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信焱
[摘 要]版画教学成为小学美术课程的有益补充,在促进学生道德发展、形成审美意识、培养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以及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透过小学生版画教学看教育,更深入理解到教育是“教会”和“育人”两者的和谐统一,“育人”是教育的自然使命。
[关键词]小学生版画;道德;审美;教会;育人
一、问题缘起
近年来,儿童版画进入小学课堂并日渐兴起。由于版画的独特性,逐渐成为小学美术教学内容的特色补充,成为少儿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版画艺术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学生可以在学习和掌握基本知识与基本技法的同时享受艺术创作的快乐,而且在学习制作版画的过程中能够培养独立思考、精心设计、耐心制作、合作交流等能力[1]。但小学版画教学究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发挥怎样的功能和作用?从版画看教育本质究竟是何?
二、小学版画教学具有的育人功能
1.促进学生道德发展
(1)主题中突显德育
版画教学是学校有计划、有组织,由专业教师实施开展的课程学习。即使是兴趣班,也有基本的组织形态、创作选题与范围。在小学阶段,版画创作的选题与范围集中在生活、学习和情感三大方面。生活选题包括了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学习选题主要在学校范围内,情感选题包括伙伴、教师、父母及社会人、自然生物等。学生的道德发展就在于生活、学习和情感的点滴中,潜移默化地形成热爱生活、热爱学习、关心集体与他人、敬畏生命与热爱自然等品质,朝着道德美好、行为善良的方向前行。
(2)内容中渗透德育
版画作品内容可渗透德育,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展出的每幅作品都有一个主题。比如学生作品《怪鱼》,用三角头和巨大的鱼身体,且是不规则的上为方型而下为椭圆线型的夸张手法,表现出怪鱼之怪。从版画中我们看到的是怪鱼,但学生出于什么原因而绘制这样一条怪鱼呢?怪鱼在现实生活中是见不到的,是学生想象河流环境污染、鱼群生态恶劣而发生变异,形成的一条怪鱼,那么其背后就是揭露现今人类生活过度开发而严重影响自然生态的主题。学生要表达的是关爱自然、关爱生物群体,呼吁同一个地球,人与自然呼吸与共。
(3)活动中发展德育
艺术源自生活。每一幅版画作品都是具体活动的真实呈现,是学生内心思想的一种反映。在这种意义上说,艺术的创作发挥着培养思想者的功能与作用。在创作之前或者创作之中,必然存在具体的活动形式。如学生作品《我帮爷爷捶捶背》,是很朴素的选题和内容,表现的是很简洁的人物关系,但是这一主题的选择,与学生的生活经历是密切联系的。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与爷爷的相处和捶背的事实存在,才能在学生思想中形成为爷爷捶背的版画主题设想与构思。爷孙辈在一起的这种场景活动,不正是我们倡导德育蕴含于生活中的充分体现么?
2.促进学生审美与创造美
(1)展示具体之美
版画展示出了美好的具体的事物,是学生看到的美好。一只美丽的蝴蝶、一朵盛开的鲜花、一次父子的欢乐聚会等,对学生来说,都是具体而美好的事物,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值得用某种形式将其表现出来。版画作为一种很好的艺术形式,能够帮助学生把生活中观察到、感受到的某种美好,用朴素而简洁的图画形式展示出来。由此,版画在学生发现和展示具体之美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工具性作用。
(2)展示抽象之美
有些美好的抽象的事物,是看不到的美好,但是可以体验、感受与传递。对祖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等,都是抽象而美好的事物,是学生成长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而版画以其独特的创作与表现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把对祖国、自然和家乡的热爱以某种具体的形态呈现出来。由此,版画对于培养学生发现美和创造美具有积极价值。例如,学生创作的版画中,以小鸟们在鸟巢中等待鸟妈妈回来,个个张大嘴巴,争先恐后的场景,展示出了大自然中欣欣向荣的生命景象,更传递出学生内心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敬畏和欣喜;用村庄、溪流、小舟等元素充分展示了岭南水乡的特色,展现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分享成功之美
人獲得某种成功是愉悦的,这种愉悦是美好的享受。学生通过努力刻出了版画并亲自印成作品,且作品被放置在图书馆进行展览。当学生站在展览厅前,站在自己的作品前,心中自然会生出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此时的情感体验是美好的。尤其当学生与自己的父母或者朋友一起在展馆分享这种成功时,学生的成就感会更强烈,鼓励学生朝着更好、更美的方向继续努力。并且当作品在展厅展出时,参观者会发出“呀,这是小学5年级学生的作品,真不可思议”的赞叹,此时参观者内心是美的享受。在他人发现美和享受美的过程中,学生获得自我价值认可的不断提升,创作美的动机更强,从而进入到更积极地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
