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军河
今年是国家恢复高考四十周年。四十年来,高考命题、招生制度不断调整、优化,人才培养与选拔机制日趋科学与理性,让我们看到了可喜的变化与努力。
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确定浙沪两地为全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市,今年则更是被称为“新高考元年”。其中,如浙江实行以专业平行投档录取,考生最多可报80个志愿。可见,新高考致力于强化学生的选择自由,使“学其想学,考其所长”。
选择面突然放大的同时,学生也应充分自觉与自主地作出选择,这之后,要更能以一股不懈的勇气和韧性贯穿学生生涯的始终。否则,新高考利于其个性化发展、利于人才多元化培养的意义便会大打折扣。
可是,每年高考前后,高考考生“撕书”“喊楼”的新闻屡见不鲜。当撕碎的纸片从教学楼上纷纷扬扬飘洒而下时,人们不禁怀疑,他们曾经备战高考的那股子劲儿,会不会也如水银泻地般遁于无形呢?恰如孟子所说:“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也立而待也。”其后,在志愿填报时,他们迷茫地作出选择,或屈从他人意志,或依赖长辈意见,或以升学就业为目的,缺乏对人生志业审慎而清晰的考察。如此,又如何苛求他们能在人生的后程持续发力?“其涸也”,不也可“立而待”吗?
孟子也同样说道:“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源者如是,是之取尔。”我们心中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驱使我们不该为升学的压力所障蔽,使学生不做这虽险躁却难以为继的无源之水,而要让他们像那发端于唐古拉山的涓涓细流,虽遇沟沟坎坎,却终能绵延万里,注入大海。对此,王阳明说得更透亮明白,他说:“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又说:“须要时时用致良知的功夫,方才活泼泼地,方才与他川水一般;若须臾间断,便与天地不相似。”
在杜威“教育即生长”的观念看来,生长的意义是逐渐往前发展的运动。教育的历程,即是继续不断地重新组织、重新构造、重新形成的历程。学校教育的作用是养成能使生长继续进行的能力。学校教育的最好结果就是使人能从生活中学习,并把生活的条件造成一种使人一面生活,一面学习的境界。这正与古人所说的“器虚则物注,满则止焉”相一致。如果说,人若没了杜威口中的“受型性”,若“满则止”,机械了,僵化了,丧失了生长的可能,不也就成了刻板和僵硬的个体,不再“活泼泼”的了?
“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我们自然希望我们的学生宁可“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而不“骐骥一跃,不能十步”。这关涉教育的认识问题、方法问题,也是教育的系统工程。
孔子“至于是邦,必闻其政”“入太庙,每事问”,时时处处追求新知,又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即须臾不敢间断这致良知的功夫。这尚且在固有的文化系统未经受较大挑战的时代,而自嘲“爬了一辈子科举的烂路”的徐光启处西学东渐之始,也能对西学抱以敞开的姿态。到如今,技术的力量正以指数级的速度增长,生物科学、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正在加快颠覆和重塑我们赖以生存与思考的世界,培养终身学习者也早已成为国际教育界的共识。
总而言之,高考改革的逐步实施,正不断强化学生选择的自由与效用,淡化“一考定终身”的消极影响。作为回应,我们教育工作者,也应引导学生学会关注和反省自己的人生,在健全其对世界的认识的同时,让他们学会深入地认识和省察自我,帮助他们学会寻找和界定内在于他们行动中的意义,从而使其能自主、坚韧而负责地选择和追求自己的价值人生。他们的成长,才能有本有源,也才能久久为功。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唯有源泉混混,方能盈科而进。教育,则是要为学生培育和留驻这一泓源泉,使之“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如此,才不废招考改革之功。
(作者单位:陕西省汉中市龙岗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