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计明
北京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是海淀区直属的一所中学,前身是1959年创建的北京市第一二三中学,2006年12月3日,正式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北师大三附中”)。学校坐落在海淀区的东部,东与西城区、朝阳区接壤,南与北京师范大学相邻。在近60年的办学实践中,北师大三附中不断探索着教育的本质,逐步形成了“一·生·和”的办学理念。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理念的指导,更需要实践落地。为了践行“一·生·和”的办学理念,学校在实践体系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
一、管理文化:务本管理
学校的多种管理制度、行为规范等构成了学校的管理文化,它既是学校文化传统的历史积淀,又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现实起点。
1.“三严”特色。由于北师大三附中地处三个区的交界地带,周边地区商店林立,农贸市场活跃,环境复杂。因此,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校纪严明、教学严谨、管理严格”的“三严”特色。
2.民主管理。北师大三附中注重民主管理和人文关怀。学校定期召开教代会,定期征求师生的意见和建议,着力解决师生普遍反映的问题;按照民主程序实行扁平化管理和学科督导负责制,将管理服务和教学指导有机结合起来;学校设立校长信箱、党组织监督岗,实行校务公开制度;校领导经常主动了解教职工的需要,进而找到共同愿景,使办学理念和各种规章制度能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同。
3.德育模式。北师大三附中倡导以生为本、自主、和谐发展的德育模式,塑造自尊、自信、自理、自律、自觉、自强的三附中品牌形象,充分发挥学生会、团委在民主管理方面的作用。
4.人文关怀。北师大三附中努力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一切可能的机会,把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重要福利,提出为师生构建良好的人际环境,关心职工及其子女的工作与学习,坚持“四必访”(职工住院、结婚、家有困难、父母病丧必访)、“四必谈”(工作上有矛盾、有情绪、有问题、有变动必谈)等制度,定期开展教工和学生体检、健身等活动,建立师生健康档案。开展丰富的文体活动,促进师生身心健康。
二、课程文化:“和”课程体系
学校为学生服务的产品是课程,课程是学校辦学理念和特色发展的支撑。北师大三附中力图通过课程建设,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地全面发展,获得适应未来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并以此为契机,树立学校品牌、开创学校特色、提高办学的水平,实现学校、教师、学生的进一步共同发展。
学校在设计、实施课程过程中主要秉承四大原则:人本性、整体性、科学性、实践性原则,而课程开发过程的可行性则是基于学生的需求和教师的发展需求。课堂教学围绕着“教本质、发生学”这一主题,教师之间开展“课时目标研修”和“深度学习”活动。
通过“和”课程体系的建立,学校整合了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回答了所有的课程都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都指向培养学生强大的内心和健康的身体,都指向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特别是人与自己的关系。
生活原本不分科目,学科的建立是为了更深刻地理解事物,但教育越来越陷入“学科化”倾向,导致相互割裂。学生不是学习如何生活,而是离生活越来越远,甚至出现了由于接受教育过多而不会生活,所以我们必须回到教育的本源,打通学科壁垒,引导教师由学科意识转变为课程意识,由理论逻辑转为生活逻辑。
三、课堂文化:和实课堂
课堂是发生学习的地方,是教师和学生生活发生共振的场所。不管教育改革如何走向深入,课堂教学永远都是避不开的主题。北师大三附中提出建立“和实”课堂,主要指向和谐实效的课堂,课堂要焕发生命的活力。所谓“和”就是课堂气氛和谐、融洽,学生的思维活跃,发生真正的学;所谓“实”就是“教本质、发生学”,要教学科的本质,追求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课堂体现“和”
教学需要在和谐的氛围中开展,特别是学生的学习发生应该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才能实现,教师在课堂上善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多种评价方式鼓励学生。学生感觉教师亲切,课堂气氛和谐,而和谐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尤其是我校引进北师大思维训练项目后,不仅促进师生思维方式的改变,也使课堂教学更加鲜活和生动。培养学生做事更有逻辑,思考事情更全面,面对问题有多种思路;其次,经过专门的思维训练,帮助学生更轻松地理清事物间的联系,带来学生思维方式的改变。
2.课堂做到“实”
为了课堂教学的落实,提升核心团队的研究力,近三年来,每周一下午是教研组长和教学干部学习时间。教研组长的学习不仅研究学校的教研工作,更侧重理论学习和热点问题的讨论,如共读一本书、观课议课研讨、听课标准修订等,从而不断提升教研组的教研领导力,促进教研组的建设。
