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慧
摘要:“六位一体”教学模式运用于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助于提高声乐的教学质量。为了加强感谢声乐教育的内涵建设,提升其核心竞争力,高校声乐教学实施“六位一体”能力型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高校;“六位一体”教学模式;声乐教学;运用
一、构建“六位一体”课程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教体艺〔2014〕1号)就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提出:“要因地制宜创新艺术教育教学方式,探索简便有效、富有特色、符合实际的艺术教育方法,建立以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为导向的教学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切实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就目前来看,高校声乐教学存在学科地位弱、课程定位模糊、教学模式和手段落后、评价体系单一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许多学者和一线教声乐的教师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索,但局限于教材和教学方式、手段,整体改革效果并不明显。而“六位一体”课程模式摆脱了传统学科型课程教学的思维定式,是一种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实现教学过程的完整系统优化、彰显职业特色的全新声乐教学的科学模式。
所谓“六位”,指课程教学组织和实施中必须突出的六个基本要素:职业能力需求分析、职业能力目标、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职业能力训练素材、“教、学、做”结合及形成性考核。“六位一体”则是这六个要素有机构成、在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即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确定明确、具体、可检验的课程目标;根据职业能力目标确定知识目标、组合教学模块、设计职业能力训练项目;以职业能力训练项目为驱动;以真实的职业活动实例为训练素材;根据职业能力形成和知识认知的规律,“教、学、做”一体化安排,促使学生在训练中提高能力,获取知识;课程考核以平时的项目完成情况和学习过程考核为主。
因此,将“六位一体”教学模式科学运用于高校声乐教学中刻不容缓。
二、“六位一体”教学模式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一)科学定位课程培养目标
在“六位一体”课程模式中,根据市场人才需求来分析、确定课程培养目标是最重要的工作。明确高校声乐的课程性质和学科定位是教学改革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方向、教材设计、师资配备及教学方法等。而培养目标的确定,取决于教师对高等教育特点、声乐的学科性质、声乐教学规律、教学内容、学生认知状况和社会需求的把握。
高校声乐不同于中学音乐。中学音乐侧重于“工具性”和“基础性”,高校声乐融工具性、实用性、人文性和审美性于一体。高校声乐课程要超越中学音乐课,必须在夯实学生音乐知识的基础上,着重于学生演唱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熏陶,培养其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应降低知识的深度和厚度,弱化理性思辨色彩,突出实用价值。
此外,高校声乐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可分为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后者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适用于各种职业和岗位的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据调查显示,职业核心能力较之专业能力对一个人的发展更为重要。这就从本质上要求高校声乐课程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长期的声乐教学实践证明,普通高校声乐教学不仅大大有益于复合型素质人才的培养,也可以培养出出色的艺术人才,往往这些人才相对来说更具有丰厚文化优势,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不少的优秀歌手和创作人才并非出自专业的音乐院校就是很好的实例。
因此,坚持“六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二)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
首先,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了高校声乐的教学内容。大部分高校院校的声乐课程是将传统的大学声乐教材作为教学的唯一依据,教学内容单一陈旧,与现实要求相差甚远,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这样泛泛而教,靠有限的课时讲授几篇课文,很难达到高校声乐教学的目标和培养要求。
以学生为主体,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个体差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1)项目驱动法。根据高校声乐课程教学应达到的总体目标和单元(两课时)目标精心设计合适的训练项目,以训练项目来引领技能训练和知识的讲解及归纳,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安排。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角,参与是关键,教师帮助学生克服被动学习声乐的心理定式,并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调控。(2)问题探究法。改变教师“一言堂”的灌输式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对声乐作品的理解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应鼓励学生展开讨论、评议,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可以引导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视角进行思考,也可运用逆向思维,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全面考虑,提出多种解决办法。(3)分组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声乐学习活动。这种方法可与竞赛、训练和情境模拟结合起来,能活跃声乐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声乐的积极性。(4)开放式教学法。高校声乐课时有限,教学中应做到课内课外结合,将声乐课堂与音乐讲座、社团活动、校园文化艺术节、歌咏比赛相结合,把声乐学习贯穿于各种课外活动、顶岗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有计划地进行课外扩展阅读,使学生把声乐学习从课堂引申到工作、生活中去。
(三)开发特色鲜明的高校声乐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教学改革理念的物化形式。传统高校声乐教材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以学科知识体系和声乐内容为编排体例,选取的声乐作品缺乏时代感,多与中学音乐重复,且忽视了大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根据高校的特点和“六位一体”课程改革理念,开发的声乐教材要体裁新颖、结构合理、体系完整、便于操作。在选曲方面,要注重实用性、经典性、新颖性的科学结合,在曲目的编排过程中,紧密结合声乐的教学进度,循序渐进,科学地体现教学梯度与层次。
同时,要开发声乐教学光碟、声乐学习指导书、声乐电子教案、声乐训练素材和声乐试题库等立体化声乐教材。同时,这一系列声乐教材首先在学院试用,并在声乐教学活动中持续改进、不断完善,再进行公开出版。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声乐教材开发的质量,也可以促进声乐教学改革的深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态度、学生学习的品质及学习效果,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首先,我们建立了学生、教学专家、声乐教师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学生评教、教师评学、专家考评课堂教学活动等方式来促进声乐教师转变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保证声乐教学质量。
其次,我们对学生建立了以形成性考核为主的多元化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实行全方位考核。课程考核体系包括三个部分:一是过程性考核,占课程成绩的60%。注重对学生平时学习的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出勤、课堂演唱、各能力训练项目或任务完成情况、成果展示等;二是终结性考核,占课程成绩的30%。包括期末综合训练项目完成情况及考试;三是能力证据,占课程成绩的10%。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相关的文艺演出活动,大力推行“双证”制。学生取得的相关职业资格證书和参加各级别的演出、表演及相关技能大赛的获奖证书均可作为学生的能力证明,纳入课程成绩评定中。
综上所述,“六位一体”课程模式下的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完全摆脱了传统学科型课程教学的思维定式,实现了声乐教学过程的完整性与科学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声乐教学质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