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几点思考

2017-08-29 21:18史晓溪,王淑萍,陈金华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35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

史晓溪,王淑萍,陈金华

摘要:大学生创新创业时代已经到来,大学生需要提升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来适应社会发展。但是,当前普遍存在创业意识不足、实践能力薄弱、创业层次较低等问题。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几点可行的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创新创业;紧迫重要;原因分析;策略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5-0244-02

当前全国高等学校已经吹响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号角,我国高校于1999年成功举办第一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竞赛,由于这次大赛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在全国高校中迅速掀起了创新与创业的热潮。教育部于2002年4月启动了高校创新与创业教育试点工作计划,至此“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了国家层面上的发展战略。努力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激发大学生创新精神,规划创业人生,拓展就业空间,有效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绝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锦上添花之举。从国家可持续发展推动实现“中国梦”的高度,就可以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目前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分析

1.大学毕业生创业资金不足和经验缺乏。一些选择创业的大学生,前期投入的经费,主要是依靠父母的资助或者勤工俭学积累的一点资金,但公司运作起来后仍旧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来周转,如果得不到商家或机构的支持,后续资金无法保证,公司业务将无法顺利开展,导致公司难以支撑和运转。刚毕业的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还不够深入,缺乏处事经验,对创业仅有一腔热情,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及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如何规避风险、开拓市场、资金筹措、财务管理、人事安排等缺乏宏观把控,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整体偏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创新与创业的成功比例。调查显示:大学生创新创业者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创业的成功率较低。据统计,上海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为4%,广东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仅为1%,这个比例远远低于世界大学生创业成功率10%的水平[1]。

2.创业意识淡薄创新创业积极性不高。有些高校工作者在学生能力培养上存在一定的偏差,认为大学生在校期间不具备创新创业的条件,而是要重点学习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这样的培养观念可以培养出优秀的职业人,却很难培养出具有优秀创新创业能力的学生,虽然高校的创新创业工作表面上做的轰轰烈烈,但观念的偏差,使得这仅仅成为表面工作、应景之举,实质上难有成效。最后只有极少数毕业生在毕业后将创业当作首选,长期较低创业成功率也加强了大学生对创业的畏惧心理。

3.创业层次较低导致后劲不足。多数大学生创业选择的是创业难度较低、风险较小、投资较少、设施简单和低技术的创业形式单一的传统行业,如餐饮、化妆品、小食品、零售、电子商务(网店)等,由于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与创业实践能力不强,创业项目的雷同使得创业市场竞争激烈,盈利水平不高,“互联网+”的创业项目也大多没有理解互联网思想的真谛,而只是将传统的线下销售模式照搬到线上,互联网技术没有真正地发挥出来,没有体现出高科技的优势,因此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创业。据统计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2011—2016年毕业即创业的有20人,其中有8人是传统产业创业(实体店),占毕业生总数的0.05%;有12人是新兴信息产业(网店),占毕业生总数的0.08%。据了解,在传统产业创业的8人中,有5人是家族企业项目的延续,只有3人是自己独立创办的小型实体店,注册资金也只有10万左右。

4.教师缺乏相应的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高校的创业教育师资匮乏,专职教师与研究人员更是不足。已有的师资大都没有创业实战经验,甚至没有相关企业的工作经历,创业教学技能相对欠缺。甚至没有创业相关的知识积累,在指导学生时纸上谈兵,对学生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不能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目前高校创业师资,一是经管类教师,二是思想政治类(包括辅导员)教师,三是就业指导教师,经过短期培训走马上任,对学生创业指导有很大局限;请企业家或者创业成功人士举办创业讲座,缺乏长效机制,加上部分创业者或企业家缺乏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也不显著。就目前高校而言,对创新创业的教育研究很少有人涉足,缺乏对创业教育内涵的深入研究探索,创业教育及创业培训未进入规范化的师资队伍体系[1]。

二、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策略和途径

1.开设创新与创业实践教育体系。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给学生以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因此,改革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而把创业教育课程作为必修课就是改革的第一步。创业教育课程不能采用传统单一的教师授课方式,应采用多种方式,比如:(1)采用案例教学,选取创业实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业热情。(2)进行模拟实训教学,在实训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创业情境中,打开学生的创业思路并拓宽其创业视野。(3)建立多种形式的校内外创业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去进行创业实践,打造创新与创业实践的教育体系。

2.提供系统化和专业化的指导与服务。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表现在理论知识、方法手段、体制机制、工艺流程、发现发明和技术技能等多个方面,在这些或理论或实践的学习中,都可以为学生提供系统和专业化的指导与服务。高校应该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搭建创业平台,深化校企合作,在创业指导、创业项目、创业资金及渠道等多个方面给予帮扶。

3.培养创新与创业师资队伍。学校可以系统培养和鼓励不同领域的专兼职创新创业导师团队。(1)专职和兼职结合模式。这其中不但包含的是校内专职教师,也可外聘专业人才,例如:行业成功者、企业高级管理者等,为学生办一个专题讲座,讲座内容不仅是创业技能知识,而且也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2)深化教师创新创业意识。学校应该定期安排创新创业教育培训,为专业教师搭建交流渠道,弥补教师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不足,提高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3)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学质量。学校成立特色创新创业项目,可以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鼓励教师积极深入企业挂职实习,使教师能够切身体验创新创业的全过程,进而在实践中积累教学经验,推动教师尽快提高创新创业教学水平。(4)對创新创业的师资队伍进行优化,同时增强创新创业教师队伍的活力。通过不同高校间的创新创业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不断丰富和完善其创新与创业的教育模式。

教师在高校人才培养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人才培养质量和成果的关键。只有教师拥有了高度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因此,一支优秀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是创新创业教育能否取得优质成果的关键。[2]

4.利用互联网市场,打造互联网创业创新模式。互联网经济时代的到来,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展现了广阔的平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十三五”期间,互联网技术将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在“互联网+”的视角下,大学生依赖互联网技术创办自己的企业,不断完善企业的规模,提升创新创业内涵。让创新创业的大学生利用互联网、依赖互联网、玩转互联网,迅速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拥有和利用网络新技术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一种新形式。

目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历了十多年,纵观这十余年的努力及发展历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步实现了由单纯鼓励学生引导在校大学生参加创新与创业竞赛向探索系统的创新与创业教育模式的过渡,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开办创新型企业。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城乡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了劳动力的转移和职业岗位的转换,要求创业者具备新技术新工艺的实际以及新产品的开发和创造能力。因此,要求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传承创业精神,坚持创业梦想,以求得个人职业生涯的最大发展,促进社会的更大进步。

参考文献:

[1]史晓溪,王淑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实践探讨[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10):62.

[2]包水梅,杨冬.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及其启示[J].高教探索,2016,(11):65.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京津冀一体化下的内容创业激发下的创新创业
把握“金钥匙”打开创业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