围绕实现“教本质、发生学”,学校启动了“课堂教学诊断项目”,这让我们了解自己、准确定位、找准出发点和生长点,为我们的培训、考核和发展提供准确的基点和方向,并进一步阐述“教本质是为了发生学”,学校的教学工作更聚焦,思路更明确。
四、教师文化:和雅教师
北师大三附中重视教师发展机制,以发挥其激励、保障的功能,形成“造氛围、定目标、强措施、明奖惩”的管理模式。
1.成就有“温度”的教师
教育是一种传递,干部爱教师,教师爱学生。学校将服务意识落实到教师工作及生活的点滴细节中。注重教职员工的身心健康,组织健康讲座,教工运动会;每年为本命年的教师送礼物;为30年教龄的教师献花;为教职工子女送上“六一”儿童节的别致礼物;每年春节,校领导还为部分教师送温暖,将学校的关怀送到了教师的心里。
为了拓宽教师的视野,学校还创办了“三附百家讲坛”的活动,聘请文学、艺术、科技专家学者进校为我校教师做文化讲座,2013年,我校还特聘到北师大的知名学者于丹老师到校讲课,受到老师们的欢迎。这些举措帮助教师促进家庭与事业之间的平衡,解决了教师的后顾之忧,形成良好的和谐的氛围。
2.培养有“厚度”的教师
学校主要从教师的精神、理念、知识、能力四个维度对培训内容进行优化设计,并且追求其间的关系,力争形成体系。这些课程集结在一起成为我校教师队伍建设目标的有力支撑。
教育能力的培训主要集中在班主任培训部分。我校将班主任培训纳入教师全员培训计划,完善班主任三级培训制度,组织班主任外出学习、参观;邀请教育专家、心理专家来校讲座,舒缓班主任因工作压力带来的心理焦虑。
校本培训主要途径就是以推进课题为主的,我们推进了“课时目标”“课堂提问”“作业研究”“小课题微研究”“老教师为师之路”“青年教师研训小组”等诸多项目,随着这些项目研究的推进,教师的能力逐步提高,能力提高了自然就有自信,“和雅”之气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五、学生文化:立本学子
北师大三附中秉承“厚德、勤学、守正、拓新”的校训精神,以“立德、立志、立言、立行”为德育目标,通过“百万阅读”悦心养性课程、“志愿服务”奉献爱心课程、“演讲辩论”自信成才课程、“半日值岗”实践体验课程、“戏剧表演”才华展示课程、“课后一小时”素质拓展课程、“朋辈教育”互助成长课程等的设计、实施,将德育课程体系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
学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培养每名学生知校史、会规划、求卓越。组织学生熏陶浸染在一切活动中,听校歌、明校训、知校史。各班自建班级文化,美化班级大家庭,同时,在合唱音乐会、管乐音乐会、秋季运动会、开学典礼等系列大型活动中突出审美教育主题。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班级实际,积极创建有特色、有归属感的班级文化,注重温馨教室的内涵建設,注重凸显个性,注重人文关怀,使每个教室成为学生温馨的港湾。引导各班通过挖掘班级精神,制定班规,提炼班训,创作班徽、班旗、班歌、班服等班级文化标志,展示班级风采,凝聚班集体,培养团结向上、拼搏进取的班风。
六、公共关系文化:和合共同体
1.干群共同体。围绕着改善干部工作作风,密切干群关系,完善学校制度,在尊重学校历史的基础上,特别重视评价的公正性和公开性,加强干部队伍制度建设。教代会通过了《北师大三附中干部职业道德规范》《北师大三附中采购制度》《北京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各级教师职务职责、任职资格条件及评选条例》《北师大三附中校务公开制度》等制度,围绕教育教学中心任务,通过读书活动、案例交流等方式改善干部的学习能力、执行能力,提高行政效力,改善干群关系。每周都要把校务会、行政会会议纪要向全体教师公开,接受大家的监督和建议,提高办公的透明度。
2.家校共同体。学生的教育离不开家庭,学校为了密切家校关系,建立了家长委员会制度,每个年级都选出家长代表成立家委会,家委会定期不定期参与学校的发展建议,监督学校决策制度的落实,关注孩子的教育,很多家长为学校建议献策,甚至开设课程。学校建立了家长学校,定期为家长开设家庭教育的课程和讲座,很多家长到学校做义工,为孩子树立榜样。家长建立了微信群,互相交流心得,学校通过网络平台向家长公开校务和党务,自觉接受家长和社会的监督,密切了家校关系,真正在教育上形成“合力”。
3.社区共同体。北师大三附中的周边教育资源丰富,有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邮电大学等教育高地,特别是北师大与我校仅仅一墙之隔,现在已经形成教师发展、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学校文化建设等合作项目,不断实现共赢;同时三附中积极与街道合作,开发学生社区服务和实践基地,与37个社区建立合作关系,便于学生走进社区,了解社会,实现了开门办学。
4.朋辈共同体。在大学生、中学生的“朋辈计划”中,北师大三附中与北师大创造性开展工作,“朋辈计划”旨在用北师大的优秀大学生与北师大三附中的学生建立朋辈关系,引导中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培养高水平综合素质,弘扬正风正气。同时,北师大三附中为大学生提供教育实践机会,积累教育经验,为今后教育工作奠定实践基础。北师大有地遥、化学、历史、数科、体院、外文、文学、物理等8个院系的大学生共计130多人参与到该项目中,大学生为中学生开展生涯规划、兴趣辅导、选修课程、心理疏导、答疑解惑、辅助管理、共同阅读。
教育具有重复性,因为教育不会一蹴而就;教育同时具有鲜活性,因为每个学生都不相同,所以教育充满了魅力,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追求!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书记、校长)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