痛”“阴股引髀而痛”等。《针灸甲乙经》论有“髀痹”,是本病最早的名称,曰:“髀痹引膝股外廉痛,不仁,筋急。”《太平圣惠方》等论有“腰胯疼痛”。《证治准绳》《张氏医通》论有“腰胯痛”。娄多峰最早提出髋痹之名。髋痹多见于AS髋关节损害。

1.9 大 偻 “大偻”之名,首见于《内经》,在《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阳气者……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王冰注曰:“身体俯曲,不能直立。偻,背脊弯曲。”现代焦树德将强直性炎称之为“大偻”,并且仍可归于“痹病”范畴[11]。大偻多见于AS中晚期。

1.10 龟背风(龟背) 龟背是指背如龟状之表现,是本病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的特殊表现。清·马培之《马培之医案》列有“龟背庀”曰:“背之中行属于督脉,……一着风寒湿邪,则经气不行,腰脊板强,渐至脊庀成为龟背庀。”现代路志正《痹病论治学》将AS称为龟背风。龟背风多见于AS中晚期背驼患者。

另外,AS不同时期的临床表现还与五体痹、肢体痹、三因三候痹、特殊痹[12-15]中的某些痹病相似。

2 病因病机

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或房劳过度,肾督亏虚,筋骨失养,脊督失荣,或感受外邪,或劳损外伤,致气血运行不畅,渐致痰浊瘀血相互胶结督脉,不通不荣,而为本病。

2.1 肾督亏虚 先天禀赋不足,或劳欲过度,致肾督亏虚,肝肾不足,脊柱筋骨、关节肌肉经脉失养,不荣则痛,脊部筋骨失荣而致本病。督脉“贯脊属肾”,脊柱乃一身之骨主,肾督亏虚,骨髓空虚;或肾虚邪侵督脉,脊督经络通道闭塞而失荣致本病。《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腰脊头项痛,……病本于肾。”《素问·骨空论》曰:“督脉为病,脊强反折。”明·马莳注曰:“言督脉行于脊中,故其为病,脊强反折而不能屈伸也。”《备急千金要方》曰:“腰背痛者皆是肾气虚弱、卧冷湿地当风得之。”“阴则虚,虚则寒,……腰脊痛不能久立。”清·林佩琴《类证治裁》曰:“凡腰脊痠痿,绵绵作痛,并腿足痠软者,肾虚也。”近代孙子云《慈济医话》曰:“腰脊痛而身有痹……腰脊部失阳气温养也。”

2.2 感受外邪 气运太过或不及,气候变化失常,感受风寒湿热等邪,痹阻督脉,气血瘀阻,而致本病;或营卫失调,卫外不固;或体痹久而不已,复感外邪,内舍于肾,脊部经络气血阻滞,而致痹。《素问·本论》曰:“少阴不迁正,即冷气不退,……腰脊强直。”《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岁水不及,湿乃大行,……腰股痛发。”《素问·痹论》曰:“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金·李杲《东垣试效方》曰:“……项如拔,挟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是经气虚,则邪客之,痛病生矣。”朝鲜·许浚《东医宝鉴》曰:“腰脊间骨节突出,亦是中湿。”清·张璐《张氏医通》曰:“寒湿流注于足少阳之经络,则为腰胯痛。”顾靖远《顾松园医镜》曰:“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而为肾痹,足挛不能伸,而尻以代踵,身偻不能直,而脊以代头。”

2.3 痰瘀气滞 瘀血痰浊气滞是痹病的重要病理产物,反过来又可作为病因而致痹。外邪侵袭,荣卫凝涩而致瘀;或劳损外伤,血流不畅,瘀血痹阻;或饮食不节,脾运失健,津液不化,聚湿成痰;痰瘀互结,留于脊部经脉骨骱而致痹;或经气不利,郁而不通;或七情不遂,气滞血瘀痹;或脏腑经络功能失调,痰瘀内生,痹阻腰脊而致痹。如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曰:“肾气上攻,项背不能转侧。”金·李杲《内外伤辨惑论》曰:“脊痛项强,腰似折,项似拔者,此足太阳经不通行。”明·李梴《医学入门》曰:“痰热客太阳,颈项强。”《类证治裁》曰:“肾气逆冲,挟脊而上攻背痛者,系督脉主病。”

