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西方人本主义思潮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

2017-08-29 22:01李欣
大观 2017年8期
关键词:人本主义传统文化

摘要:人本主义思潮传入中国的这几十年里,它已深深影响到了中国人们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就在这种热潮“席卷而来”的时候,它在某些方面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冲突,

关键词:传统文化;人本主义;冲突和对策

一、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性质

(一)对传统文化的界定和把握

传统文化这个词大家都不陌生,从字面上解释应该是传承下来的文化、并且是对当今社会和人们产生影响的思想、概念和理论等。也有些学者把传统文化误解为过去的一切文化,顾名思义,这种说法太过笼统,而且也混淆了与历史的关系。随着历史发展变迁,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会保留下来,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就会被人们继承和保留下来,而那些过时了的,阻碍人类进步发展的就会“抛弃”。还有一种传统文化就是说每一种文化都不可能独立的、单一的、封闭的存在,它必须要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相继和相承的,而且还必须是开放的,是相融合的,这样的文化才是有血有肉的,才是充实饱满富有活力的。我们只有掌握了对传统文化的界定和把握,才能进行明确的探究。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及发展特征

我国文化最早可追溯到4000年前,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文化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发展局面。在此期间主要是以儒家、道家、法家的的主要思想为主流。到了秦朝时期,秦始皇“焚书坑儒”,使法家思想替代了儒家思想的地位。而到了汉武帝时期,他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又一次使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占据了我国文化的主导地位。

到了近代,随着我国封建制度的瓦解,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一股“西学东渐”的强大潮流席卷我国大陆,并打破中国以往的传统文化,为我国形成形式多样的多元文化奠定基础。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更使中国的文化形式发生了巨大改变。无论是旧民主主义时期还是新民主主义时期,“西学”对我国文化的发展都很大。

二、现代西方人本思潮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依据

现在西方人本思潮在中国的传播是经历一定的过程的,它不仅以“西学东渐”为发展的基础,而且也与其他的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第一个阶段:20世纪初至40年代末。这个时期,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开始觉醒,都开始研究中国走向的问题,他们不断接受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其中一些学者也开始关注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潮,像叔本华,尼采等人的思想都在当时被广为流传,而且影响不小。

第二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今。这个时期新中国已经成立,而此时马克思主义已成为我国的指导思想,人们也已意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权威的,并可以应用中国的实际国情来解决一些现实问题的。所以 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和科学事业时就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50——60年代我们对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潮的引进和传播中就更加注重理论方的研究了。到了80年代,更是掀起了研究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高潮,各高校开办探讨会,开办相关方面的课程。

三、现代西方人本思潮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

人本主义思潮传入中国的这几十年里,它已深深影响到了中国人们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就在这种热潮“席卷而来”的时候,它在某些方面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冲突,其表现如下:

(一)道德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冲突

西方的功利主义虽然是自成一派,但是它产生的根源也就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潮。西方人很早就崇尚利益至上的思想,早在古希腊伊壁鸠鲁就从不同方面论证了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正当性。到了19世纪英国的密尔和边沁继承了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和埃尔维修的理论,建立了比较系统的功利主义。功利主义的发展就体现在了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中的实用主义,实用主义认为真理、科学都是为人类获得实际效益服务的,是实现理论和真理最大化实用的手段。它们认为凡是实用的就是道德的。正如杜威所说:“善,离开经验的满足,只是一个空名词”。而中国传统的道德主义则主张注重人的道德素质,追求人的高尚道德情操,并始终把“忠、义、良、理”等传统美德作为评价人们行为的标准。但是在功利主义的影响下,一些深受影响的青年人身上看不到受中国传统道德影响的影子,他们做事情的出发点无不以个人利益至上,从而削弱了道德对社会的约束力。

(二)整体主义和个体主义的冲突

西方人本主义思潮中提到的个体主义是主张独立个人的个性自由和解放,在整个社会和国家中依然要保持独立地位的思想主张。黑格尔都认为在东方,人的个性是被泯灭的,而在希腊却能看到正真的自由之花。可见,在西方诸多学者看来追求个体的完整是十分必要和合理的。而文艺复兴之后,西方的一些思想家不仅强调“天赋人权”,更加注重研究社会要保持人们个体的独立性和自由性。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我们的老祖宗却始终强调整体利益大于一切,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是整体中的一个部分,而且不断强调个体的渺小,个体的利益离开整体将很难实现。中国共产成立之后也提倡个人利益服從集体利益。

四、应对文化冲突应采取的态度和策略

我们深刻明白,每一种文化都有每一种文化所独有的特点,而且每一文化都有其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当然每一种也都有它不符实际过时的一面,对待不同文化我们应该采取客观平等的态度,吸取其对我们发展有利的一面,弃其糟粕的一面。我们更不能因文化的差异而放弃彼此文化的交流也合作。我们应该在保持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不断吸取借鉴其他国家文化中好的一面。在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文化侵蚀时,努力保持本国文化的相对独立性。

所以,在面对现在西方人本思潮与我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时,我们还要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并且把这种人本主义思潮的主要学说、观点、理论放到一定的历史角度来考察,还要结合我国国情和文化建设的目的来进行客观、辩证的分析和评论。在保证我国文化建设完整性的前提下,使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在我国焕发异样光彩,使其成为当代我国文化建设体系形成的助推器,进而推进我国文化建设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3:643—644.

作者简介:李欣,专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牡丹江师范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本主义传统文化
人本主义视角下以集体为中心的班级管理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对项目化学习的发展意义
对待中职学生的人本主义教育观
科学管理理论和人本主义思想在某互联网公司的运用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