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来源”病理生理学教师对医学生实践能力的影响

2017-08-29 20:13于海荣,刘金霞,赵娟,董雅洁,李瑞香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35期
关键词:病理生理学实践能力医学生

于海荣,刘金霞,赵娟,董雅洁,李瑞香

摘要:病理生理学是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重要桥梁学科。本文着重研究病理生理学师资培养,并分析了“双来源”病理生理学教师对提高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病理生理学师资培养乃至医学本科师资培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病理生理学;“双来源”教师;医学生;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5-0242-02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从机能和代谢的角度研究和阐明疾病发生、发展规律,为疾病防治提供依据。要成为优秀的医生,必须要有扎实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为临床明确诊断、指导治疗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地方本科医学院校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师资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本研究着重病理生理学师资培养,分析“双来源”病理生理学教师对提高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病理生理学师资培养乃至医学本科师资培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一、“雙来源”教师的内涵

“双来源”教师即“双师型”教师的概念,首先在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中提出,成为高职、高专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随后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重视,医学教育中也提出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理念,但对其培养目标、培养途径和措施等诸多问题并不明确。

目前,对于“双师型”教师仍没有一个权威的科学性的概念定义。人们的共识是“双师型”教师要求既有“双证”,即双执业资格证书,又具备“双素质”,即双职称代表的专业能力素质[1]。“双证”和“双职称”,因有简单、可操作的特点,目前成为衡量“双师型”教师的基本标准。对于医学“双师型”教师双证为:执业医师资格证、教师资格证,而双素质则主要体现在医师和教师双系列职称。笔者认为,学校应以教育部提出的“双师素质”内涵为标准,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院校“双师素质”的认定标准。就本科医学院校“双师素质”应主要体现在:既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又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其中,教学能力主要是指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制定教学目标运用特定教材进行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如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表达能力、组织执教能力、运用教法能力、激励学习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教学研究能力、教学目标明确、内容熟练、教学方法多样等。临床经验主要是指将基础知识与临床实际相结合,并身体力行地传授给学生,并能指导专业实训、实习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医学“双师型”教师应具备一定的临床经验又具有扎实专业的理论知识,最显著的特征是把医学专业理论与临床实际结合起来,着力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在此,还要强调的是,好的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和能力的培养者,而且还应成为学生的思想和精神的引导者。

二、病理生理学课程师资现状

病理生理学课程的教师多为基础医学专业毕业的硕士、博士,在本科毕业前,由于考研和就业的压力,没有系统地完成临床实践学习,本科毕业后直接进入基础医学的研究,缺乏临床经验,在基础医学研究方面即使具有很深的造诣,但由于缺乏一定的临床经验,不能完成现象—机制—对策—效果—评价—根本原因—拓宽应用,常在教学中感到力不从心[2,3]。病理生理学作为联系基础、临床的桥梁学科,教师是否具有“双师素质”对学生的培养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三、培养途径

对于没有临床经历从事基础教学的应届硕士、博士毕业生,建立定期到临床一线实习制度,不断增长实践经验,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目的。定期到医院进行实践,面对新的教材模式、新的思维语言环境以及社会医患关系的转变,在临床实践中,接触医生、护士和患者等多重角色,身临其境,体会并思考医院人才需求,并应用相应课程教学中。通过其他途径加强和临床科室的联系,如组织中青年教师参与临床课程的集体备课、听课以及参与临床典型病例的会诊、讨论,通过与临床学科教师的互相交流,实现知识互补,不断提高临床知识的积累和临床经验的培养。同时,还要经常保持与临床科室的密切联系,注意收集与临床密切相关的一些重点章节,如休克、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肝性脑病、肾功能衰竭等的典型病例和图片,条件允许下还可以摄制一些临床病例录像。

招聘或聘请临床经验丰富又具有坚实理论基础的临床博士、硕士担任基础教学工作,以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真正提高双师素质。首先,在学校财力允许的条件下,建立灵活的学校用人机制,充实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其次,临时聘用从事科研和临床教学经验丰富的人才讲授基础医学课程,并要求专职基础医学教师学习授课内容。

四、效果

近年来,本校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引进一名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博士,轮流安排年轻教师到临床科室见习并通过其他途径经常保持和临床科室的联系。通过授课后问卷调查,对“双来源”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本次调查发出问卷200份,收回192份,结果见表1。

五、讨论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以患病机体为研究对象,以疾病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为重点,从整体、组织、细胞和分子水平解释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与机制的基础医学学科。因此病理生理学作为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在医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临床工作中要根据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分析患者正在发生的病理生理学变化,明确诊断、确定治疗方案。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必须学好病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课程对于培养临床思维、实践能力至关重要。但由于病理生理学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抽象、复杂,同时学生对疾病缺乏感性认识,普遍反映该课程难学难懂,在学习时往往是一知半解的。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枯燥的内容学习中,增加更多生动的感性体验和认识,进而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逐步培养其处理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摆在病理生理学教师面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以病例为基础的教学(CBL)和基于问题的教学(PBL)在病理生理教学中的到广泛应用和认可,这些教学方法都是以病例为切入点,而教师的临床知识和思路,决定了其对课堂的驾驭能力。面对目前的病理生理学师资现状,如何培养病理生理学教师,增强其临床经验,提升对学生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通过增加病理生理学教师临床实习、引进临床经验丰富的临床教师等多途径,实现病理生理学教师“双师素质”的提升,“双师素质”教师的授课效果主要通过学生问卷来分析。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双来源”病理生理学教师的授课效果在临床思维、解决问题、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满意度均较高,尤其是临床思维、解决问题能力。对教师的“双来源”培养途径给予了肯定。这只是“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在医学本科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初步探讨,还有许多问题没有明确,没有形成明确的认定标准和管理制度,因此需要科室根据其自身的教学需要做出一定的尝试。通过本研究希望可以促进学校以教育部提出的“双师素质”内涵为标准,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院校的“双师素质”的认定标准。此外,还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对“双师”进行奖励,在薪酬待遇上和普通教师拉开差距,从而激励普通教师自觉地向“双师型”教师发展。另外,还要在“双师型”教师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等级体系,激励已获得“双师”称号的教师持续地进行自我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录赐.医学技术专业“双师型”教师成长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7):18-20.

[2]李彬彬,黄培春,何志巍,等.加强病理生理学教学与临床学科联系的探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12(6):577-578.

[3]田小霞,卢彦珍,冀菁荃,等.结合临床促进病理生理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8):746-748.

猜你喜欢
病理生理学实践能力医学生
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刍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慕课教育在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展望
浅析《病理生理学》在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对医学生心肺复苏课程设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