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图书馆数字人文建设的目标定位与路径选择

2017-08-27 03:06马茂华
河北科技图苑 2017年4期
关键词:人文数字图书馆

马茂华 陈 倩

(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四川成都 610031)

大数据时代图书馆数字人文建设的目标定位与路径选择

马茂华 陈 倩

(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四川成都 610031)

大数据时代,图书馆的资源管理、学术服务和数字教育能够有效地支撑数字人文建设,同时通过角色与模式定位为其发展提供了可能。阐述了大数据时代图书馆数字人文建设的内涵,分析了图书馆数字人文建设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明确了大数据时代图书馆数字人文建设的目标定位,最后着重从技术能力、开发能力、应用模式和数字监管等层面论述了大数据时代图书馆数字人文建设的路径。

大数据时代;图书馆;数字人文建设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从根本上颠覆了人们对于信息及其使用的认知,更是创造了以“大数据”为核心的政务、商业生态圈。在此背景下,图书馆数字人文建设应依托大数据应用技术和大数据时代下的技术手段,充分调动自身的发展潜力从人员、物资上全面地为数字人文建设的发展“搭桥铺路”,从而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能够迎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在教育科研、社会人文、民族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上更上一层楼。

1 大数据时代图书馆数字人文建设的内涵

数字人文所囊括的领域广泛、内容繁多,而各领域的专家通过并联和串联的知识内容进行某一个领域的研究过程中应用数字技术,这便是数字人文的内涵所在。随着不断发展,数字人文从最初的人文科学问题研究,到如今的融合了新兴数字技术与人文研究,更是结合大数据技术实现了整合、聚类、存储和分析的一体化发展,在人文领域中的应用也是逐渐的深入[1]。

1.1 集约化的数字资源管理

大数据概念在数字人文建设的“落地”实现在集约化的数字资源管理之中,随着数字资源在图书馆馆藏资源中的覆盖率增加,其凭借便捷的存储、查找和使用逐渐地替代了传统模式,大数据的应用环境已经初步建立[2]。因此,大数据技术的引入已成必然,通过便捷的数据归集、聚类、算法匹配和时间应用能够有效地实现数字资源的全面管理,而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成熟,其在数字资源管理占据的份额及地位日益重要,图书馆能够降低工作成本和实现高效的服务,从而保证自身实现集约化的数字资源管理。

1.2 效率化的数字学术服务

数字学术所涵盖的内容比较复杂,需要采集、整理、归类并分析,在这样庞大的数据信息中,图书馆根据不同需求对大量不同类别的数字资源进行管理有很大的难度。图书馆为了能够提升自身服务的效率和效度,引入大数据信息处理技术已是必然。在海量数据分析和处理的过程中,大数据凭借核心算法、聚类分析和灵活的数据进出口,能够快速地实现数字学术之间的交互并进行数据清洗来提高其质量,针对异常数据处理采用了切比雪夫不等式、离差处理法等具体手段,从而保证使用者能够快速地提取高质量的数据信息[3]。

1.3 规范化的数字教育方法

数字人文建设对于教育领域的发展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其中包含了教育信息的规范化、标准化处理,在现有教育模式中能够提供持续的嵌入式课程并使之形成模板体系,在学生个人素养方面的培育能够凸显人文建设的内涵,在图书馆中不单单是信息的索取和供给,更多的体现了一种辅助科研和教育的作用。现阶段,数字人文建设能够斧正教育发展的偏差,从经验、能力和方式等层面规范教育方法,这方面国内外已有丰富的研究和实践经验,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需要面向多学科来提供除最基本的服务内容外的进一步功能性拓展[4]。

2 大数据时代图书馆数字人文建设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大数据时代并非是技术层面的变革,而是信息处理和使用观念的颠覆。进入 21 世纪,互联网的覆盖率达到峰值,人们对于信息的使用不再是传统的储存,而更需要一种便捷的呈现方式,这对于图书馆数字人文建设尤为重要。因此,未来的发展将会呈现资源的实时整合、技术探新和高匹配度的数字人文建设几个方面。

