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小涵
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新时期,教师的专业发展已经成为改革顺利推进的关键因素。高校作为助力教师专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应如何发挥学科领域的研究优势,加强与中小学的合作,通过组织适宜的教师培训助力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第五届“语文‘模块课程·专题学习研讨会”立足移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通过会议模式的重构对此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模式创新:会议概况及设计评析
研讨会以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颁布以来,我国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及互联网时代中小学语文课程结构重组的新要求为背景,设计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意义、移动学习技术发展下的语文课程改革、语文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考试与招生制度改革、语文“模块课程·专题学习”案例与成果分享四大主题。
研讨会的主要目的有:深入解读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内涵,帮助教师明确人才培养需求及考核机制变革下语文教育的任务变化;剖析移动互联网技术为教育带来的世纪性变革;对移动互联时代教育改革背景下基础教育语文课程结构重组提出可行的办法(即课程设计模块化、教学形式专题化),并通过案例与成果分享进行推广。
为了更好地实现办会目的,研讨会以移动互联网为依托,设置微信前置研修课、大会交流与研讨、会后在线答疑三个环节,历时40余天。
1. 微信前置研修课
(1)过程总览
自2017年5月15日起,借助直播团队的技术支持,依托微信平台,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师范大学大兴附属中学、北京师范大学朝阳附属中学的赵岩、陈大伟、方孟珅、王中伟、马敬宇等五位老师先后进行了《西游记》《长恨歌》《彷徨》、“端午节”“神话”等五个专题课堂实况的在线直播。直播选取该专题不同课段内最具示范意义、最能展现学生学习成果或具有呈上启下作用的课时,直观展现专题教学的课堂实貌。
直播后,会务组及时在参会教师微信群内发布相关课程资料,包括直播课段的教学简案、教学课件、专家点评和未直播课段的教学文字简案、课堂照片、微视频等,帮助参会教师追踪专题教学进程。
(2)设计评析
前置研修课的设置是专题学习特点、教师工作特点、移动互联网普及与移动互联技术发展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专题学习”是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的简称。以学生“言語思维”的发展为目的,以“完整经典”为学习材料,以“专题研读”为学习方式,以“读写一体”为具体手段,利用网络平台,随学生所需而教,是专题学习的六大特点。专题学习的包容性决定了一个专题会持续较长的时间,这也是专题前置研修课历时近一个月的原因。
帮助参会教师在了解专题教学原理与特征的基础上,将这种全新的教学形式运用于自身的教学实践中,从而实现个体的创造,是研讨会的重要目的之一。教师的专业程度是凭借“实践性知识”加以保障的。而实践性知识只有通过日常教育实践的创造与反思才得以形成。因此,将专题教学典型案例实施过程的原始样貌呈现于教师面前,让教师结合自身已有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是实现研讨会上述目的的最佳选择。
移动设备的普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这一环节提供了设备基础及技术支持。借助微信平台,参会教师可以在不增加额外成本的基础上,依靠手机或平板电脑实现学习,非常便利。
2.大会交流与研讨
(1)过程总览
6月12—13日是研讨会的第二阶段,也是本次研讨会的核心环节。该环节以学术争鸣与经验交流相融合的思路,将理论探讨与教学实践进行有机关联。
12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北师大”)郑国民教授、李玉顺教授、张秋玲教授,分别作“语文课程改革”“移动智能学习”与“语文课程转型与重构”的主题发言。下午,20多个来自全国不同省市的一线教师与教学团队,以十大分论坛的形式,进行了专题教学案例与成果分享。
会场一,来自深圳新安中学的吴泓老师团队以自己开展专题教学的经验为例,向在场教师展示了学生在专题学习后养成了“爱读书、读好书”的好习惯;北师大附属嘉兴南湖高级中学的黄志勇老师通过生动的课堂案例,全面介绍了该校个性化的专题学习情况。会场二,北师大大兴附属中学团队和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黄玉慧老师团队,分别作了李清照专题、《论语》专题、《狼图腾》专题、毛泽东诗词等专题汇报,为在座教师厘清了专题学习的概念,并与参会教师就如何教会学生思考展开讨论……
13日上午,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主任李卫东、北师大附属嘉兴南湖高级中学副校长张维刚、华清园教育考试研究院院长贾小峰围绕高考改革,分别从专家、家长、教师等角度发表见解,并进行了焦点对谈与深度交流。下午,参会教师分别前往清华附中、北师大大兴附中等三所学校,观摩微信前置研修课的展示课,现场感受专题教学的课堂魅力。
(2)设计评析
交流与研讨环节充分体现了理论研究与课堂实践相结合,学术专家与一线教师合作,高校资源助推基础教育发展的特点。高校的研究者对于教育领域的问题往往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能够为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更专业、更具理论高度的视角。研讨会还邀请20多个走在教学改革前列的教师及教师团队,向参会教师分享了60多个专题学习课例,生动展现了不同地区教育改革的面貌,分享了专题学习的宝贵经验。这种同行之间的交流探讨,更能发挥群体作用,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有效推动教学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由理论走向实践。
3.会后在线答疑
(1)过程总览
