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飞 宋鑫婧
【摘 要】重庆市将在2017年内在全市全面推行初中英语毕业兼高中升学考试人机对话口语测试。为了解该测试的试点开展情况,本研究选取重庆市主城区四所中学的近600名学生和近50名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口语测试、问卷调查和访谈等研究方法,调查师生对基于人机对话的初中英语口语测试的认识和态度。研究发现师生对基于人机对话的英语口语测试总体上持认可和接受态度;认为重庆市已经基本具备推行大规模的人机对话的英语口语测试的条件,但需要进一步优化人机对话口语测试平台,同时注重引导特别是薄弱学校的师生,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平时训练。
【关键词】人机对话;口语测试;可接受度
1 研究缘起
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工具,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的桥梁。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英语交际功能日益突出,口语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终结性评价应采用不同类型的综合性和表现性的评价形式,以口试、听力和笔试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由此可见,英语口语测试是评价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当前,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课标》对中小学阶段的英语口语技能目标作了等级划分,初中阶段对应的是3-5级目标。按照《课标》的要求,英语教材从内容设计到教学方法,都开始重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英语口语测试的环境和条件也在逐步形成。Clark (1975)最早将口试分为直接型口试和间接型口试。在实施中发现,间接型考试效度虽然不高,但由于评分和考试是分开的,因此其信度又高于直接型考试(蔡基刚,2005)。因此人机对话口语测试应运而生,它是指不同于传统师生面对面方式或用卡座录音、人工听测评分方式进行的口语测试,而是考生在计算机上完成录音、并由计算机自动完成评分的口语测试方式,目的是为实现考试流程的全程数字化、网络化和自动化,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提高测试的有效性。2013年,重庆市中考英语首次进行了2个区县人机对话口语和听力单独测试的试点工作。2014年,在原有考试区县基础上增加了4个区县试点。重庆市将在2017年内在全市全面推行初中英语毕业兼高中升学考试人机对话口语测试。但是,从目前各个区县开展初中英语口语测试的条件来看,存在着口语测试试题研制的缺失、口语测试平台建设的缺失、口语教学效果评价的缺失等问题,多数区县对即将到来的人机对话测试欠缺过程性铺垫,对在测试中如何提高效度,如何真正反映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等问题还缺乏较为深入与全面的研究。
因此,在重庆市即将全面推行人机对话口语测试的背景下,对初中英语口语测试的相关研究就显得尤为紧迫。本研究依托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项目“基于人机对话背景下的初中英语口语测试的行动研究”为基础,对此项目实施过程中搜集到的部分数据进行分析,以了解受试师生对基于人机对话的初中英语口语测试的可接受程度,从而为大规模的基于人机对话的初中英语口语测试的开展提供相关支撑数据。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利用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项目“基于人机对话背景下的初中英语口语测试的行动研究”课题的部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该项目主要采用采用口语测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的研究方法收集相关数据。口语测试由来自重庆地区4所中学的20位初中英语教师以及一位重庆市渝中区初中英语教研员和一位研究语言测试方面内容的高校英语教师依据《课标》,历时一年,共同制定,因此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测试对象为重庆市渝中区四所中学的596名学生,学校层次的选择具有一定的阶梯性,测试时间为2015-2016学年上半学期,具体情况详见表1(为保护学校隐私,学校名称均以字母表示)。
测试方法是采用计算机自动化考试,考生通过计算机和耳麦设备以“人机对话”的方式完成听说考试,计算机对考生口语录音进行全自动评分。每一个考试批次共20分钟,考试有效时间约为15分钟,考前考后各有5分钟出入考试室。考試题型包括第一大题“短文朗读”共8分;第二大题“情景反应”6个小题共12分;第三大题“口语表达”共10分。全卷满分30分。考试成绩作为附加分计入期末英语考试成绩之中。
问卷调查主要是调查受试师生对基于人机对话的初中英语口语测试的了解情况和基本态度。调查对象是参与测试的学生以及N所初中的49位英语教师。问卷调查发放给参研学校的学生问卷调查表共241份,回收241份,回收率100%;发给教师的问卷调查表共49份,回收49份,回收率100%。
访谈的对象为4所中学里面具体实施测验活动的教师,共计14名,主要访谈的内容是他们对基于人机对话的初中英语口语测试的内容、题型、难易度等方面的认识和观点。
3 分析与讨论
本研究依据对参与测试教师的访谈、问卷调查数据以及对学生进行测试的成绩从考前准备和考试结果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3.1 考前准备