综上所述,本病病因有以上等多种因素,但概括起来不外“虚邪瘀”[16]。其基本病机督脉经络气血不通,脊柱筋骨不荣。病位在脊柱、筋骨、关节,涉及督脉及肝、肾、脾(胃)等脏腑。病性有虚、实和虚实夹杂之证。虚以肾督亏虚,肝肾不足为主,邪实以风、寒、湿、热、痰瘀气滞为主,临床上多相互兼夹。本病早期以邪实为主,多由外感六淫之邪,或外伤所致;久则缠绵不愈,肾督亏虚,或肝肾不足,痰瘀互结,表现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邪入骨骱、脊柱,内舍脏腑,可见骨蚀、骨痿、畸形,出现“脊以代头,尻以代踵”等症状。

3 历代医家对AS的相关临床表现描述

“项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运。”(《阴阳十一脉灸经》)“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素问·痹论》《圣济总录》《明医指掌》《张氏医通》《内经博议》《医醇賸义》《杂病源流犀烛》)“腰脊头项痛,时眩,大便难。”(《素问·至真要大论》)“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足少阴令人腰痛,痛引脊内廉。”“腰痛挟脊而痛至头。”(《素问·刺腰痛》《针灸甲乙经》《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东垣试效方》《普济方》《医学纲目》《医学正传》《类经》《症因脉治》)“腰脊痛宛转。”(《素问·刺疟》)“脊强反折。”(《素问·骨空论》《针灸资生经》)“腰脊强直。”(《素问·本论》《奇效良方》)“肩背颈项痛。”(《灵枢·五邪》《备急千金要方》《针灸资生经》《普济方》《证治准绳》)“背膂痛,不可以俛仰。”(《灵枢·本藏》)“腰痛背强不能行。”(《金匮要略》)“髀痹引膝股外廉痛,不仁,筋急。”(《针灸甲乙经》《医学纲目》)“肩背颈项强痛。”“腰脊痛强引背。”“脊背尻重不欲起。”(《针灸甲乙经》)“腰脊痛闷。”“尺脉沉,主腰背痛;寸口脉弱,腰背痛。”(《诸病源候论》)“腰脊痛不能久立。”(《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腰脊尻臀股阴寒痛。”“腰痛脊急。”“腰痛挟脊至头几几然。”(《备急千金要方》《针灸资生经》《普济方》)“腰脊相引如解。”(《备急千金要方》《针灸资生经》)“腰髂不随。”“背脊冷痛。”“腰背相引而痛,痛甚则咳唾甚。”(《备急千金要方》)“腰脊痛强。”“腰背强直。”“腰背不伸,强直苦痛。”“腰脊痛不能久立,屈伸不利,……痛引腰,腰脊四肢常苦寒冷。”“腰胯疼冷。”(《外台秘要》)“腰痛强直,不能俯仰。”(《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普济方》)“腰胯及胁肋疼痛不可忍。”(《太平圣惠方》《普济方》)“腰痛急,强如板硬,俯仰不得。”(《太平圣惠方》)“腰脊疼痛。”“腰背强直、疼痛。”“腰脊不可转侧,日加疼痹。”“腰背强痛。”(《圣济总录》《普济方》)“腰脊疼痛,不得俯仰。”“项强背痛。”“项背硬强。”“腰髋强直而痛,不能俯仰。”(《圣济总录》)“腰项不能俯仰,……此痹之为病也。”(刘完素)“项痛肩背急”(《针灸资生经》《妇人大全良方》)“腰伛偻引项筋。”“脊强背尻骨重。”(《针灸资生经》《普济方》)“颈项强,腰重不能举体。”“腰脊尻臀腰冷痛。”“腰脊强,不得俯仰。”“腰髋疼,脊强不得转。”“腰脊强不得转。”“腰脊急强不得俯仰,起坐难。”“腰脊强不得屈伸。”“腰脊挛痛。”“脊强,背尻骨重。”“肩背急腰脊强,不得俯仰。”“腰髋疼脊强不得转。”(《针灸资生经》)“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者,是痹客于肾。”(《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证治汇补》)“脊痛项强,腰似折,项似拔。”(《东垣试效方》《医学发明》《医学入门》《奇效良方》《证治准绳》《赤水玄珠》《寿世保元》《类证治裁》《张氏医通》)“项如拔,挟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东垣试效方》、《医学纲目》)“项筋脊骨强。”(《东垣试效方》《证治准绳》)“脊痛项强不可回顾。”(《东垣试效方》)“腰脊疼痛不得俯仰。”(《永类钤方》《本草述钩元》)“腰痛……其为痛也,或引于项脊。”(《医方类聚》)“骨重不可举,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奇效良方》)“颈项强急,腰似折,项似拔。”“项背不能转侧。”“项筋脊强,……项颈筋骨皆急痛。”(《证治准绳》)“腰脊间骨节突出。”(《东医宝鉴》)“腰项不能俯仰。”(《证治汇补》)“项脊常热而痛……常寒而痛。”(《张氏医通》《类证治裁》)“腰痛引脊内廉。”“腰背重痛,不能转侧。”“腰痛引項脊尻背。”(《症因脉治》)“腰脊板强。”“腰背渐强,脊渐凸,行则伛偻。”“腰脊强痛,痛引股腿。”“腰背板强。”(《马培之医案》)“经隧空痛喜按,始则腰脊,继则项背,甚则随处皆空痛而喜按。”“腰髀虚痛喜按。”(《经历杂论》)“腰脊挛痹。”(《补缺肘后方》)