2.1 全面的引入大数据技术并实现资源的实时整合

大数据技术的全面应用颠覆了传统的人文领域发展,不再是单线程的研究积累,而是跨越式的将图书馆的资源进行多领域交叉丰富,在发展过程中更加偏重于通过资源的实时整合来推动图书馆数字人文建设的发展[5]。大数据技术在现阶段的数字人文研究中提供了多种线程和多元学科的整合“数据接口”,未来会通过动态的模型来进行数据的实时交互,在技术交互、科研创新和资源整合上围绕数字人文建设做到“拟人化”,保证满足用户需求并使之能够延展,这种资源的供给和使用方式全面地保证了研究能力和技术使用能力的提高。

2.2 大数据技术探新层面的资源分析、聚类和发现

随着数字人文建设的不断推进,对于信息资源的使用需求也在不断地增加,尽管很多技术都比较陌生,但是大数据技术在探新层面的资源分析、聚类和发现能够从技术层面将学科知识进行重新构建,这些技术不单单是数字人文的建设和信息的归集使用,而是在学术、学科知识的创新上提供了“原创性”,这为后续的各级研究活动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并不是拘泥于传统的数字资源使用,而是研究方根据数字人文的特点来进一步进行创新型的研究,其所包含的领域及内容繁多,能够有效的推动有关技术应用和研究方法的数字应用实践,对于图书馆数字人文建设有着较大程度的推进作用[6]。

2.3 数字人文建设的差异化能力匹配不同发展需要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数字人文应用的需求已经从单格式的信息应用转化为多种格式的资源,这种转化是以平面化的资源转化为结构化的内容,而非结构化的数字人文建设往往更加需要技术层面的支持。而在大数据环境下,数字人文建设的差异化能力可以匹配不同的发展需要,为使用者提供的数字化访问从结构化转为非结构化的内容[6]。在这样的情形下,数字人文建设过程中需要通过技术能力和信息服务来保证新技术在文本中发现动态的数字人文建设的需求变化,从固定模式延伸到各个领域的人文研究之中,这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

3 大数据时代图书馆数字人文建设的目标定位

大数据时代给予了图书馆数字人文建设的空间结构发展能力,摒弃了单一线程的传统信息服务,多学科的“数据流”技术被图书馆广泛应用,将信息资源实现数字化保存、处理、分析和应用,从而在可视化的研究中更为清晰。因此,如图1所示,需要合理的目标定位来确定数字人文建设的发展角色,通过技术支持的方式来推动数字人文建设,同时在资源配置层面全面的支撑数字人文建设的大数据应用。

图1 大数据时代图书馆数字人文建设的目标定位

3.1 服务机构的角色目标定位

图书馆在现阶段需要明确自身的服务定位,不但承担了专业资源保管的职责,同时能够根据数字人文建设的需求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服务,这种服务在大数据技术应用下能够将传统的服务进行延伸,将不同领域的信息资源进行知识创造,从而在服务过程中提供匹配度更高的信息,这不单单是需要庞大体量的馆藏资源,更需要在大数据的核心算法中加入数字人文建设的分析节点,从而在服务过程中能够实现“全需求”覆盖的服务内容。此外,图书馆的大数据分析在服务于数字人文建设的过程中,服务的重心需要放在人机交互层面,这需要引入专业的馆员来提供专业化的建议和完善内容,从而保证图书馆的角色目标定位明确。

3.2 技术支持的方式、方法定位

“大数据”概念的提出是基于信息体量的规模性来进行的数据分析,而数字人文建设中有足够的信息资源供大数据进行相关分析,这些数字人文资源的数字化保存、分析以及使用均需要匹配更为直接的“大数据”技术能力和手段,这包括传统的书籍、文献资料和一些多媒体资源,在多种研究形式下的大数据应用更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因此,图书馆数字人文建设在实现过程中必须结合强大的技术支持,在方式、方法的选择上以简洁的数据整合为基础,应用适合于自身的核心算法来保证图书馆的数据应用实现。

