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民族中,虽然侗族人口不多,仅有300万,但是,侗族大歌能够传承下来,这是十分不易的。侗族大歌的发现还得感谢一个人,他的名字叫郑律成,原籍朝鲜。1956年,郑律成从北京下乡考察音乐,从广东经广西,来到贵州黎平、从江、榕江县时,遇到侗族大歌表演。他听到这美妙的声音惊呆了!过去国外的音乐家一直在说,中国没有多声部和和声艺术,复调音乐在西方才有。现在就在侗乡发现了。后来,侗族大歌在他的引荐下,引起世界音乐界的关注,才得以发展。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阿布扎比审议并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资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76个项目,侗族大歌等22个中国项目成功入选,其定位性评论是:“一个民族的声音,一种人类的文化。”
一、侗族大歌的来历
谈起侗族大歌,还有美好的故事,传说一,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划船的越人姑娘,不仅人长得非常美丽,而且歌唱得好听。在一次楚国王子的舟游盛会中演唱了一首《越人歌》,赢得了众人的喜爱。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刘向等记录在《说苑》古籍书上,这是汉文最早的记载。传说二,据《吕氏春秋·遇合篇》记载:”客有以籁见于越王者,羽角宫征商下谬,越王不善,为野音而反之。”越族爱听的音乐与中原地区不尽相同,“野音”很可能指的就是十三弦木琴演奏的越族音乐。传说三,相传,有一个名叫“梁娘妮”的侗族小姑娘,长得聪明漂亮,口齿伶俐,声音甜美清脆。她常到河边放牧、打猪菜,静静地听着河边柳树上、枫树上清脆透亮的蝉声——“亮俩妮”,便跟着学唱,很是动听。寨里的姑娘们听了她的歌声,也跟着她学唱。此后,每当夜幕降临,侗寨鼓楼里便有了蝉歌声。
侗族人历来爱唱歌,尤其是侗族大歌。侗家人把唱歌与吃饭看成是同等的重要。他们常说:“饭养身,歌养心(神)”,“没有歌的日子,无法过生活”。可以说,侗族人从出生到死亡都要唱歌。侗族大歌,又称为“嘎老”,即“大型之歌”的意思。它以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大自然之音,成为大歌编创的一大特色,是产生声音大歌的源头。侗族大歌主要内容是歌唱自然、劳动、爱情以及人间友谊,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
二、侗族大歌的和谐艺术
侗族大歌是侗族多声部合唱的总称,是一种由歌班演唱的多声部合唱歌曲,属多声部复调音乐范畴。演唱形式是领唱和合唱相结合,分高、低两声部,歌的主旋律在低声部,高声部是派生的。是目前我国最为完善的一种民间多声部合唱。
唱侗族大歌就是要有团队精神。侗族大歌从最初的一个队几人或几十人,发展到现在的百人大歌、千人大歌、万人大歌等,为什么演唱起来那样的整齐?那样的相互配合,相互默契?这就是心灵的和谐,思想的和谐,意志的和谐。若反之,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各唱各的歌,在没有统一指挥的情况下是难以做到如此和谐的。一个团结和谐的侗族大歌队,一般唱高音者有时两三个人甚至更多人轮流演唱,他们相互配合默契唱歌,有时连听众都分辨不出谁唱高音,谁唱低音。这种和谐,其实就是自然分工的和谐,集体全局观念的和谐,自然美声的和谐。反之,没有整体集体观念,那是唱不好侗族大歌的。
唱侗族大歌关键是起头领唱。一般领唱者嗓音定音要准确,每次起音都要高低适度,人人都觉得好唱,因为,演唱侗族大歌既没有器乐定调,也没有固定模拟定音,每个队全靠起音者的经验和感官确定高音、低音,若音唱得不准,引唱者唱得太高,或者太低,都会影响全体队员的发挥,使每个队员无法充分发挥天然音质。
三、侗族大歌有其艺术特色