6月20日、27日,5位授课教师及6位评课专家先后针对观摩课、学术报告、成果分享过程中参会教师关注的问题进行了网络在线答疑。
针对授课教师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专题学习的操作方式与可行性、具体学段专题学习的开展及成效两大方面。如:专题学习时间如何分配;专题学习与其他必修、选修课程的时间如何分配;高三学段模块课程如何进行等。
针对专家的问题主要涉及概念厘清、教学指导及个性化问题三方面。如:模块课程和专题学习的含义;专题学习中各类文本教学重点是什么,怎么引导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如何加入专题团队等。
(2)设计评析
在线答疑环节的设计是对传统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反拨,其背后隐含的是对教师专业形象的新认识。传统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以训练指导为主要手段。不同于传统模式,研讨会希望帮助教师学会运用研究的技术和方法,使教师从研究者的角度参与教育知识的生产和创造,从而改进教学实践。
主动反思是教师进行知识自我建构的有效手段,只有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专题学习的理论知识才能内化并实现教师已有教学认知图式的重构,帮助其改进教学。
4.总体评价
(1)研讨内容:新颖性与前沿性
研讨会对当前我国语文教育的两大全新背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推广——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了语文模块课程重构及组织专题学习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同时,对“专题学习”这一有别于传统语文课程设置的新课型进行了案例分享与交流。紧密结合学科背景与时代背景,推广介绍语文教学最新课型,体现出研讨内容的新颖性、前沿性。
(2)研讨形式:多样性、参与性、反思性
研讨形式丰富多样,包括前置研修课、主题汇报、案例分享、现场观摩、经验交流、会后答疑等。这些形式改变了传统研讨会培训者单一灌输、参会者被动接受的模式,强调参会教师的主动参与及自我建构,体现出“反思性”学习的特点。
(3)培训主体:主导与合作并存
研讨会改变了传统模式中高校专家的绝对主导地位,积极加强与基础教育一线工作者的合作,运用自身号召力广泛聚集走在专题学习前列的教师及团队。在缩小高校与基础教育学校距离的同时,增强二者合作,使高校学科领域的理论研究与一线教师的实践操作互相配合。
(4)组织形式:现时现场向网络平台转移
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组织会议是研讨会的一大亮点。前置研修课、主题汇报、十大分论坛、后期在线答疑的直播、录播利用了微信平台的扫码链接功能,研修课的资料发送、后期在线答疑的问题收集则借助了微信平台的群聊功能,等等。研讨会许多重要内容、环节实现了现时现场向网络平台的转移,体现出数字化的时代特征。
二、移动互联:技术支持与优势创新
移動互联网为会议模式实现重构创新提供了技术保证,微信平台的运用也是本次研讨会的最大亮点。组织形式的选择与办会目标的实现程度关系密切。本节将重点探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为研讨会带来的优势及创新。
1.打破物理空间的壁垒,实现跨空间的经验共享
研讨会的微信前置研修课,借助移动互联网空间扩展的特点,通过视频直播加录播,使身处全国不同省市的参会教师打破物理上不可跨越的空间壁垒,在同一时间下,拥有了清华附中、北师大大兴附中、北师大朝阳附中的空中课堂体验,对这一空间内发生的专题教学全貌有了直观体验。
十大分论坛的分享交流,同样通过“直播+录播”解决了参会者有限的在场空间与多个并行论坛之间的矛盾,参会者不需要为“分身乏术”“顾此失彼”而担忧,只要进入微信平台,即可将其他会场的交流情况收于眼底。
移动互联网技术对传统空间的拓展,使大会能够提前将参会教师带入研讨的情境中,产生预先的思考与问题,为后期的理论研讨打下基础;大会研讨环节则通过这一技术增加了参会教师的经验占有量,在不增加额外集体会议时间的基础上,扩大了教师的信息接收量。
2.解决学习时间的冲突,实现时间安排自由化
微信前置研修课、主题汇报等直播环节都开通了回放功能,教师可以在任意时间回看录像,调整观看进度,甚至重复多次播放,实现了时间安排的自由化,保证了学习的效果。
3.改变参会者被动接受地位,实现互动互生
研讨会通过微信平台,打破了办会者的传播霸主地位与参会者之间的交流壁垒,实现了传播身份的平等化,实现了相互间的互动互生。
首先,参会教师对微信前置研修课的讨论、反馈,促进主办方改进课程资料呈现方式,催生了课程资料呈现的一定范式。微信前置研修课的目的,就是帮助教师透过课堂实施的实况了解专题教学的特点及操作流程。教师对课堂上师生活动的了解程度直接决定了前置研修课的作用。为了帮助教师增进了解,会务组提供了必要的课程资料。但是,教学文字简案、照片、微视频,哪种资料呈现方式更能增进教师理解呢?微信平台内教师的反馈与讨论,为会务组寻求最合适的资料呈现方式提供了帮助。
其次,参会教师基于平台活动所留下的痕迹,汇聚成大数据,对主办方透过数据了解教师需求,从而提供更符合教师需要的会议安排提供了有利支持。微信直播课中,教师在什么时间登录?哪些课程教师收看了直播,哪些课程又是以回看的形式播出?哪些课程收看的人数更多?这一系列问题,都能通过教师的网络操作反馈给主办方。以不同专题的收看人数信息为例,位于前三位的分别是“品鉴忧思解《彷徨》——《彷徨》专题”(89人)“寻踪觅影话长恨——《长恨歌》专题”(65人)、“从石猴到斗战胜佛——《西游记》专题”(60人),反映出参会教师的选择偏好,也为大会后续进行专题学习的改进提供了重要的数据信息。
教师参与度的提升与教师的个性化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参会教师参与讨论、质疑正是教师自我反思、自我建构的过程,深化了教师的学习效果,同时为大会后续的改进提供了参考。
第五届语文“模块课程·专题学习”研讨会,紧扣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聚焦语文课程的重组更新,依托现代信息技术重构研讨环节,直播式、体验式、追踪式深入探讨,创造了形式丰富多样、参会者高度参与、以“反思建构”为归旨的新型研讨会模式,满足了不同群体的学习需求,同时对了解我国未来教育动向,把握语文教育改革趋势,寻求人才培养的更优途径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探索了高校联手基础教育,助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可能。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