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龙 (南京邮电大学 物联网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3)
供给侧改革: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研究
胡文龙 (南京邮电大学 物联网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3)
物流工程是在管理学学科下一个较新的专业,伴随着物流和信息,顺应社会发展而产生,旨为物流行业培养领域内的设计、开发等高级技术人才和工程管理人才。文章立足于学校与企业对应的供给与需求关系,从物流工程专业背景,研究生培养目标、职业定位和就业情况等现状进行分析,查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建议以供给高水平物流领域专业人才为出发点,以人才培养到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强实践教育提高职业能力素养为目标,以科学研究反哺教学为宗旨,以创新培养师资队伍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路径。
供给侧;专业硕士;培养
“供给侧结构改革”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和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提出的,在2016年“两会”上又进一步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硬仗,随之在各个行业领域纷纷做出积极反响,“供给侧改革”成了高频词,教育界也不例外。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举行记者会上指出,中国高校的转型发展,实质上是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等学校的供给侧概念与其他领域一样同出一辙,均来自于经济学,但内涵不完全等同于经济学。经济上的供给侧改革对高校教育的改革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也促进了高等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深化。”[1]
“大学的主要社会职能是为社会提供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硕士研究生的教育与本科教育的社会职能一样,只不过是层次更高,社会职能体现的更深入,更有针对性,是专业人才供给侧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是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一种,是为社会输送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提供应用型技术服务社会较高端人才。
把供给侧改革、教育、研究生等作为关键词,在知网中进行搜索,检索到“供给侧改革”文章在2015和2016年分别为541和8 802篇,其中包含“教育”关键词的文章分别为6和386篇,包含“研究生”的文章数仅2016年有6篇,包含“专业硕士”的文章则更少,关于在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研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不多。以南京邮电大学“全日制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据分析法,把学校为社会输送专业人才的供给侧和需求侧的专业与职业的吻合度作为切入点,根据该专业目前的培养方式,从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对应关系进行分析,找出问题与不足,探索新的物流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路径。大学是用人单位最直接的供给方,研究物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供给的现状,找出高校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分析其成因,也是使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培养自身的合法性、适宜性和合理性得到不断修正。
2009年教育部颁布《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后,全国高校争先恐后地展开了专业硕士招生和培养,也可以说是社会分工细化又一产物,其速度之快,范围之广,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学位也随之诞生,于2012年开始招生。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具有明确的职业定向性和专业指导性,旨在培养物流信息系统领域内的设计、开发等高级技术人才和工程管理人才,在物流工程领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具有开发物流信息系统的能力。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也可以说是全国研究生扩招的另一表现,随着招生规模的逐渐扩大,向社会供给人才方面也陆续带来了一些问题。近年来,物流工程专业硕士的就业率均达到100%,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态势,并保持稳定,但物流工程专业学生在物流领域就业的人数和比例较低,专业与职业的吻合度不乐观,与培养目标的职业定位存在较大的差异,物流工程专业硕士重在培养物流信息系统领域内的设计、开发等高级技术人才和工程管理人才,在物流工程领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具有开发物流信息系统能力的办学宗旨没有得到很好的呈现。因此,借供给侧改革之机,对专业硕士培养的历史定位,现有的培养模式、培养体系进行分析和研究,结合供给侧的理论和原理,对物流工程专业硕士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找出供给侧和需求侧的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针对主要问题给出专业硕士供给侧改革的有效路径,有利于审视和修正专业硕士的培养。
2.1 培养体系
培养体系是学校根据教育部和培养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相关文件,在原有学科发展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硕士的职业定位和目标取向,借鉴学术型硕士教育经验,构建了理论性与实践性、前沿性与务实性相结合的专业硕士课程体系,见图1。
图1 课程体系
整个培养过程正常需要2.5年,基本流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一年级主要是完成课程学习,完成导师布置的相关任务,在导师指导下查阅文献资料,为工程实践进行准备;