历代医家从不同角度对本病的表现进行丰富而形象的描述。综合文献所述,本病症状可见:腰背脊柱僵硬疼痛,颈项强痛,甚则转侧不利,功能受限,可伴见髋关节等下肢关节肿痛;严重者出现“尻以代踵,脊以代头”的脊柱弯曲变形,步履艰难。另外,部分可伴有乏力、畏寒、发热等全身表现。

4 AS的中医治疗

4.1 治疗原则 本病初期以祛邪为主,晚期以扶正通络为主。初病祛邪以祛风、散寒、除湿、清热等为主;久病补肾壮督、活血化瘀为主。其中补肾固本贯穿始终。如清·李用粹《证治汇补》曰:“治惟补肾为先,而后随邪之所见者以施治。”在临床治疗中,应重视针灸、推拿等疗法,配合功能锻炼。如《备急千金要方》曰:“针灸之功,过半于

汤药。”

4.2 历代医家对AS的论治

4.2.1 针灸治疗 早在《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首先提出按钜阳经脉论治本病,其曰:“项似拔,脊痛,腰似折,……是巨阳之脉主治。”《内经》最早提出针灸治疗本病。如《素问·刺腰痛》曰:“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刺其郄中;……刺腰尻交者,两髁胛上,以月生死为痏数,发针立已,左取右,右取左。”《东垣试效方》《普济方》等后世医家多从之。《素问·刺疟》曰:“腰脊痛宛转,……刺足太阳少阴。”《针灸甲乙经》承《内经》针灸治疗本病曰:“颈项肩背痛,……天井主之”“腰尻腹痛,……脊背尻重不欲起……,昆仑主之。”“髀痹引膝股外廉痛,不仁,筋急,阳陵泉主之。”《备急千金要方》承《针灸甲乙经》用针灸治疗本病“涌泉主肩背颈项痛”“委中主腰痛挟脊至头几几然”等;《针灸资生经》从之。《针灸资生经》承《备急千金要方》等针灸治疗本病曰:“风池治腰伛偻引项筋无力不收。”“京骨治筋挛楚酸,髀枢痛,颈项强,腰脊不可俯仰。”“腰背痛宜针。”“肺俞治腰背强痛。”“肺俞,治背偻如龟背。”“腰背痛灸三焦俞。”“昆仑,治腰尻痛……主脊强背尻骨重。”风市,疗“腰尻重,起坐难。”“腰俞治腰髋疼,脊强不得转。”“腰脊痛灸小肠俞五十壮。”“志室、胞盲疗腰脊痛急。”“中膂俞治……腰脊不得俯仰。”“白环俞治腰髋疼。”《普济方》从之。《普济方》承前人针灸治疗本病。近现代医家也多应用针灸治疗本病。如《现代针灸临床聚英》曰:“脊背强痛,取华佗夹脊穴。”