侗族大歌是侗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侗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团结友爱、互相帮助,有集体团队观念,歌唱得好与不好,直接影响到村寨的名誉。
(一)反映在公共场合的鼓楼大歌
侗族一些村寨喜爱在鼓楼举行唱歌,开展活动。因为,在鼓楼里唱的大歌,人们称之为鼓楼大歌。侗族鼓楼以高大的形象、华美的外观、复杂的结构、精湛的技艺而成为中华民族建筑艺术中的精品。侗族是一个智慧的民族,当甲寨到乙寨举行唱侗族大歌时,客人就会唱歌赞美一番,如《鼓楼高 鼓楼美》中:“侗乡鼓楼真漂亮,抬头望去几十丈。姑娘小伙把歌唱,男女老少把客迎。鼓楼高、鼓楼美,又高又美立寨中,风吹来,雨打来,毫不动摇守村寨。侗乡鼓楼真是好,守寨一代又一代。”
(二)反映伦理道德的礼俗大歌
侗族是一个很讲究文明礼貌的民族,自古以來都有传统的敬老风俗。青年无论在哪种场合遇见长者,都要依辈而喊,有专门的尊称,从不直呼其名。从一些歌谣中能够了解,如《父母歌》中:“世间动物也是父母生,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恩。劝导人们莫忘本,要讲孝道敬双亲。天地虽大难比母恩大,海洋虽深难比父恩深,父母养儿不容易,九月怀胎才出生……”歌中毫不客气地描述父母一生的艰辛苦难,它对教育后人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反映爱情和婚姻的大歌
以恋爱和婚姻为主要内容的大歌占的比重较大,有描写在爱情中大胆的追求对方,不顾父母亲人反对的,如《爹娘许配不合心》中:“情妹情郎刚交朋友,还未成夫妻,劝你莫放弃。项旦郎(单身)河边水喜鹊在叹息:要是你娶别人,也有新衣穿。要是我嫁别人,炕上也有粮……”又如《愁丢一边先唱歌》中:“做个风流人,不怕人谈说,能够做伴心里比蜜甜。那些看不惯的人,时常说我不知愁。我星星从来不管月亮的事啊!忧愁的事儿呀有人管啊!愁丢一边先把歌来唱。”歌中看出,侗族男女青年的婚姻恋爱自由,他(她)们为了幸福美满的婚恋追求,不受别人阻拦。
(四)反映大自然的大歌
侗族人居住山区,森林茂密,植被完好,非常热爱生活,尤其爱唱歌,以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大自然的声音,如《蝉之歌》、《知了歌》、《大山真美》等。蝉之歌中:“四月,我们到那坡上,听到不知名的鸟叫声,懒虫站在那枫树上。懒虫哭妈妈,哭得姑娘都老了,还不出嫁。”可以说侗族大歌唱法自由灵活,独具特色,所用的比兴大都是鸟叫虫鸣,山水等自然景物,真正达到见景生情,信手拈来都是歌。
四、侗族大歌存在危机
随着改革开发的不断发展,科技进步,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使得民族原生态文化侗族民歌,尤其是侗族大歌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小。本来会唱侗族大歌的人不多,由于人们生活的方式有所改变,有的到城镇居住,连本民族语言都被汉语、英语等替代,说侗话的人不爱说,尤其是小孩,在学校读书,接受的是外来语言文字,民族文化已經走到生存的十字路口。县、乡各级党委、政府对侗族大歌应该引起高度重视,要加强对侗族大歌的保护,注重侗族大歌传承人的培养,利用传承人智慧,培养出更多的侗族大歌手。但是,具体实施存在诸多的困难和问题。据调查了解,侗族大歌流传主要为贵州省黔东南的黎平、从江、榕江以及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西北部地区。侗族大歌分布于黎平县的岩洞、口江、双江、肇兴、永从等乡镇,从江的龙图、贯洞、高增、往洞等部分乡镇;榕江县栽麻镇以及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梅林等乡镇。侗族大歌流行区域面积大约有1000多平方公里,流行总人口约20万人。在20万侗族人中,大部分侗族人不会唱侗族大歌,有的仅会几句歌或几首歌。又据调查,侗族大歌进入校园困难重重,一是侗族大歌进校园后,学生的学习受到影响,有的家长担心孩子迷上大歌,精力不集中在学习上。二是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足,大多数参加过侗族大歌培训的教师由于课外繁重,而忽视了这方面的工作。