(2)二年级进行工程实践,查阅文献资料,进行论文选题,确定课题,拟定论文工作计划,完成开题报告,结合工程实践,完成学位论文;
(3)三年级学位论文评阅、答辩、毕业、学位申请。
2.2 研究生培养政策及培养平台
2.2.1 构建了双导师制度
在政府的鼓励和政策支持下,根据教育部的文件要求和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需求,采用了申报产业教授和校外兼职导师遴选的方法,构建了双导师制度,即由校内导师和校外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专业硕士的形式,校内导师主要负责理论学习,校外企业导师主要负责课程实践,两位导师共抓项目研究和论文的一种培养方式。双导师制度的建立有效地优化了师资结构,丰富了教学资源,教学理念更加前沿,教学内容紧跟行业发展趋势,使得专业硕士的培养方向得到及时的修正和反馈,能有效提高研究生的专业技能,能为培养出应用型、实践型和职业型人才提供了基础保障。
2.2.2 校企共建企业研究生工作站
以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学位委员会《关于开展“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的精神为契机,由学校和地方优秀企业联合申报了25个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为双导师指导学生提供了良好平台,以此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有效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培养物流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能力提供了平台保障。
2.2.3 就业形势
2012年开始招收首届物流工程硕士研究生,近4年毕业生的就业率均为100%,单从就业率指标上看一直比较乐观,但从专业与就业职业吻合度来看,并不乐观,大多数学生从事在计算机和通信领域,极少数毕业生从事在物流领域,如表1所示。
表1 2014~2017年物流工程专业硕士毕业情况
图2 物流工程专业就业领域比例
从图2中的数据可以看出,非物流领域就业的比例均在90%以上(大致在94%左右),在物流领域就业的比例低于10%(大致在6%左右),这与物流工程的人才就业定位相背离,物流工程专业的培养宗旨没有得到很好的呈现。从对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的历史定位、现有的培养模式和培养体系出发,结合职业归属来看,有必要进行分析和研究。因此,借供给侧改革之机,结合供给侧的理论和原理对专业硕士的培养进行重新审视,找出毕业生在职业归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找出供给侧和需求侧的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针对主要问题给出专业硕士供给侧改革的有效路径。
3.1 导师遴选缺乏规范
导师遴选办法可以追溯至专业学位硕士点开始招生之初,是由导师本人提交遴选材料,经过专业硕士点所在学院审批,经过一级学科学术委员会、学校学术委员会层层审批产生。审批过程及形式没有问题,但在导师遴选办法上存在不足,对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导师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缺少明确的规范和要求,也存在学术型导师直接划拨至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的现象。主要是源于遴选办法不规范,要求不明确,导致了学术型导师也是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的现象比较普遍。近2年,导师遴选条件有所规范,但是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遴选条件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导师遴选条件差异不大,有些环节要求略低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导师遴选资格,对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的实践能力、职业能力没有明确要求和量化。
3.2 研究生实践环节缺乏
导师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培养具有较大的决定权,培养计划的制定都是由导师制定(除了必修课之外)。而大多数导师主要是做理论研究和基础研究,对学生的指导更偏向于理论指导,更适合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为企业做技术服务和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导师不多是师资队伍的一块短板,加上教师科研压力和职称压力等因素,使其对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环节指导明显不足,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法基本一致,无明显差异。因此,物流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第二学年的实践环节得不到有效开展。
3.3 企业导师欠缺实地指导
双导师制是为更好地培养专业硕士而提出的,在企业聘请第二导师和产业教授,为专业研究生做更好的实践指导,但多数企业导师和产业教授都流于形式,并没有为学生做具体的实践指导,更多的是为个人和企业增加光环,加强学生实践环节的培养成了一句空话。
3.4 平台利用率低
根据江苏省创新工程要求,学校积极组织动员学院申报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由于前期政府扶持,由学校、企业共同申报,搭建了很多工作站,目的是为物流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能更好地进行企业实习实践,但是工作站的管理不规范,使得实际进入企业进行实践的研究生不多,导致实践平台使用率低。
3.5 有效供给不足,与行业需求脱节
由于物流工程硕士研究生导师遴选环节和研究生在物流工程领域的实践缺乏,导致物流工程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硕士培养方式相同,不能为物流领域输送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人才供给与行业需求不能做到有效衔接,未达到为社会供给专业性、指向性人才的初衷。因此,需要对物流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进行改革,要把行业需求作为人才供给的最终目标,从人才供给侧出发,对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路径进行改革,以提高有效供给。
