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教多学 快乐学习

2017-08-29 21:21
湖南教育·C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圆周率方案微课

衡山县城西完小始建于1950年。学校坚持“办学有特色,管理有特效,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办学目标,逐步探索出了一套科学、健康,具有城西完小特色的办学模式,成为衡山县小学教育一面靓丽的旗帜。城西完小的数学团队教研氛围浓厚,综合实力强。经过长期以来的探索、大胆创新,数学组老师们将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深度融合,转变教学方式,努力实现小学数学的少教多学,让孩子们在数学知识的海洋里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课前准备的深度化

数学组老师们利用学校搭建的微信平台、家校通和网校资源,通过家校合力,达到课前深层次的预习,实现课前准备工作的深度化,为少教多学的数学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

1.整合优质资源,为小学数学的“少教”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学校教研室的组织下,数学组老师们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由学科带头人提前一周布置集体备课的内容,确定主备人。主备人先将一周内所上课的内容进行初步备课,备课内容包括预习单、教案、课件和练习卡。主备人根据自己的备课内容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搜集资料,融入自己的思考形成初稿,并将初稿及时上传在年级网络服务平台中,其他成员在平台中提出修改意见。在集体备课时,大家畅所欲言,将所收集的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整合,达成共识,形成共案,上传到网络平台,运用于课堂教学。老师们也可根据班级的学习情况,修改共案,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个案。

通过长期坚持的集体备课制度,老师们步入信息化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实现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多赢。

2.自制微课,为小学数学的“多学”提供保障。

微课制作能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具有针对性的启惑、解惑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多学”提供有力的保障。因此在集体备课时,数学组老师自制了启发学生自学的微课。微课内容可以是精心设计的预习单、课堂激发兴趣的导入和精心设计的提问等。学生通过观看微课,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进行预习,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学会自主学习。

如,学生学完一年级上册的“数一数”“认位置”“认识10以内的数”“认识11~20各数”后,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题目:明明前面有3人,后面有5人,一共有几人?这种类型的题目比较容易解答,大部分学生都会思考:明明前面的人数加上明明,再加上明明后面的人数,就是总人数。但如果出现这样的问题:从前往后数,明明是第4个,从后往前数,明明是第6个,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思维受到了限制,其中的数量关系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邹敏老师借用微课的形式,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把这个相对抽象的排队问题通过直观示意图表示出来,学生就能轻松地理解各种数量之间的关系,找到解决该类型问题的策略,从而对排队人数问题有比较清晰、全面的认识。

3.网络平台反馈自学情况,实现课前预习效果的最大化。

微课制成后,数学组老师通过网校平台和微信平台,将视频发送给家长,让孩子们通过微课的学习,完成预习作业,并带着问题进行自学,最后将在學习中的疑问通过网校平台进行反馈和交流。这样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四年级“小数的性质”这一课的教学中,杨艳凤老师课前制作了微课“大头儿子选苹果”,通过大头儿子的判断0.100、0.10、0.1的大小,提出疑问:怎样比较这三个小数的大小?随后杨老师将这个微课推送给学生进行预习。由于课前对新课内容有了思考,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操作老师提供的三个长方形,根据小数的意义很快找到答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课中探究的高效化

在教学中,数学组老师更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深度融合,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线,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实现了课中探究的高效化。

1.情境导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现实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如老师们利用多媒体课件、几何画板、网上教学资源等,创设不同类型的学习情境,供学生观察、思考、操作。

2.探究思考。教师指导学生观察事物的特征、事物之间的联系、运动规律等,让学生思考分析问题,提取问题中的已知条件、未知条件和要求的结果,引导学生讨论解决该问题需要用到的数学概念和规律,确定解决问题的策略。

3.提出假设。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猜想、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个阶段教师鼓励学生多思考、多猜想,而不要求计算、证明,并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设定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小组成员汇报小组得出的方案,教师收集、汇总学生的方案,并把全部方案展示给全体学生,选出其中不同的方案让学生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淘汰不合理的方案,筛选出合理方案。

4.验证假设。针对合理方案,学生运用严密的计算和证明等方法验证其有效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用信息技术来表征最后的方案,利用文字处理工具、电子文稿编辑工具和网页制作工具进行知识重构。

5.归纳小结。指导学生进行归纳小结,根据学生汇报验证的结果,总结问题的解决方案。可以用多媒体计算机演示该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最后要求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讨论问题解决过程中所用的数学方法。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课后拓展的最优化

课后拓展是数学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它可以拓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但是因为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对于课后拓展题的理解也会有差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如课件演示等,让学生有一个思考的方向,找到思维的突破口。如,在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特性”中画钝角三角形的高,教师通过课件播放尺子从对边向对面顶点慢慢靠近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钝角三角形的高该怎么画?学生通过观看课件,思维得到启发,通过尝试找到了答案。

又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教师指出,其实,早就有人研究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发现任意一个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希腊字母π表示。你知道第一个发现圆周率的人是谁吗?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随后教师利用多媒体作课后拓展,展示圆周率的发展过程:在3500年以前,巴比伦人就知道了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古埃及人使用的圆周率是3.16,古罗马人使用的圆周率是3.12。我国三国时期的数学家刘徽于公元263年创造了“割圆术”,推算出圆周率为3.14。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亦以圆周率的计算而彪炳史册。据《隋书》记载,祖冲之算出圆周率的精确值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这在当时创造了世界之最。为了纪念这位文化名人,人们把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山”。1955年,我国还发行了祖冲之纪念邮票。今天,电子计算机已经将圆周率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数万亿位。通过这一拓展,学生对圆周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城西完小数学组将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迎接一个又一个崭新的明天,开创出小学数学教育的一片新天地。

(执笔:易玲、朱学文、邹敏、杨艳凤)

猜你喜欢
圆周率方案微课
解决方案和折中方案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祖冲之计算圆周率
说说圆周率
微课在初中英语课后作业中的应用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关于圆周率,你可能不知道这些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明确题目要求 寻找适合育种方案
稳中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