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对贫困地区儿童性格形成的影响分析

2017-08-29 13:48陈磊新
艺术评鉴 2017年14期
关键词:艺术教育

陈磊新

摘要:本文从儿童绘画艺术教育的必要性和出发点展开讨论,并分析贫困地区儿童非智力因素下性格形成的特点,还有贫困地区开展儿童绘画艺术教育的现状,最后从寻找心理突破口倡导鼓励教学、结合当地民族文化艺术资源、重视艺术理论知识的学习、注重启发式教育、构建更广泛的统觉团环境分段教学、开展艺术活动几个方面进行贫困地区开展儿童绘画的教育策略及儿童性格的形成影响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艺术教育 儿童绘画 性格形成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4-0119-02

一、儿童绘画艺术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

(一)儿童绘画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近几年来,由于国家两会的热议,贫困地区的艺术教育成为了社会关注的话题。经过笔者调查,艺术教育的现状给很多支教老师两个“意外”:第一个“意外”,是贫困地区的教师对儿童艺术教育认知程度非常的低;第二个“意外”就是山区的孩子并不是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性格问题,他们其实具备非凡的艺术创造的能力。所以说美术教育是小学到大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国外美术教育不仅保证一周一定量的课时,而且还保证博物馆等的开放,让学生从思想道德和情感,再到毅力意志最后到个性化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个人潜质的培养更适合现代化教育的创新人才。

(二)儿童绘画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

儿童绘画艺术教育不仅可以培养眼睛和脑的协调能力,也是创造性在新时代体现的必须能力之一。美术教育只有从儿童抓起,才能让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兴趣和习惯以及审美的态度。在某种层面上看,美术具有陶冶情操的作用;在精神上,可以减少压力,通过美术活动抒发情感,与自然进行抒情交流和欣赏。美术活动也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工具,美术的积累也可以发展最佳的生活环境,是多种多样的文化,是对传统的优秀文化一个传承,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进行创新的过程。

二、贫困地区儿童非智力因素的性格特点

笔者对贫困地区的儿童性格进行了调查,非智力因素的性格特点一般指的是智力以外的影响个体活动的心理特征。非智力的因素包括六个方面:理想抱负、独立性、好胜心、坚持性、求知欲、自我意识,无论是在认知度上还是在想象力上贫困地区儿童的认知能力还有性格的理智特征上都存在明显的下降趋势。当然从客观的角度分析,他们都是受到家长、教师以及环境的影响,家长环境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了很多学生的性格偏激,不善于和同学交流,自卑的性格。所以美术教育对贫困地区的影响是更加巨大的,美术不仅可以在精神上陶冶情操,也可以减少压力,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可以根据当地的文化风情进行相关的艺术传承。

三、贫困地区开展儿童绘画艺术教育的现状

(一)贫困地区开展儿童绘画艺术教育的现状

贫困地区儿童绘画艺术教育的开展需要社会的认可、教师的师资力量、硬件设施这第三个部分组成,综合素质的提高这和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就是这三个条件严重制约了贫困地区学生的艺术教育的发展。对于城里的孩子来说,绘画可以进入培训班进行培训,美术教育也早已经普及,可是贫困地区的儿童却不一样,他们没有专业的教师进行指导,也没有专业设备,更没有社会提供的硬件设施。所以他们的观念仅限于美术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上。而且很多人认为儿童在四岁以前拥有绘画的本能,四岁以后就不再进行进一步的绘画教育,这种情况还不是一个特例,而是比比皆是。在附近的山区中,绘画的教育也并不乐观,很多学校至今也没有配备专业的老师和设备。

(二)欠缺艺术教育对后续儿童性格养成的影响

本身美术教育不是培养一个儿童成龙成凤,成为画家、艺术家的基础。美术教育和绘画,从根本上就是培养孩子一种坚韧性格的形成,还有情操的体现。欠缺艺术教育的贫困山区首先就是造成了学生的审美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这样贫困山区的儿童就容易缺少美与丑的判断能力,也影响了儿童正确的价值观还有世界观。其次,对于一些想走艺术道路或者有美术有天分的学生来说,小学的阶段并没有受到过专业的美术教育训练,高考的时候只能参加集训,这样就不能从小养成美术教育的素养,基础性的知识不够,也没有一定的审美观,这样从小就扼杀了一个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

