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日华+++胡永建
一直以来,德育活动往往以行为规范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安全教育等形式呈现,但从学生的视角来看,他们从小学就开始接受这些教育,一直延续到高中,久而久之,在情感上也就渐趋平淡,行动上也不够积极,德育活动效果减弱。这表明德育活动必须创新,而下面谈到的基于网络的德育活动设计就是一种很好的创新方式。
一、中学德育活动应关注学生的網络行为
第一,网络已经融入学生的生活,并影响着学生的言行。网络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更有吸引力的领域,如何引领他们正确利用网络是教师的职责所在。例如,某校一名高中生成绩一般,有一次他提交的作业质量很高,却被教师怀疑为抄袭,很伤自尊。于是,他以匿名的方式,把道听途说的有关教师的生活“窘事”添油加醋地发到网上。不久,这些事就在学生中间传播开来。刚开始,教师看到学生们怪怪的眼神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而当他弄清楚事情的原委后,竟被气得病倒了。这一案例说明,网络可以传播正能量,也可能被某些“熊学生”用来捣乱。可见,对学生进行“网德”教育也应该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网络有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可以提升学校德育活动效率。与可视的物质性德育资源相比,非物质性德育资源大多存在于图书馆、影像教室之中,学生利用起来并不方便,但在智能手机已经普及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利用网上海量的德育资源来弥补现实中的不足。例如,新学期进入高三阶段了,某班主任要求每一位学生找一句自己欣赏的励志语,然后从中选择一些作为班级文化布置到教室内外的墙上。这可把学生难住了,富有启发性的励志语又不是一下子能够“想”或“悟”出来的。于是,在班长的带领下,大家打开讲台上的电脑,一起通过网络搜索,不到一节课时间,人人都找到了意味深长的警句名言。其实,学生通过网络搜索名人思想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过程。网络为学生架起了通向各种思想的桥梁,德育活动若脱离网络,无异于让现代文明重新回到石器时代。
第三,多种便捷的网络工具,可以创新德育形式。学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对象,也是德育活动实施的主体。在网络普及的背景下,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工具创新德育形式。例如,有的教师鼓励学生运用智能手机对身边的人与事“随时拍”,然后在班会课上集中评说。有一位学生早晨上学时,拍到一位环卫工人打扫大街的情景:裹着头巾的中年妇女挥舞着手中的扫帚,扫一段走一段,呼出的热气如同烟一样飘散,令人惊诧的是,有时她不得不停下来冒着危险穿越马路,用火钳捡起路边绿化带中的纸巾。看着路上一辆辆疾驰的汽车,再看看她来回穿梭马路的紧张神情,学生们的心收紧了,眼眶也湿润了,不随手乱丢、保护环境的意识油然而生。而这种生活情境在网络上大量存在,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工具随时获得。
二、基于网络的德育活动设计切入点探析
第一,关注学生的网络行为,将学生的兴趣点转化为教育点。基于网络的德育活动设计要取得实效,就不能脱离学生这一主体。为此,教师应该“关注着学生的关注,兴趣着学生的兴趣”,并从他们日常的关注和兴趣中寻求德育契机。例如,某班几位要好的学生期中考试结束后下馆子,发现酒店的菜非常精美,于是玩起了手机直播。经理发现这就是免费的广告,当场宣布饭菜五折优惠。这件事很快在全班传开了,班里的学生连续几天都在议论这一话题。但乐极生悲,一位学生“依葫芦画瓢”,偷偷地用手机录下了一段街头市民争吵谩骂甚至大打出手的视频,然后放到网上“吹嘘”,对其他学生产生了很不好的影响。此后,学校认识到必须对学生开展以“网络”为主题的德育活动。可见,德育工作必须紧跟学生的网络关注点和兴趣点,从他们的网络生活情趣出发,帮助他们释疑解惑、趋利避害,引导他们理性地利用网络,为自身的健康成长服务。
第二,利用网页存留的永久性记录学生的成长,为他们的生命留痕。德育工作的本质是做人的工作,人是需要鼓励的,而网络德育工作又可以在激励学生成就感方面有所作为。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学生喜欢展示自己的成绩,于是就尝试着让学生建立班级主页,用网络记录他们成长的过程。班级网页由学生中的“高手”集合大家的意见设计,内容大多包括班级公告、学子风采、家长心语、共同关注等。凡是学生中出现的好人好事、优异成绩、特别贡献、学校表彰等,都由班级“网管”上传班级网页并长久保留。由于班级主页对家长是公开的,家长上网便可以看到班级的情况,因此班级网页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事实证明,班级网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和动力,自动约束着他们的行为,时刻激励着他们勤学、修德。同时,利用班级网页等工具记录学生成长,也给学生搭起了一个交流的平台,而交流过程也是生命留痕的过程。
第三,借鉴网络中丰富的德育资源开展网络说事,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释疑解惑。生活中有许多现象使人感到无奈,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也常感觉力不从心。鉴于此,笔者尝试通过网络定期举办“网络说事”,帮助学生解答困惑。例如,对“闯红灯过马路”的问题,班上98%的学生都坦诚自己有过这样的经历。如何看待此类问题并有效引导学生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呢?笔者通过网络,引导学生思考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了解人性的弱点和现阶段我国交通方面不完善的地方。同时,让学生们观看其他网友对此类现象的评论,在此基础上对照反思自己的行为,力争做个遵纪守法的公民。可见,“网络说事”就是让学生通过网络聚焦大家感兴趣的话题,吸收广大网友的智慧,借众人之口淡化说教痕迹,为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矫正提供便利。
三、结束语
当然,关注学生的网络行为,并不是说传统的德育实践活动就不重要。其实借助网络,更有利于让传统德育内容展现新姿;也可以通过传统的德育活动与网络德育活动交替进行,互相补充,共同服务于学生的成长。
(责任编辑 张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