3.3 人员、物资的供给模式定位

图书馆在满足自身常态化工作前提下,需要明确自身在数字人文建设中的投入点,应用大数据需要足够的人员、物资来进行支撑,而图书馆只有清晰的了解自身的供给模式才能够有选择性地针对大数据应用来进行数字人文建设。具体地说,无论是研究的哪一类学科,均需要专业性的技术人才将软、硬件设施部署到数据分析之中,这一过程如果不能够很好地实现,那么势必会影响到后续的全面工作。因此,图书馆在人员、物资的供给模式定位上有必要进一步明晰,从而为大数据的应用提供有效支撑。

4 大数据时代图书馆数字人文建设的路径选择

图书馆数字人文建设在大数据时代会呈现飞速的发展,在数字学术、数字科研、数字文化的融合下,数字人文建设不但是对数字证据、方法和编辑层面的实现,更是体现了数字人文建设内容的交叉和交互。因此,在数字人文建设的路径选择上,需要进一步应用大数据技术的功能来实现馆藏的归集、整合、聚类分析和信息处理,如图2所示,充分地将大数据嵌入到数字人文建设中,形成体系化的大数据应用能力,从技术能力、开发能力、应用模式和数字监管等层面均能够为数字人文建设提供助力。

图2 大数据时代图书馆数字人文建设的路径选择

4.1 应用大数据技术,系统化馆藏知识内容

在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过程中,需要结合图书馆数字人文建设当中的专业知识资源,进而保证基于“数据清洗”来为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同时,应用大数据技术能够有效地根据不同管理模式进行比较,为后续馆藏知识内容的归集、整理和分析提供“数据接口”,能够有效地针对交叉数据进行建模和可视化处理,并使之能够系统化馆藏知识内容,从而实现图书馆数字人文建设的效度匹配。利用训练数据集,基于 Apriori 算法进行聚类分析,确定馆藏知识内容分类的属性,为决策树的建立奠定基础,在具体的关联规则上是根据数字人文建设当中的资源来确定权属,根据不同权重来系统化馆藏知识内容,最终能够匹配图书馆数字人文建设的多方面需求,例如文本编码等平台可以有效地为使用者进行人文领域的研究提供清晰的思路,而人员之间能够实现“无缝化”对接,在馆藏知识的使用上更是能够推动新理念的实现,从而在人文领域的研究及教学创新上均能够产生更为丰富的经验和跨学科研究成果。

4.2 开发大数据功能,效率化数字人文研究

目前大数据的单一类别功能仅仅是能够满足小部分资源使用的需求,即便是能够支撑图书馆数字人文建设,也远远达不到效率化的支持。因此,需要进一步开发大数据的功能,整合大数据的技术能力,从而帮助研究者和教学人员将学术成果数字化并实现良好的数字人文研究。例如复旦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建立的大数据平台并实现了大数据功能的整合与应用,整体的平台数据库用来保存城市建设主题数据,有效地实现了该领域的大数据功能整合,不局限于关系型数据库和保存结构化数据,复旦大学大数据的应用更是延伸到了各个领域的数字人文建设,其技术的应用支持多维数据管理工具和多项数据分析功能,同时也提供了多样化的平台服务接口,为图书馆的数字人文建设提供了功能层面的支撑,在整体数据管理需求中引入了数据分析、数据整合、统计查询和多领域的学科交叉数据分析,其在数字人文领域中的应用值得借鉴。

4.3 整合大数据能力,延展化资源整合模式

“大数据”时代所能够承载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从功能上保证数字人文建设的效度提升,同时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为数字人文建设提供了全新的“创造性”思维,这对于学科、学术领域中的创新和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国外的整体应用有着较为成功的案例依循,往往是在大数据功能模块的构建中,需要引入全新的思维方式来保证大数据功能的全面实现,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采用开放式的资源整合模式,从而来延展化具体的工作,在知识储备、资源整合、知识创新上都有着很大的帮助,例如大数据管理平台的知识库构建能够实现数据来源的全面结合,在数据质量的保证上使用数据分析引擎来进行筛选,诸如此类的大数据技术能够可以有效地保证图书馆的数字人文建设的整体效度提高,而各种独立的数据建模工具、数据分析工具都能够为数字人文建设提供清晰的工作组开发模块,为数字人文建设提供全新的发展路径。