四、贫困地区开展儿童绘画的教育策略对儿童性格形成的影响

(一)寻找心理突破口,倡导鼓励教学,让孩子养成自信的性格

对于贫困山区的孩子来说,更重要是需要教师的鼓励,增加他们的自信心。美术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尊重孩子奇思妙想的学科,孩子的童年是纯洁的,在成人的世界里,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是不可思议的。这些我们并不能对其进行扼杀或者忽视,要对其进行表扬,让这些贫困山区的儿童在快乐中产生灵感,并超越现实。也许这些奇思妙想也正是开始艺术大门的钥匙。很多时候,绘画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欣赏,不是“像”和“不像”的问题,而需要用孩子的审美标准去看学生的心理特征,可能孩子表达的也正是自己内心所渴望的东西,教师根据这些也可以对儿童的心理进行辅导和引导,让他们大胆的进行一个创作,构图新颖、观察角度等,一些恰到好处的引导和表扬。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让纯真朴实的山区孩子在赞美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变得活泼开朗起来。有的时候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拥抱都可以给贫困山区的儿童一个最温暖的记忆。

(二)因地制宜,结合当地民族文化艺术资源,加强课堂外教育,并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写生,让孩子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经过调查显示,人的视觉组织和情感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一旦他们在结构上发生了一致,就会产生审美的经验,也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异质同构”心理反应。虽然偏远的山区的设备不健全,但是他们一般都具有别的地方没有的风土人情还有民族資源。美术教育也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性格。进行情感的教育,更能够打动儿童的心理防线,让他们形成良好的性格特点,并倡导学生进行户外写生,让学生仔细观察大自然的美丽,把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大胆的表现出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概括能力、组织能力,同时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并互相交流,共同进步,把美术教育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三)重视艺术理论知识的学习

无论是杰出的艺术家还是文学家,他们都是把理论性的知识作为先导。理论的学习也是对盲目实践的一个克服,对于山区的孩子来说缺乏的并不是创作的资源,缺乏的是艺术语言表达的形式,用别具匠心的艺术语言展示艺术世界的魅力,这个也可以让儿童养成自我完善的习惯,在艺术的创作中不断升艺术的修养,这样在不断的提升中,潜移默化的就影响了一个孩子的性格。

(四)注重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兴趣爱好

美术教育注重启发式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也由于个性的凸显,美术凝聚着中国博大精深的几千年的精神文明。俗话说的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启发就是一个引导性的作用,并不是对儿童的思想进行干预。山区儿童美术的课程应该更具有人文性的特质,在山区儿童美术教师的教学中,应该顺应新课堂、新模式,培养儿童的现代化的个性化的教学,引导和鼓励儿童进行个性自主的探究和团体合作,从而陶冶情操,完善人格,懂得珍惜友情亲情,和自身的人文素质,塑造一个好的人格。

(五)构建更广泛的统觉团环境分段教学、开展艺术活动

这需要教师吸收旧观念,提倡创新,并不断的制定小目标,帮助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并主动的参与教学,还需要教师长期的坚持艺术下乡的模式,经常对孩子一对一的指导。社会的力量是巨大的,这些山区的孩子需要社会的关注,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把艺术教育衔接起来。同时也有利于贫困山区的儿童形成良好的性格,无论哪个角度去看,美术教育都是一个循回渐进的过程,在长期的教育中影响儿童的良好性格的养成。

五、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自古英雄出少年,少年强则国强。针对贫困山区的美术发展还不是很乐观的现象,就需要社会的关注、师资力量的配备、硬件设置的配备等。对于山区美术的两个“意外”,也要提倡“三下乡”原则,对贫困山区的儿童进行美术教育,让学生在长期的美术熏陶中,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在精神上,可以减少压力,通过美术活动抒发情感,与自然进行抒情交流和欣赏,也可以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从思想道德和情感上,在到毅力意志、个性化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个人潜质的培养,由此改变儿童的性格。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性格决定命运,只有自己行为的端正,才能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最后才能成为二十一世纪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瑞生.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困境、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4年.

[2]张荻金.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3]石峣.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6年.

[4]李建霞.农村留守儿童社会资本建设的行动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5年.

[5]曾小芳.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程度的实证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3年.

[6]王焕霞.中国社会转型期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2年.

[7]黄亚莉.社會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6年.

[8]任茂贤.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辽宁:辽宁大学,2015年.

猜你喜欢
艺术教育
群众艺术教育的内容与方式
推进中小学艺术教育区域发展的对策研究
关于舞蹈艺术教育与文化关系的思考
艺术教育综合改革研究
浅谈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心理健康
我国幼儿园艺术教育特色的现状分析
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构建中的作用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融合探究
构建和改进现代化学校美育工作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