4.2.2 辨证论治

4.2.2.1 正虚候 《备急千金要方》用独活寄生汤治疗肾虚腰背痛,后世医家多宗之;用干地黄散治“腰脊痛”,《圣济总录》从之。唐·王焘《外台秘要》用肾气丸治腰背痛;补肾茯苓丸“治腰脊痛强”。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用骨碎补丸治腰背强痛等。《圣济总录》用石龙芮汤“治肾脏气虚,……腰脊不可转侧,日加疼痹”;附子独活汤治“腰脊疼痛,不得俯仰”;独活汤“治腰痛牵引背脊,不可俯仰”。《东垣试效方》用六味地黄丸、温肾丸、封髓丹等治疗“腰脊痛而不能举,久则髓减骨枯,骨枯发为骨痿”,《赤水玄珠》从之。《普济方》用风髓丹治肝肾二脏不足,夜间腰背疼痛,转侧不得等。《张氏医通》用六味丸加麋茸治疗阴虚“项脊常热而痛者”,八味丸加鹿茸治疗阳虚“常寒而痛者”。《类证治裁》从之。清·何梦瑶《医碥》用经验何首乌丸治腰背疼痛。《类证治裁》曰:“督脉虚,背痛脊高突,鹿角霜、杞子、归身、杜仲、茯苓、沙苑子。”《马培之医案》论治本病曰:“在脾经者……温脾饮主之。”“在肾者,……独活汤、安肾丸主之。”近代刘恒瑞《经历杂论》强调治疗本病“当用血肉有情之品填补精血”。现代王为兰创益肾通督汤治疗AS。朱良春创益肾蠲痹丸治疗AS。焦树德创立大偻理法方药:肾虚督寒证,补肾强督治偻汤;邪郁化热证,补肾强督清化汤;痹阻肢节证,补肾强督利节汤。娄多峰创用肾痹汤治疗肝肾亏虚、邪痹督脉型AS,强脊宁二号汤治肾督亏虚、邪痹血瘀型AS(中后期)[17]。薛盟对腰背冷痛者,善用熟地黄、鹿角霜,腰背寒痛较甚,加淡附片、上肉桂。胡毓恒常用鹿角霜、鹿胶、狗脊等补益肝肾通督脉治疗AS。张鸣鹤治疗AS,补肾壮督,多用补骨脂、续断、仙灵脾、仙茅、熟地黄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用骨痹汤治AS。

4.2.2.2 邪实候 《圣济总录》用白附子丸“治肾脏中风,……腰背强直、疼痛”;石龙芮汤“治肾脏气虚,外邪杂至,……腰脊不可转侧,日加疼痹”;麻黄汤治腰背强痛;独活汤“治腰痛牵引背脊,不可俯仰”;芫花散“治伤寒后风虚气滞,攻腰胯疼痛”。《东垣试效方》曰:“脊痛项强,腰似折,项似拔者,……以羌活胜湿汤主之”,《寿世保元》《证治准绳》《类证治裁》《张氏医通》从之。明·董宿《奇效良方》承《医学发明》用通气防风汤治“脊痛项强,腰似折,项似拔者”,《证治准绳》《赤水玄珠》《寿世保元》从之。《证治准绳》曰:“颈项强急,腰似折,项似拔,加味胜湿汤。”《张氏医通》曰:“背膂疼痛,……有因寒饮伏结者,近效白术附子汤”,《类证治裁》从之。《症因脉治》用羌独败毒散加白芷、苍术治疗“腰痛引颈脊尻背。”《经历杂论》论治本病曰:“寒从中受,……温中散寒则愈。”现代史济柱辨证分为湿兼风寒和湿兼风热两证治疗“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者。娄多峰创用强脊宁一号汤治风寒湿邪、痹阻督脉型AS(早期)[17]。《中国现代名医验方荟海》用温经止痛散治腰背胸胁痛等;通督汤治风寒侵袭督脉,经络阻滞所致的背脊、尾骶骨痛。

