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生活化,品格言行化

2017-08-26 23:41潘小斌
中国教师 2017年14期
关键词:言行品格道德

潘小斌

唐代文学家韩愈曾说:“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只有形成正确的思想,才能做正确的事情。小学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德育的根扎得深,叶才能长得茂,学生才能健康成长,才会有幸福的人生,创造美好的社会。

一、德育生活化

要落实学校德育工作,就应实现德育生活化。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修身伦理一类的学问,最应注意的,在于实行。”[1]他很早就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指出品德教育具有知行合一的特点,传授道德知识为第一步,更为重要的是将道德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在实践中修养品德。

1.创设生活情境

创设生活情境是指根据现实生活模拟相同的情境或安排相关的游戏,如表演戏剧、角色体验等,让学生承担或扮演一定的角色,然后从所承担或扮演角色体验周围的关系世界及自己在其中所应有的道德义务,以此为参照,反思自己的生活态度和日常言行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表现,感悟该角色的实际承担者所能达到和实际达到的道德境界。在这种对照和反思中,学生可获得新的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识。

现在,大多数学生是有自己的主见和判断的,对教师的评价也是如此。例如,一位“严”姓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格,学生就给这位教师起了个外号“盐焗鸡”。那要如何改变学生的这种言行?教师可以拟写一个剧本,暗中找几名学生来练习:在一个课间时,两个学生吵架了,只因其中一个学生叫了另一学生外号,而被叫外号的学生很生气,就和他据理力争……接着,在班会上,采取小品剧的方式展示教师是如何认真备课、改作业的,如何為学生学不好而着急的,从而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教师的付出和用心……

这种创设生活情境的教育,教师不空讲道理,可以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内心,这就是德育生活化的实际意义。

2.发掘活动中的教育因素

学校在每个学期都会开展许多活动,其实也有许多德育因素。只要我们善加挖掘,通过好的形式加以利用,就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合唱比赛的训练过程中,音乐教师要指导各班排练,会花费很多时间,付出很多辛劳,我们可以利用这件事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师生拥抱,场面感人,学生眼泛泪光。感恩教育就可以这样落地生根。

再如,在学校“30人31足”比赛中,学生经过艰苦训练取得市级第一名,他们沸腾了,激动得又跳又叫。这时教师可以紧抓时机,组织学生交流发言,体现他们对努力与成功的深刻认识,对团结就是力量的发自肺腑的感受,这份收获与第一名的成绩一样令人欣慰……

二、品格言行化

要想落实学校德育工作,需要实现品格言行化。我国古代《弟子规》将对父母应有的态度通过生活言行表现出来……美国发展心理学家詹姆斯曾用 8 年的时间研究发现,在青少年时期积极参加道德实践活动的人,当他们进入成年期之后,比那些当年没有参加这些活动的人更关心社会、社区,更多地参加为社会做贡献的志愿者协会,并积极从事帮助别人、社区发展等公益活动[2]。这体现的都是品格言行化的观点。

1.落实具体化和细节化

在教导学生尊重父母方面,我们要求学生回家后要跟父母打招呼:“爸爸、妈妈,我回来了。”出门时要跟爸爸、妈妈告别,有意见时跟父母沟通,不能发脾气、甩脸色。例如,在教导学生和同学和谐相处时,要让学生有礼貌,用好文明语:“请解释给我们听,好吗?”“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呢?”……此外,教师应要求学生懂得关心人,看到同学不开心时可以询问“需要我帮忙吗?”

2.要有有效的辅助训练

不是所有的言行说了就可以做到的。在有些方面,学生已经形成了不良习惯,要通过科学有效的方式帮助他们真正在言行上有好的表现。

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心理学知识,借助班会课训练学生控制情绪的方法。一是转移情绪,当生气时走开,深呼吸,让情绪平复下来;二是听喜欢的音乐或看喜欢的书、玩喜欢的玩具,调整情绪;三是通过书写、谈心思考问题,反省自己。这些简单有效的方法,可以教会学生进行有效的情绪管理,节制自己的言行,不因心情不好而出言不逊、行为失当,将尊重父母落到实处。这不仅会让孩子与父母相处愉快,还能增强他们心理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孩子今后的人生发展不可估量。

由此可知,要想学校德育工作有效,就应实现“德育生活化、品格言行化”。这就对教师提出了一些要求:第一,有威信、慧心,获得学生的信任和认同,真正做到从现实生活中来到现实生活中去。第二,注意加强家校联系,发挥教育合力作用。第三,遵从21天效应,让德育行为在21次的反复再反复中扎根在学生的心中。

对小学来说,德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挥力量而成为真正的德育,品质的美好只有通过言行才能体现出来。所以,我们要在生活与实践的沃土中,让道德教育、品格培养开出鲜艳夺目的花朵。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2]陈会昌.德育忧思:转型期学生个性心理研究[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南沙小学)

责任编辑:孙建辉

sunjh@zgjszz.cn

猜你喜欢
言行品格道德
品格提升在小学语文亲子阅读中的渗透
跟踪导练(五)(2)
道德
语录
冬季暖男必备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道德
漫画论语(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