4.1 人才培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明确办学定位,理清学校供给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着力发展集成创新型技术,构建专业知识体系,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从专业、职业规划和职业定向性的角度出发,为社会供给专业型人才,对新入学研究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分析和研究可能从事的就业岗位和就业能力需求,创新培养方式,对行业领域内企业可以人才预定的方式进行试点教学,根据研究生志向和优势,结合单位需求,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企业投资方式进行高效培养,做到高质量供给。
4.2 实践教育,以职业定位为目标
加强创新实验实践教学方法的探索,遵循“整合优化,集成系统”的原则,对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统筹规划,构建和实施实验教学与实践环节相结合、层次化、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以教学实验室为基地的实验教学;以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和工程训练中心为基地的科研工程训练实践活动;以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和企业实训基地为课外实践性教学活动。实践教育活动在教育过程上,从研一覆盖至研三;在知识结构上,从通识基础课延伸到专业课;在环境上,从校内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等科研平台延伸到校外企业实践基地。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工程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形成物流工程专业人才从学校供给至社会需求在专业技术上无缝对接。
4.3 加强科研,以科学研究反哺教学为宗旨
物流工程专业是以通信、信息、计算机和工程管理等为学科支撑,为培养物流信息系统领域的技术、管理人才,所涉及的课程具有较强的时效性,教学内容必须紧扣学科前沿和产业发展动态。营造校园科研文化,开展系列宣讲平台,邀请行业内龙头企业著名专家前来参与,积极营造科创氛围,提升科研水平,借助学校科研优势,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强化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应用能力。
4.4 强化师资,以创新师资队伍为核心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物流工程专业具有较强的工程特色,单纯的理论授课不能达到培养目标要求,需要培养和引进专职双师型师资,聘请行业领域的企业高管作为兼职教师,共同参与修订教学计划、毕业设计、产学研合作和教学活动。
(2)加强双导师管理制度。有效利用产业教授和兼职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完善管理制度,建立研究生培养目标考核制度,激发导师积极管理,学生积极学习,导师和毕业研究生应接受用人单位的评价,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招生资质实行动态调控,培养质量差的导师实施末位限制招生或隔年招生,长期末位导师给予撤销导师资格。
[1] 马世洪.优化结构 提升质量 创新发展—供给侧改革下的高校担当[J].中国高等教育,2016(10):14-18.
[2] 陆丹薇.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6(5):143-148.
[3] 梁家峰.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教育新视角[J].中国高等教育,2016(10):19-23.
[4] 贾康,等.“十三五”时期的供给侧改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6):12-21.
Supply-side Reform: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of P Master Degree in Logistics Engineering
HU Wenlong (College of Internet of Things,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Nanjing 210003,China)
Logistics engineering is a new master of engineering under the subject of management,with logistics and information,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produce,for the logistics industry to train senior technical personnel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 personnel in the field of design and development.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school and enterprise,the logistics engineering backgroud,graduate training objectives,career positioning and employment status are analyzed,fi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It is suggested that we should have a talent training path of provide professionals in the field of high-level logostics as a starting point,with the talent cultivation to social demand as guidance, through strengthening practice education to improve professional ability accompishment as target,feeding back teaching with scientific research for purposes,innovation training teaching staff as core.
supply side;professional master;culture
G642
A
1002-3100(2017)08-0155-04
2017-04-28
江苏省2014年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点课题项目,项目编号:JGLX14-048。
胡文龙(1981-),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南京邮电大学物联网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