4.2.2.3 痰瘀(气滞)候 《证治准绳》用活血应痛丸治疗本病瘀血者。《张氏医通》曰:“两腰偻废,……血脉久闭之故,桃核承气多用肉桂,少加熟附行经”,《类证治裁》从之。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承《临证指南医案》曰:“有肾气上攻,项筋连背痛,不可转侧者,宜椒附散”;用和气饮“治脊背痛”等。王清任《医林改错》创立身痛逐瘀汤等治疗瘀血痹。《类证治裁》曰:“肾气逆冲,挟脊而上攻背痛者,……治在少阴,宜川椒、桂枝、茯苓、附子、牛膝、远志、沉香、小茴香。”《马培之医案》论治“龟背”:在肝者用疏肝流气饮;“痰饮攻注,……二陈竹茹汤”;用导痰汤治“背俞脊庀作痛”。现代朱良春善用虫类药以通络化瘀治疗本病。“背脊强直而痛、伛偻驼背者,用鹿角片、乌梢蛇补腎通督,配以鹿衔草、骨碎补”。刘渡舟治疗尻骶痛者用小茴香、黑白丑。张鸣鹤对于本病“腰骶关节痛,弯腰下蹲活动受限者,用伸筋草、赤白芍等”。郭晓庄善用马钱子通络治疗AS。薛盟用活血通络法治疗本病,方用自拟四物振督汤。史济柱对于本病反复发作,历久不愈者,加活血化瘀药和祛风搜邪的虫类药物。

4.2.3 其他治疗 历代医家对本病的治疗方法手段丰富多样,简便有效。除针刺、方药治疗本病外,还记载各种有效的方法,如外洗、外搽、外贴、外敷等外治法,以及导引、食疗等等,对本病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内经》强调熏蒸治疗,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备急千金要方》记载大量的外治法,有熨、熏、洗、敷、贴、摩等方法。《圣济总录》记载有外贴、外洗、外敷等外治方药。明清医家更重视外治方法治疗,如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有“爵床葡萄根并浴腰脊痛”。清·吴尚先《理瀹骈文》载有大量外治方法治疗本病;用散阴膏治肾虚腰背痛;滋阴壮水膏“治腰痛脊酸足痿”。《补缺肘后方》用松节一味治“腰脊挛痹”。现代黄宗勖善于针药并用以治腰背痛等。另外,《诸病源候论》对养生导引法尤为重视,如其曰:“一手向上极势,手掌四方转回,一手向下努之,合手掌努指,侧身欹形,转身向似看,手掌向上,心气向下,……腰脊痛闷。”对本病的功能锻炼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后世医家也载有导引法治疗本病。《备急千金要方》强调了食疗的重要作用,记载了大量食疗用方,如用桃花酿酒治“腰脊苦痛不遂”;巴戟牛膝茶治“背脊冷痛”;菊花酒治腰背痛。《外台秘要》用三味杜仲酒、杜仲丹参酒治“腰脊酸困,筋骨疼痛”;用生石解酒治疗“腰胯疼冷”。《太平圣惠方》也记载了大量食疗用方。《圣济总录》用菝葜酒治腰背挛痹。清·章穆《饮食辨录》用腽肭脐酒治疗“腰脊冷痛”。《药茶治百病》用狗脊茶治疗脊柱关节炎等。历代文献记载诸多非口服药物治疗方法,临床较为实用,比单纯的药物或针灸治疗更合理。

