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侗寨人人出力
黔东南一带是侗族的祖居地,一般每个村寨会有一个大族姓,通常一寨一座鼓楼。有些村寨里虽为一个姓氏聚居,但是会以血缘划分为“兜”,修建各自的鼓楼。有的村寨,小姓氏发展为成片的居住区域或具备一定的群体实力后,也会新建鼓楼,因此一个村寨有两三个鼓楼的情况也常见。
当一个村寨人口繁衍、规模扩大后,资源、土地不足,则需另辟村寨。当新寨迁入的住户达到一定规模,便增建鼓楼。“未建寨,先建楼”,侗族村寨的产生、成长、扩张都是围绕着鼓楼展开的。鼓楼属村寨公有,个人再富裕也不能建私家鼓楼。在侗族人心里,修建鼓楼,是一寨人共同的荣誉,是被异常重视的大事,人人都需集资、出力。
黎平肇兴,位于黔东南侗族聚居区中央,交通便利,可连通附近30个侗寨、历史上曾称“千家肇洞”,现在已有1200多户居民,分为仁、义、礼、智、信五个村团,一村团一鼓楼一花桥。肇兴的商业发展较早,民间财力雄厚,20世纪末,侗寨合力重新修建了规模宏大、壮丽奇巧的五座鼓楼。如今想要完整地观看这个“世界纪录”,得爬到附近的山上。一望无际的青瓦,已完全遮挡住流过肇兴的三条小河,五座鼓楼高挑出众,鹤立鸡群。
钉入楼柱的承诺
侗寨所处的地方大多为靠山的坡地,平缓的土地都用来种植粮食。寨中民居排列紧凑,很少有空地,道路也是上下曲折,阶梯为多。因此,鼓楼前的鼓楼坪就成了寨里最大的公共空间,侗族人生、丧、婚嫁等人生大事的宴請都在这里举办。村民去鼓楼烤火时,会从自家的柴火中拿一把去添;看到鼓楼前地坪脏了,会自觉张罗打扫;谁家的瓜种成熟,会挂在鼓楼柱上,任需要的人取去种;上山采得野茶,到鼓楼里见到邻里都分一把;村里拾得失物,也会放到鼓楼内,供丢失者自取;见到来访的异乡人,亦是十分热情和友善。
侗族人的急公好义、自我约束,与鼓楼讲款的教育是分不开的。款,是侗族人传统的“村规民约”,是村寨之间的“联盟协议”,一个“款”的制定和公布,要获得全体成员的支持。鼓楼,就是制定款和公示款的地方。过去,每逢节庆,人们在鼓楼集会时,寨老便会在祭拜祖宗的仪式过后,宣讲款词,款词讲完之后才能开始娱乐的环节。
按照侗族于鼓楼约款的习俗,至少立约之时已有鼓楼。鼓楼里,有一些不太显眼的标记,例如一根钉入大柱的粗铁钉,其实就是“款”的记号,寓意“不能改变的承诺”。如果有一方要反悔,需要用牙齿把铁钉拔出来,以表示决心。而如果有人违反了款要求的事项,轻则要付出一头牛的代价,重则要被逐出家族村寨。
一千多年来,在不断地复建鼓楼、集众讲款中,侗族文化的核心得以保留。鼓楼凝聚和协调着寨与寨、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