从研究者对重庆市渝中区初中英语教师的访谈以及问卷调查中得知,这四所初中的英语教师对人机对话口语测试的测试方法以及测试内容了解程度较高,具体如下,20.41%的教师“非常了解”英语人机对话口语听力测试;30.61%的教师“了解”英语人机对话口语听力测试;28.57%的教师“一般了解”英语人机对话口语听力测试;16.33%的教师“不太了解”英语人机对话口语听力测试;4.08%的教师“不了解”英语人机对话口语听力测试。数据显示,渝中区初中英语教师普遍欢迎人机对话口语测试这种新形式,30.61%的教师“非常愿意”自己的学生参加英语听力口语人机智能考试,46.94%的教师“愿意” 自己的学生参加英语听力口语人机智能考试。教师对人机对话口语测试的认知程度以及学校本身的重视程度较高,就使得学校在考前准备这部分准备的较充足,被测的四个学校全部为学生配备了收音效果更好的新耳机。除D中学只对教师进行了培训外,其他三所中学都分别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考前培训并且组织学生进行了试测。对教师和学生分别展开培训有利于缓解教师和学生的紧张情绪,使得他们不会因为对系统使用的不熟练和对试题形式的不熟悉而影响学生真实水平的发挥,从而更好地体现测试的内容效度,最大程度的维持考试的信度。研究者发现,根据对重庆市中考英语听力口语人机智能考试内容的了解,14.29%的教师认为重庆市中考英语听力口语人机智能考试的题型设置“非常合理”,46.94%的教师认为重庆市中考英语听力口语人机智能考试的题型设置“比较合理”,但是有34.69%的教师表示重庆市中考英语听力口语人机智能考试的题型设置“不清楚”,4.08%的教师表示重庆市中考英语听力口语人机智能考试的题型设置“不太合理”,这说明对于试题形式和试题内容的培训仍需加强。
3.2 考试结果
本次参与测试的四个学校学生成绩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A、B、C三所学校学生普遍成绩较好,平均分都在20.0分以上,对人机化口语考试接受程度比较高。而D校学生的平均分只有14.0分,与前面三所学校差距较大,这可能和学校招生的生源有一定的关系。D校与前面三所学校相比,生源质量相对比较差,学生大多数都是农民工子女。根据研究者的访谈得知,这些学生的流动性比较大,绝大多数都是从重庆区县跟随父母打工搬迁來到渝中区,插班生也比较多,学生在入校前并没有接受过相对系统的听说训练,小学阶段配备的师资力量也比较薄弱。这些学生对于新事物的接受程度和敏感度也与其他三所学校的学生有一定的差距。A校作为市级重点中学并没有如笔者预期的一样将其它学校的成绩远远抛在后面,这也说明学生在入校的时候英语水平差别并不大,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由于重庆市人机对话口语考试尚处于试验阶段,配套资源短缺,在此项研究开展之前,渝中区大多数初中学生从未进行过人机对话口语听力测试的训练与模拟测试,在心理上,学生对这种智能考试还没有做好认知准备。从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学生对人机对话口语听力测试缺乏信心,存在疑虑。仅18.26%的学生选择“非常愿意”参加人机对话口语听力测试,25.56%的学生“愿意”参加人机对话口语听力测试,36.1%的学生选择“无所谓(不确定)”是否参加人机对话口语听力测试, 9.54%的学生选择“不愿意” 参加人机对话口语听力测试,另外还有9.54%的学生选择“非常不愿意”参加人机对话口语听力测试。通过我们的调查问卷我们发现学生缺乏必要的训练以及对人机化口语测试缺少全面的认知,这可能也是导致学生成绩一般的原因之一。
4 结论与建议
综合本研究的相关数据我们可以看出,重庆市推行大规模人机化口语考试的基本条件已经成熟,各学校都非常重视这次考试改革,主管教学的校长主抓这项工作,并且都为考试配备了专门的系统和新耳机,以便于学生更好地进行训练,更加真实的测试出学生水平。教师普遍欢迎这种考试形式,认为这种形式的考试可以比较真实的反映出学生水平,并且通过考前培训和这次试测基本上掌握了人机化口语考试系统的使用方法。
由于人机对话口语测试平台还处于建设和摸索阶段,还存在很多的问题,研究者尝试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对于试题编撰者,试题内容还需要进一步优化,符合计算机口语测试形式,打消学生顾虑,提高试题效度。目前外语教学和测试的主流是交际法,强调教学和考试任务必须以考生的实际语言使用需要为出发点,并且尽可能的接近真实语言的使用(潘之欣、刘淑敏,2015);其次教师应该转变授课思路,在课堂上设计相对应的口语训练,有的放矢地提高学生口语水平,尤其是学生英语水平普遍较差的农民工子弟小学,教师应该注重从心理和水平两个方面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广大外语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体,教学改革能否顺利开展,教学质量能否改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线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开拓精神(王守仁,2011);最后对于学校应该重视人机对话口语测试的实施,进一步完善硬件设备,鼓励组织学生和教师多多参与相关活动以及适应性训练,快速接受新生事物并且灵活的使用。
【参考文献】
[1]ClarkJ. L. Theoretical and technical considerations in oral proficiency test [A]. In Randall L, J.
[2]Spolsky B. (Ed.).Testing Language Proficiency [C].Virginiaentre for Applied Linguistics, 1975.
[3]蔡基刚.大学英语四、六级计算机口语测试效度、信度、和可操作性研究[J], 外语界,2005,(4): 66-74.
[4]潘之欣,刘淑敏.问题预览对多项选择听力理解测试的影响[J].外语测试与教学,2015,(4):19-27.
[5]王守仁.关于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1):1-5.
[6]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20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责任编辑: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