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我们的细胞情境教室

2017-08-26 02:19高畅
中国教师 2017年13期
关键词:细胞结构模型

高畅

坐落于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地区的北京中学校园里,有这样一间教室:桌椅呈四人小组摆放,四周墙上和柜子上陈列着略显粗糙但不失艺术性的“DNA结构模型”“能量金字塔模型”“血液循环模型”“SARS病毒模型”等,一看就知道出自学生之手。

令人感到新奇的是,在教室的半空悬挂着标有高尔基体、叶绿体、细胞核、核糖体、溶酶体等细胞结构的模型。它们结构科学,形态逼真,让走进这间教室的人感到新鲜有趣,仿佛走进了细胞的世界,这就是被称为“细胞情境教室”的北京中学生物教室。正是这间教室的出现,让学校的生物课堂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激情,学生

的认知潜能与探究欲望得到充分彰显。

一、活动教学催生情境教室

回想这间教室的诞生过程,那是在学生刚升入九年级的第一学期(学校作为北京市首批“1+3”培养试验试点学校,探索将学生初三一年与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进行整体设计),这一阶段非常有必要做好学生初高中学习的衔接和过渡工作,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牢固的生物学底色,创设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体验及跨学科的学习机会。而“细胞”这一概念,是生物课学习的基础和核心,因为一切生命问题的解决,如生命体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变异、进化等都要到细胞中去寻找答案。因此,我决定以“细胞的结构”为载体,开展一次活动教学,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

我信奉“做的哲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我们已经开展了许多基于学生主体参与的手脑并用的课堂活动,在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试着重新定义课堂,丰富课堂内涵,扩展课堂外延,在做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带着思想去实践,在实践中提炼出思想,并已初步形成助推核心素养落地的“活动教学”特色。

这一次,我又带着学生做了起来,首先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把教室比作一个细胞,那细胞中有哪些微观结构(这时细胞的亚显微结构与功能还没有讲过)?经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他们归纳出细胞的亚显微结构中包含大量的形态不一的细胞器,结构和功能各不相同,各司其职,却密切协作。

在此基础上,我又请每个小组的学生自主选择一种细胞器来设计并制作结构模型,在教室中自选一个适合的位置来呈现它,共同组建一个超级细胞模型……就这样,一间彰显学生智慧、激情和无限想象力的细胞情境教室的雏形就诞生了!

二、合作学习助力核心素养形成

“56号教室”的创造者雷夫先生有这样一句话:“一间教室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取决于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处流动着什么。相同面积的教室,有的显得很小,让人感到局促和狭窄;有的显得很大,让人感觉有无限伸展的可能。是什么东西在决定教室的尺度—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他的面貌,决定了教室的内容;他的气度,决定了教室的容量。”虽然我不是小学教师,以前也从来没有认真想过一间教室究竟能给学生带来什么。

然而,在这次制作细胞模型的过程中,我给学生提出了一个现实问题,并欣喜地看到他们自发、主动地去查找资料、提出想法、交流碰撞、领导担当,小组研讨合作配合的氛围非常浓厚,每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断被激发出来。我也细心地观察到,学生四人一组配合得越好,他们的作品越会让我们惊喜,小组成员的创造力和探究精神也就彰显得越明显。其实,小组合作能力需要引导和培养,教师在活动中要指导学生相互协作、表达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

活动教学赋予了学生很多,在深化概念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动手实践、展示分享、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提升了理性思维、科学情怀、生命观念,同时也包括经历失败。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制作液泡模型的那个小组,他们遇到的困难最大。液泡是成熟植物细胞中最大的细胞器,由单层膜构成,里面充满细胞液。要想表达出那么大的泡状结构本身就有很大困难,更何况不想影响到教室的上课功能和正常的照明,该组学生努力想出各种材料,如白色宣纸、透明薄膜、纸带等,尝试多次但依旧难以成型,最后不得不放弃,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虽然最后失败了,但学生经历了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过程,做了许多的尝试和努力,收获了很多。在不以考试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学科教学体系中,学生在活动教学中能有机会审视、发现并认识自己,逐步确立价值观和客观评价,这正是人的成长必须经历的过程。

三、抽象问题原来可以具象表達

有了这间细胞情境教室,我们在其中学习生物学简直是信手拈来。慢慢地,我们也赋予它许多的内涵和解释。每个在教室中的学生都是细胞中的一份子,运动就好像细胞内的物质运动。它告诉我们,细胞不是一潭死水,细胞质是可流动的,细胞是有生命的。学生相聚在一起,各不相同,彼此之间的交流好比细胞内不可缺少的信息交流。有同学进入教室,有同学走出教室,就在模拟细胞与外部环境进行着物质交换。教室是独立存在的,但离不开教学楼这个整体。听到铃声,我们上下课,正如生命个体对每个细胞有调控作用一样。

当我们学到真核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时,这间教室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学生问:“DNA在哪?”我随手一指,“教室中间的细胞核中的丝状物质,看到了吗?那是染色质,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有学生又问:“蛋白质在核糖体中是怎么合成的?”我就指给他们,很复杂的转录和翻译过程经过这样直观的学习,变得容易理解了,同时也感受到了细胞世界的丰富与神奇。

我希望多年以后,学生仍会有这样的记忆:我们创造了一间细胞情境教室,在“细胞”里学习生物课,直接触及微观生命世界。我想,这个过程就是学科素养的浸润过程,就是学生与教师一起创造、生成课程的过程。

一间教室,可以带给学生的有许多,如超越时空的视野、独立思考的精神、明辨是非的能力、谦逊勤奋的品格……这一切,正是源于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对落实核心素养的理解与践行。

(作者单位:北京中学)

责任编辑:孙建辉

sunjh@zgjszz.cn

猜你喜欢
细胞结构模型
自制空间站模型
DANDY CELLS潮细胞
潮细胞
潮细胞
Dandy Cells潮细胞 Finding a home
模型小览(二)
当型结构与直到型结构的应用
圆周运动与解题模型
物质结构规律归纳
离散型随机变量分布列的两法则和三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