5 转归与预后

本病易反复发作,病程一般较长。影响本病的转归及预后因素较多,但总的来说,一般取决于患者体质的强弱、感邪的轻重、治疗及时与否等。发病初期若能够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一般预后较好;若病久不愈或失治误治,病邪深入,出现脊背强直畸形,功能受限,侵入骨骱者,可见骨枯骨痿;但若坚持治疗,亦可控制病情发展;内舍脏腑者,出现脏腑痹,预后多不良。如《素问·痿论》曰:“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素问·至真要大论》曰:“病本于肾,太谿绝,死不治。”《马培之医案》曰:“若痰饮攻注,兼于经隧而脊凸者,……邪留不去,痰湿不行,变成残废,枉致夭亡者多多矣。”本病日久,邪气深入内传,治疗愈难,则预后差。

6 结 语

AS为常见风湿病之一,在临床上有着重要意义,历代文献对其有丰富论述。本病病因多样,但总不外虚邪瘀三类。其病位在督脉脊柱、筋骨及关节,主要涉及肾肝脾等脏腑。基本病机为督脉经络气血不通,脊柱关节筋骨不荣。病性有虚证、实证和虚实夹杂之证;虚多以肾督亏虚,肝肾不足、气血亏损为主,邪实多以风寒湿热、痰瘀气滞为主。临床上虚与邪、瘀多相互兼夹,甚者虚邪瘀并重,治疗困难。历代医家思路广阔,治疗本病方法和手段多样,临床实用性较强。治疗必须本着病初以祛邪为主,病久以扶正化瘀为主的原则。在整个疾病治疗过程中,均要注意补肾固本。同时配合针灸理疗,功能锻炼。初期若治疗及时,用药合理,坚持锻炼,预后较佳;病变后期,痰瘀互结,邪入骨骱,骨质破坏,出现脊柱僵直畸形,往往难以逆转而容易致残。如果迁延不已,内舍脏腑,预后较差。因此,应当及时积极治疗,防止病邪深入。通过对历代有关AS的文献整理和挖掘,能够更清晰地了解历代医家对本病病因病机及证治规律的研究,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7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风湿病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0.

[2] 李满意,娄玉钤.骨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

习[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3(12):59-68.

[3] 李滿意,娄玉钤.肾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

习[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5,4(11):45-52.

[4] 陈小朋,李满意,娄玉钤.脊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6,5(9)48-55.

[5] 李满意,王淑静,娄玉钤.颈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5,4(11):45-52.

[6] 李满意,娄玉钤.背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

习[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6,5(4):34-40,76.

[7] 李满意,张子扬,娄玉钤.腰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上)[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6,5(5):39-46.

[8] 李满意,张子扬,娄玉钤.腰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下)[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6,5(6):51-59,76.

[9] 王颂歌,李满意,娄玉钤.骶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6,5(8):58-61,66.

[10] 李满意,娄玉钤.髋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

习[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6,5(10):55-60.

[11] 何羿婷,陈伟,焦树德.焦树德教授补肾祛寒法治疗尪痹、大偻经验介绍[J].新中医,2004,34(6):7-7.

[12] 李满意,娄玉钤.五体痹的源流[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4):35-41.

[13] 李满意,娄玉钤,潘宏伟.肢体痹的源流及临床意

义[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9):54-60,72.

[14] 娄玉钤,李满意.三因三候痹的源流及临床意义[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0):50-58.

[15] 娄玉钤,李满意.特殊痹的源流及临床意义[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1):35-41.

[16] 娄玉钤,娄高峰,娄多峰,等.基于“虚邪瘀”理论的风湿病学科体系建立及相关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1):10-15.

[17] 李满意,刘红艳,娄玉钤.娄多峰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总结[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3(7):52-56.

收稿日期:2017-06-09;修回日期:2017-06-26

猜你喜欢
素问督脉风湿病
风湿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出门晒太阳 风湿病患者要注意这些方面
风湿病 你了解多少
总干眼 看看风湿科
最方便的健身
通督温经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
督脉循行考
从太阳气化的角度谈咳嗽的机理
针刺督脉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临床观察
玲珑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