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梦云
【摘 要】空间想象能力是对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进行观察、分析和抽象思维的能力。这种数学能力的特点是在头脑中构成研究对象的空间形状和简明的结构,并能将对实物所进行的一些操作,在头脑中进行相应的思考。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探讨小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开发培养策略,对提高学生数学素质,意义重大。
【关键词】小学;数学空间想象力;培养
小学数学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通过对想象能力的培养从而促成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而在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当中,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因其特有的要素和难度,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被视为攻坚任务之一。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空间想象能力呢?通过日常教学实践积累,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
一、通过联系活实际,学会观察,建立空间观念
对于小学生来讲,建立空间观念,必须借助于学生从生活中获取的大量感性材料才能进行。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常运用图形的特征去想象,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培养和发展他们的空间想象力。空间观念的建立和空间想象力的培养在新课改数学《标准》中明确指出,要从最简单的图形辨认做起,先辨认长方体、正方体、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等简单图形,在这基础上逐步认识这些图形。所以在教学中应大量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把在生活中感受到的图形与相应的知识联系起来,不断增强直观体验,认识图形。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取学生熟悉的实物例子。如“物体分类”,主要的任务是直观辨别物体的四种形状及其名称,结合学生日常见到的球、积木块、文具盒和茶叶罐等,引导学生通过搜集、观察、触摸、分类和讨论等活动,形成对一些常见的几何体的直观感受,为了直观地辨别物体的形状,除了分类活动外,还通过由实物或模型说出它的形状,由形状说出生活中这种形状的实物的练习活动,建立起四种几何体在头脑中的表象。同时,教师可以设计和组织从不同方位观察同一个物体,使学生感受观察方位不同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一般不同。如在学习观察物体一章的内容时,直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长方体或正方体,看最多能看到几个面,让学生有亲身体验,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这充分说明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一致的,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涉及学生的空间想象和对几何图形的记忆,这是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基础。
二、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理解图形与位置的关系,形成空间观念
空间想象力的内容,就包括了对位置的确认、对路线图的认知、对图形的抽象再现等等,这就需要培养学生树立空间观念,体验图形移位感、方向感,确立物体的位置,形成空间想象能力。这除了让学生观察,体验和描述上、下、左、右、前、后的相对位置关系,还要具体操作,加大实践活动。首先要再现生活经验,建立空间观念。让学生具体观察物体所在位置,学用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学看简单的路线图,尝试体悟物体的阴影是怎样形成的,并能根据光线的方向辨别实物的阴影。如利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方向盘、车轮、硬币等。其次,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他们通过拼一拼、剪一剪、折一折和量一量等活动,调动多种感官,这样易于空间观念的形成。
三、通过绘画立体图形,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立体图形画在平面上要有立体感,画的形状不能和实物一摸一样,是立体图形在平面内的投影。画出的图形既要有立体感又能表达出图形各主要部分的位置关系和度量关系,所以画好图形是学习的关键。首先,要从画平面开始,先画水平放置的平面,逐步画从不同角度观察的两个平面相交。教学时要强调画图要领,要求学生必须把图画准确,养成良好的作图习惯,起初可以采用邊观察过画的。其次,要学好“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形的画法”,这是画好简单几何图形的基础。总之,只有把图画好,看起来才有立体感,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解决立体问题有很大帮助。另外,多看教科书上的图形,找其画图的规律,自己多练习,慢慢的就会把图画好。空间想象能力是通过实例净化思维,把空间中的实体高度抽象在大脑中,并在大脑中进行分析推理。其他能力的培养都必须在学习、理解、训练、应用中得到发展,特别是教师为了培养这些能力,会精心设计“智力课”和“智力问题”。在这些课程中,学生务必要全身心地投入、全方位地参与,最终达到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应当在教学各科乃至其他学科的有关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共同来培养。教师要经常注意数形结合的教学,通过数量的分析加深对图形的理解和想象,从数的变化想象形的变化。空间想象力的培养不是一节两节课就能实现的,必须贯穿教学的始终;要注意克服学生中存在的畏惧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应当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充分挖掘一切可以调动学生思维活跃的因素,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