4.4 发挥大数据效应,智能化学科交流方式

大数据技术的全面应用能够发挥一种数据功能效应,从而促进图书馆的数字人文建设,主要体现在能够指导用户进行学术研究、学科分析、实验规划和不同领域的交叉研究,这种智能化的学科交流方式可以有效地保证资源搜集、整理和分析,而图书馆可以根据不同机构的需求来建立相应的“分析算法”,从而为数字人文建设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资源服务。另外,图书馆的数字人文建设在大数据应用的基础上,为了满足学科交叉和学术交流的需求,可以进行节点功能的设计,这对于图书馆的数字人文建设来讲是一种颠覆性的工作,凸显出学科交叉融合的特征,它将不同的学科和研究领域、不同的研究机构联系在一起,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进一步优化了大数据的功能,两者之间的协同发展为图书馆数字人文建设提供了多元化的工作模式,不单整合了内部资源,同时也保证了外部资源合作能够有顺畅的“借口”来具体实现,在“共享模式下”,人员之间、资源之间、技术之间都有交流和协作的可能,这种资源的整合模式将是未来数字人文建设发展的必然。

5 结语

综上所述,大数据时代图书馆数字人文建设的目标定位十分明确,图书馆自身的角色定位到技术、资源的支撑均需要匹配到现有的需求并结合技术层面的发展趋势来明晰。因此,图书馆数字人文建设的路径选择上,要充分地利用大数据的技术手段、功能实现来提高馆藏知识的使用效度,提高数字人文研究的效率并实现良好的资源整合,同时保证学科间的横向、纵向交流更为顺畅,如此才能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优化学术氛围、构建良好的人文建设环境、提升具有交互性的资源成长能力,进而全面打造图书馆数字人文建设的高效度工作体系,提升数字人文建设的整体效能。

[1]胡悦融,马青,刘佳派,等.数字人文背景下“远距离可视化阅读”探析[J].图书馆论坛,2017,(2):1-9.

[2]温相雄. 探究大数据时代数字图书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分析[J]. 科研,2017,(2):296.

[3]朱本军,聂华.跨界与融合:全球视野下的数字人文——首届北京大学“数字人文论坛”会议综述[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6,(5):16-21.

[4]朱娜.数字人文的兴起及图书馆的角色[J].图书馆,2016,(12):17-22.

[5]谢蓉,刘炜.数字学术与公众科学:数字图书馆新生态——第十三届数字图书馆前沿问题研讨班会议综述和思考[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7,(1):6-10.

[6]柯平,宫平.数字人文研究演化路径与热点领域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6,(6):13-30.

[7]魏彩霞.大数据时代校地共建图书馆数字信息服务探索——以安康学院为例[J].无线互联科技,2017,(1):73-75.

Goal Orientation and Path Selection of Libraries’ Digital Humanities Construction in Big Data Era

Ma Mao-hua Chen Qian

In the era of big data, the resources management, academic service and digital education of libraries can effectively support the digital humanities construction, and provide more possibilities for its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role and mode positioning.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notation, while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trend and pinpointing the goal orientation of Libraries’ digital humanities construction in the era of big data. At last, 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path of Libraries’ digital humanities construction in the era of big data from the levels of technical ability, developing capability, application mode, and digital supervision.

Big Data Era; Libraries; Digital Humanities Construction

G253

A

10.13897/j.cnki.hbkjty.2017.0064

马茂华(1990-),女,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图书馆资源建设。

陈倩(1991-),女,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图书馆资源建设。

2017-04-26 责任编辑:张晓霞)

猜你喜欢
人文数字图书馆
图书馆
答数字
人文绍兴
数字看G20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去图书馆
成双成对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