3.提升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
(1)培养动手操作实践能力
版画是特殊的画种,其中包含了绘画和制作两大板块。无论是绘画还是制作,都需要学生动手操作。在绘画板块的学习中,小学生不断修改、调整自己的草稿,这是审美能力提升的过程。在制作板块的学习中,小学生通过撕、剪、贴、刻、印、磨等方式方法,既感知了不同材料的特性,又掌握了多种制作工具,这是对其动手能力提高的过程。所以说版画的学习从动脑到动手,是一个完整的智力到体力的过程,是最为全面的学习和锻炼[2]。学生在版画制作的实践中,很好地培养了乐于动手、勤于动脑的习惯与品质。
(2)培养创作中的创新思维
在绘画板块中,对于不同选题和内容,学生需要加以甄选。而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某时刻的情感,用什么结构和图形表达自己的思想,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一系列问题都有待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去尝试并加以解决。对问题的探索思考与解决,就是一种思维的训练,是学生思维成长的开始。版画创作是从无到有的过程,是从具体的学习、具体的生活和一次次具体的情感事件冲突中抽象出来的艺术表现,被认为“是一个不断刺激思维、产生灵感的过程”[3]。
(3)培养观察与思考的能力
版画创作首要学会观察与体验,观察生活中的具体事物,体验生活、学习和交往中的各种情感。观察与体验是绘画创作的基础,也是版画创作的开端。如学生作品《疯狂过山车》,形象地展示出各种人物形态,如有头发直竖起来紧闭眼睛的男孩,有头发被吹得飘起来的瞪大眼睛张大嘴巴的女孩,有紧张得快要流泪的,有张嘴巴大叫的。如果没有一次乘坐过山车的体验,没有仔细观察过或者亲身体验过,学生不可能凭空想象创作出这类作品。学生需要把自己生活中的某次事件集中在一张图画中表现,要在自己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人物、场景的甄选和构图,经过思考后概括性地展示出来。
三、透过小学版画教学反思教育的本质
1.“教”和“育”的不同理解
版画教学传授学生创作的基本知识、方法、技能,同时培育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从版画教学可以看到“教”和“育”两者的区别。“教”字在甲骨文中,左部表被教者,右部表手持木棒的教育者;《说文解字》中称:“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4]。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内涵不断获得新的理解和定义,教育一词成为一个整体的认知概念,但是始终离不开其最本质的东西。今天的教育依然是“教”和“育”的和谐统一,是通过“教”让学生上行下效掌握基本的知识、定理、方法和技能等,通过“育”培养具有善良品行的现代人。
2.“教”和“育”的和谐统一
从版画教学来看,教师可以“教会学生用雕刻刀在木板上雕刻”[5]。教师通过示范(即上行),学生通过效仿(即下效)可以掌握,并在实践中不断熟练起来。在版画木刻方式之外,学生还可以通过撕、剪、贴、印、磨等方式完成各种版画创作。所有这些方法与技巧,以及关于版画的发展演变、基础知识和现代技术支持下的新形态、新发展等,教师都可以通过教会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但是,教师还要通过版画教学培育品德高尚、情感豐富、心理健康、内心善良的现代人。好的教育应根据“效法自然”的原理,按人的成长顺序——“躯体—情感意志—理性灵魂”来进行。人在12岁以前主要是“躯体—情感意志”优势的成长[6],而小学生正处于这个成长阶段。版画教学恰巧遵循着小学生成长规律,体育之外,将情感意志置于排序前列,实现育人于德、育人于情,育人于思想、育人于价值观念形成。“教”和“育”的和谐统一,就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和谐统一。
3.育人是教育的自然使命
教育内在和谐统一,教会是为了更好地育人。教会学生技巧与方法,使其创作出具有价值的作品,为其带来收益。从这个层面上看,教会可以让学生掌握某种生存的技能,可以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人。如同版画教学,教育如果抛开育人功能,仅仅作为一种知识或者技能工具进行传授,那么学生将无法获得道德发展、情感熏陶、心理成长,无法形成良好的观察力和审美能力,势必无法观察与体验生活之美、自然之美、情感之美,也无法形成合作、分享、奉献、关心他人的品德。如此,其创作必然不会长久,最终走向思维枯竭、孤立无援的局面。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更要育人为善。东汉许慎之言“育,养子使作善也”一语中的地揭示了教育的真谛——育人是教育的自然使命。
参考文献
[1]林文彬.小学美术教育中纸版画教学的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2][3][5]董玄.版画教学在小学校本课程建设中的策略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4]李春生.中国小学教学百科全书·教育卷[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3.
[6]肖远骑.对教育有关命题的哲学思考[J].教育家,2016(25):70-72.
(责任编辑 张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