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从学情和教学条件两方面分析传统建筑工程识图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论述基于问题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应用在建筑工程识图课程的必要性,从阅读教材自学回答“问题”阶段、“讨论”“答疑”阶段、阶段考核、教师讲解阶段、识图项目教学法练习阶段等探索以问题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在建筑工程识图课程的实践应用。
【关键词】建筑工程识图 以问题为导向 项目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7C-0151-02
建筑工程施工图是建筑工程界的“技术语言”,一套优良的建筑工程施工图,必然是建筑设计技术人员根据建设方的意图,用制图标准、设计图集、建筑规范等国家规定的制图原则糅合建设方的意图绘制出来的,用以指导施工,只有掌握了建筑工程施工图的识读,才能运用建筑专业的相关知识进行建筑造价的预、决算,并正确地施工,尽善尽美地体现、完善建设方的意图。
建筑工程识图是高职建筑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建筑专业人士最早要求掌握的核心技能之一,是学习其他课程和技能的基础。它融合了建筑工程制图、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建筑设备、建筑力学等学科的知识,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空间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识图技能、强化制图技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强化建筑专业高职学生的识图技能,培养“走出校门,胜任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成为高职院校建筑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
一、传统建筑工程识图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情分析。具体如下:
1.学生不适应讲授法。传统建筑工程识图课程采用讲授法,教师讲课时间过长,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因而教学难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认知的过程看来,讲授型教学模式不能促进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新知识无法在学生的记忆中产生痕迹,从而导致部分学生上课玩手机、睡觉等,引发更严重的厌学、迟到、旷课、违纪或违法等现象。
2.学生缺乏抽象思维能力。学习建筑工程识图课程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高职建筑专业学生的文理科背景、知识结构、前期积累、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性,大部分学生缺乏抽象思维能力。学生对建筑工程识图课程产生兴趣的速度快但持续性短,不擅长长时间的深度阅读,缺乏坚持钻研文字教材获得突破的阅读分析能力。
(二)现有教学条件分析。具体如下:
1.不适应空间想象教学。建筑工程识图课程是融合了建筑工程制图、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建筑设备、建筑力学等学科的知识课程,需要相当的空间想象和抽象思维能力。但是,目前大多數教室最多配置了多媒体,最常展示的是平面图,无法从多维角度展示图纸构件的内部构造。高职学生相对缺少抽象思维能力,在讲授法授课条件下,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无法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的目的。
2.不支持动手能力教学。教学大纲设置建筑工程识图课程为理论教学课程,不完全适合抽象思维弱、空间想象能力差的高职学生的实情,高职院校需要创造让学生“动手”实践的条件,如配备材料、模型、仿真软件等的教室,让建筑专业学生能亲自动手绘图、制作模型、模拟建筑工程图纸。以适应高职学生弱“抽象思维”强“形象思维”。
二、基于问题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应用在建筑工程识图课程的必要性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与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法有很大不同,PBL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讲授为主;PBL 将学习与更大的任务或问题挂钩,使学习者投入问题中;它设计真实性任务,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为了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习惯于一个完整的方式,所设置的“项目”包含多门课程的知识。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
传统的讲授法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考虑学生是否接受,没有和学生个体学识基础、接受能力、抽象能力、计算能力以及时间控制能力相结合,而是采取“一刀切”的形式进行讲授。从考试结果来看,高职学生是传统教学模式“讲授法”的不适应者。问题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无疑是针对传统“讲授法”教学的重大改进,其强调以“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必须是学习的“首要责任者”,教师的角色是“学习方向和技巧的指导者”。