如果从校外聘请民间教师去教唱侗族大歌,费用无法解决。如寨蒿太平小学聘请一个老师教唱侗歌,工资很低,不教会学生侗族大歌,或琵琶歌,这些文化遗产很难有人继承,传承下去,从保护民族文化的角度,只有坚持下来,放弃了高薪务工的机会。三是部分学校领导强调教学质量,工资与绩效挂钩,而放弃侗族大歌教学;即使参加培训的老师,只会教唱那几首侗族大歌传授给学生,并且大部分老师、学生无法认识侗文。目前,随着经济建设热潮的兴起,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侗族大歌受到现代文化、外来文化的影响,再加上民间侗族大歌传人、歌手相继去世,一些经曲文化已经无人传承。就连讲本民族语言的人逐渐减少,这些形成于几百年上千年的民族文化板块正在被瓦解,以及逐渐消失。
五、侗族大歌传承保护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话讲不完全,用歌来补充。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长期以来形成的自己独特的民族声音,民族艺术文化结晶。如何搞好侗族大歌的传承保护,摆在了我们这一代人的面前。
依我之见,首先要加强对侗族大歌传承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将侗族大歌纳入当地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统一组织领导,投入保护资金,建立健全民族文化各种制度,并定期或不定期搞好督促检查,从而使侗族大歌传承保护工作得到正常运转。其次,搞好侗族大歌文化资源调查研究,组织一批有民族事业心责任感,文字功底厚的专家、学者,深入各村、组、农户第一线,搜集侗族大歌的图片、文字、录音、录像,并结合实际,综合地将搜集的侗族大歌资料,通述整理归类,编写出侗族大歌教材和一系列光盘影视声音录像,做好保管传承准备。第三,将侗族大歌列入课堂。在这方面工作,榕江县栽麻乡“侗族大歌”之乡做得很好,全乡每个学校都将侗族大歌列为一件重要事情来做,并指派老师对学生加以引导。佳所小学的小学生曾到上海世博会参加唱歌表演。其四,举办开展侗族大歌比赛活动,促进侗族大歌交流。黎平、从江、榕江等县先后举办了第一届、第二届百村、学校万人侗族大歌比赛,采取每年到一个县举办比赛活动,并评选出组织奖、表演奖多项名次,积极鼓励大家唱侗族大歌。一些村寨通过开展举办侗族民间文艺活动,互相走访往来,交流经验。对于一些好的歌曲推荐传唱,发现演员有艺术天才,提供发展条件方便,从而推动侗族大歌向前发展。
总而言之,侗族文化和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受到外来各种文化的冲击很大。抢救和保护侗族大歌遗产文化已是刻不容缓。侗族大歌以独特的艺术演唱,赢得了全世界人民公认,现在一些风景名胜景点开发侗族大歌旅游资源,为游客表演,我们觉得很好。如果我们不加以对侗族大歌传承保护,以致造成唱侗族大歌的人越来越少,那是值得注意的问题。我们坚信,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发扬文艺的双百方针,望各级政府尽快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发挥正能量,把我们的侗族大歌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以保护合理利用,使侗族大歌这一世界文化遗产更加绚丽多彩。
注释:
①《侗乡风情》(贵州民族出版社)杨玉林著、《侗族大歌》(贵州大学出版社)本书编委会;《黔东南日报》、《贵州民族报》、《贵州日报》社等报刊杂志有关文章,以及实地采访获取。
作者简介:
廖澜(1983.6~),籍贯:贵州省榕江县,工作单位: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职称:助教,研究方向:萨克斯演奏及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