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杰
【摘要】善于交往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的要求,是一项重要的实践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十个儿童有九个是在交往中获得进步的。交往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与合作,改善人际关系;还可以锻炼能言善辩的口才,广泛地获取知识,增长才干,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可是,在班级生活中,总有一些学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交往障碍:不能或不喜欢与人正常交往,被群体所排斥。这不但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也严重地影响班集体凝聚力的形成。因而,做好学生交往障碍的分析疏导工作对其成长及班级管理至关重要。
【关键词】小学生 交往障碍 疏导 至关重要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8-0190-01
一、交往障碍的表现及成因
通过对学校中高年级的问卷调查及平时观察发现,小学生的交往障碍主要表现如下:胆小怕事,自我封闭,无法或不愿意与同伴交往;还有就是喜欢与人玩,但却不懂得遵守游戏规则,甚至热衷于打逗,自控力差,同学避之唯恐不及。调查发现:孩子的交往障碍除了性格因素,多数与家庭变故或溺爱以及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有关。极端的教育方式最容易扭曲孩子的心理,造成自我封闭或反叛发泄等交往障碍。
二、疏导对策
面对学生的交往障碍,作为教育者,应更多地关爱了解学生,蹲下身来,多听听孩子的心声,对症下药,进行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 给学生提供交往的空间,创设利于交往的环境,鼓励并引导他们打开心结,在交往中不断成长。
1.学习交往艺术
人际交往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美国著名教育家卡耐基说过:“人的成功,15%靠的是专业知识,85%靠的是为人处世的能力。”可见培养交往艺术是多么重要。对于那些有交往障碍的学生来说,交往艺术就如婴儿的学步车,更是他们打开交往之门的金钥匙。
要学一些讲话的艺术,微笑待人,即使是批评的话,也让人感觉到你的诚挚、善意,从而乐于接受你的意见。让孩子们广泛收集这类事例,通过分享交流,明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的道理。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要懂得换位思考,宽厚待人。这是友谊之根,能加深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赖,避免人与人之间的苛求,化解人与人之间的误会。遇事多站在对方角度想一想,很多矛盾也就不存在了。让学生懂得“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对待别人,应多看长处,多些包容,以人之长补己之短,赢得更多的温情和友情。
2.搭建交往平台
交往的最大障碍是胆怯自卑,学生或多或少都存在这种心理。为了克服胆怯心理,我们课上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课下创设了各种利于交往的平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1)群體互助,打开心结
同龄人的心最容易贴近。让活泼善讲的学生与交际障碍的学生同位,鼓励班干部课间找不爱讲话的同学交谈,“逼”他们肯开口;再利用课间及午读,鼓励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互相说一说从电视、报刊以及其他途径看到的、听到的新鲜事,开展读书议报活动,交流自己对学习、友谊、人生、未来等的看法。这样,利用群体交往的氛围,耳濡目染,言传身教,互相激励和促进,不但让胆小自卑的学生融入集体氛围,感受到交往的乐趣;而且丰富了课余生活,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2)赏识悦纳,个性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其实,有交往障碍的学生,在他们内心深处更渴望他人的认可。教师应本着有教无类的理念,学会尊重并赏识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戴上放大镜去欣赏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的每一点进步,善于发现并利用孩子的个性特长,因势利导,让他们在享受赏识与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对于交往中出现的新障碍,应静下心来调查分析,及时疏导,多点宽容和包容,用爱心与鼓励为孩子的人际交往保驾护航。
(3)参与管理,实践锻炼
笔者认为,让全体学生参与班级管理,不仅能增强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也不失为锻炼学生交往能力、克服交往障碍的有效途径。儿童是教育的主体,他们有权对影响自己的一切事项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更有权参与其中。事实上,儿童正是通过不断参与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从而习得了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多种能力的。班级管理的过程也是师生多元交往的过程。
(4)家校联合,促进交往
生活是人际交往更广阔的天空。为了更好地克服交往障碍,锻炼交际能力,我利用家长会、班级微信等,与家长沟通,共同交流分享疏导对策,鼓励家长有意识地利用接送孩子及饭前饭后的一切可利用时间,与孩子交流,多关注孩子的想法,及时进行润物无声的疏导。建议家长利用周末或假期,多带孩子出去见见世面,接触更多的人和事,锻炼交往能力和品质。同时,鼓励学生与父母交朋友,学会关心、体贴父母,学会与亲人及其他人交流思想,学会待人接物的基本礼仪,做一个懂事的孩子。
通过交往,师生之间、亲子之间关系融洽了,学生得到了锻炼,班级风气也更好了。
成长离不开交往。在人际交往方面,每个教育者都应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广阔的空间和更大的舞台,做孩子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参考文献:
[1]荆建华.《同伴交往在小学生主体性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初探》《教育科学》 1999年01期
课程教育研究·上2017年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