在问题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下,建筑工程识图课程可以按照学生的思维、认知习惯分难度、分层次设置有关识图的“先易后难”的问题和项目(学情成为设计目标)。让学生自主复习与本节识图课程相关的关键旧知识,再通过阅读教材来掌握基本概念、进而学习本节识图课程的重点、难点;可以更高程度地按认知的同化顺应过程设置问题,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计算能力寻求帮助,通过讨论或者请教老师来解决问题,还可以适当灵活地调整学习进度,发挥主观能动性,避免在一个地方“卡壳”就丧失兴趣,更顺利地同化顺应识图课程中的基本概念、重点、难点,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逐步自主探究学习较“复杂的”的“跨学科”的问题或“项目”的兴趣,最终突破学习的困境,成为“乐学者”和“善学者”。
三、基于问题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在建筑工程识图课程中的实践
(一)教学步骤的设置。具体如下:
1.阅读教材自学回答“问题”阶段。教师提前准备的问题是紧扣教材设计的,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教材回答问题。例如剪力墙这一节设置的问题如下:什么是剪力(剪力的特点)?剪力墙设置的目的?剪力墙的组成?剪力墙的类型;剪力墙柱、梁的位置,标高……这些问题是按照教材编写的顺序设置,具备引导阅读的功能,只要学生阅读教材,都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先复习旧知识——剪力的特点,目的是让剪力墙抵抗剪力的作用油然生于脑海,形象而生动,再通过阅读教材就可以找到其他几个问题的正确答案,以掌握本节识图课的基本概念、知识,学生在正确“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初步的成就感,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由讲授法的“要我学”变为“我能学”,从而激发学生继续通过阅读学习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兴趣。
2.“讨论”“答疑”阶段。此阶段是针对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设置的,即使教师充分发挥教学能力,教师提前设置的问题也不能考虑到每一个学生学习能力的差距,对于不能通过自己解决“问题”的学生,可以通过“讨论”的方式来达成共识,掌握知识要点。如面对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如剪力墙身分别配置有哪种钢筋(要求在练习本上绘出剪力墙身配筋图)以及要求绘出某条剪力墙梁的立面图的时候,就需要通过讨论来解答问题。这个阶段也是学生充分发挥自己作为学习“首要责任者”主观能动性的阶段,对于已经懂的问题可以快速越过,对于不懂的问题可以与同学讨论来解决。教师在此阶段可以走下讲台到同学中去,作为一个“中介者”参与讨论、答疑解惑、指导学习方法和技艺,促进共同进步,而不是直接说出答案。
3.阶段考核。考核阶段是随机点学号让学生从头到尾脱离教材汇报、讲解预设“问题”的答案。随机点学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感受教师对自己的重视,没有只是重视班上的几个尖子生,不落下任何一个学生,也让每个学生感受到一些压力;当然,此阶段也可以指定个别学生回答较为简单或者复杂的问题,照顾到“面”的同时不落下“点”。从头到尾讲解的目的是为了锻炼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和严密性。脱离教材是目的是督促学生在阅读教材是时候要用心强记,而不是走过场。
4.教师讲解阶段。教师针对学生认知普遍性的问题,进行讲解,形成共识。这一点和传统讲授法先讲后练不同,是先练后讲,能调动学习积极性。
5.识图项目教学法练习。在学生掌握课堂上的基础知识后,需要教师布置一些在课后才能完成的相对独立的“跨学科”的“项目”,由学生独立或分组协作完成,此为项目教学法。建筑工程识图课是一门需要丰富想象力的学科,为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需要“跨学科”的独立“项目”来增强识图的能力,锤炼建筑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设计的“项目”也必须切合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喜欢讨论问题,乐意动手实践。模式如下:
(1)绘图练习。某可以手工绘图和CAD软件绘图,建筑工程识图是既于现有的建筑工程施工图,建筑工程施工图是工程技术人员根据制图标准、设计图集、建筑规范等国家规定的制图原则糅合建设方的意图绘制出来的。所以,能制图者,必定能识图。因此,要熟练掌握识图能力,必须经过大量的绘图练习,此练习要用到制图、CAD、天正建筑等跨学科的知识,是跨学科的项目教学法,学生在学习制图时综合学习、应用知识的能力就会得到提升。在剪力墙这一节可以布置如绘制某剪力墙的正立面图(要求绘出剪力墙梁、剪力墙柱、剪力墙身)。
(2)钢筋翻样练习。钢筋翻样,就是对设计图的深化,将设计图转化成加工图的翻版工作。即按国家设计、施工规范和建筑设计施工图纸的要求,把建筑结构图纸中不同部位的钢筋规格、尺寸、数量以及形状,结合钢筋加工工艺参数,计算出每根钢筋下料的尺寸、重量,绘出加工工形状图,同时列出加工清单,为加工制作和现场钢筋的具体定位、绑扎钢筋提供依据。此阶段,要用到钢筋算量的知识,是跨学科的项目教学法。在剪力墙这一节可以布置如对某剪力墙梁钢筋进行钢筋翻样。
(3)模型制作。主要是建筑钢筋绑扎模型的制作。高职学生对新生事物产生兴趣快但持续时间短,相对缺乏抽象思維能力,缺乏坚持钻研获得突破的阅读分析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相对弱的他们更适应看得到、摸得到的“动手”(形象)实践教学模式。高职院校应创造条件,配备材料,给学生个体自己动手或分组合作制作融合了制图、识图、钢筋绑扎等学科知识的建筑结构模型,课堂上制作建筑结构模型或课后制作建筑结构模型,是在项目教学法中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能效最大化。在剪力墙这一节可以布置如制作某剪力墙的钢筋绑扎模型。
(二)课程评价。由于实现重视过程的问题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二者强调以“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的“首要责任者”,教师的角色是“学习方向和技巧的指导者”,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享受到作为首要责任者的“驱动力”和“责任感”,可以参与讨论、请求帮助,自己的每一点进步都可以感受到,相对讲授法,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作者简介】邬智高(1971— ),男,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