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红英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非常重要。本文从营造平等开放的课堂氛围、设计多维发散的课堂提问、组织思想活跃的课堂讨论、引导广泛涉猎的课外阅读和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等五个方面阐述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的课题。
关键词:创新教育 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 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在小学教学中课时多,是各门学科的基础,对学生一生影响很大。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关注创新、着力创新,为孩子们成为未来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奠基。我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可从如下五個方面着手:
一、营造平等开放的课堂氛围,培植孕育学生创新意识的土壤
我们实施创新教育,必须把课堂交给学生,营造平等开放、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上,不是裁判,不是演员,不是演说家,而应该成为导演。教师要把课堂80%以上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组织有序的课堂教学环节,让学生能够充分地阅读、充分地讨论、充分地探究、充分地训练、充分地评判。教师只能在学生处于“愤”、“悱”状态下进行适当点拨,而不能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包办代替。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潜力、增强自己的智慧、提升自己的能力。例如,在教学《买椟还珠》一文时,传统教学只认定“舍本取末,取舍不当”这一寓意,学生稍有异议,教师便将其作为耍小聪明处理。须不知正是这种小聪明潜藏着学生的创新意识。对于学生从“包装”的角度来分析这个寓言的寓意,教师就应该予以肯定的表扬。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扬民主,不搞“一言堂”,才能为学生创新意识萌发提供良好的土壤。[1]
二、设计多维发散的课堂提问,铺就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引线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找准激发点,才能引发学生思考和质疑,在不断的思考和讨论的碰撞中引燃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的精心设计的提问就是点燃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点火花。发散思维是我们在课堂亟待激发的最重要的创新思维。发散思维具有其三个重要特点:其一,流畅性。个人面对问题情景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该特征代表心智灵活、思路通达。对同一问题,想到的可能答案越多,表示思维的流畅性越高。其二,变通性。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对同一问题,想出不同类型答案越多者,变通性越高。其三,独创性。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慧眼,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同辈的方法,具有新奇性。对同一问题,提意见越新奇独特者,其独创性越高。例如,在教学《苦柚》一文中,抓住老华侨所说的话:“在世界上,金钱可以买到山珍海味,可以买到金银珠宝,就是买不到高尚的灵魂啊!”这是课文的文眼,也是最好的深化激发点。教师抓住这一点进行提问:为什么金钱不是万能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激烈的争论,既能很好地体会歌颂美好的心灵的主题,也能对深化对金钱的认识。
三、组织思想活跃的课堂讨论,建造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温床
在强调素质教育的新课程教学中,最忌讳教师生怕学生配合不了、不能达成自己的教学目标,自己把什么都说出来,让学生记住现成的答案。没有思考何谈创新?因此,积极创设生动活泼、宽松自如、民主协商、主动探索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这样学生就会乐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就能大胆发言,就能敢于说、敢于辩、敢于否定权威定论,提出新见解。在《小马过河》的教学中,当师生讨论认同“小马不动脑筋,别人怎么说它就怎么做”时,有学生说:“我认为小马做得也有道理,它做事非常小心。如果河水真的很深,那么小马下水一不小心,性命就难保了。换成是我,听了松鼠的话也会收住脚步,这样冒险的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啊! ”显然,这是一种引人思考,含着一种强烈批判意识的声音,教师顺势而引“是啊,生命只有一次,谁都不能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那么听老牛说是浅,松鼠说是深,面对让人如此为难的问题,如果是你,你会怎样来得知河水的深浅呢?”学生讨论热烈,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学生再通过讨论加深对小姑娘美好心灵的认识。
四、引导广泛涉猎的课外阅读,打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加速器
语文是实践性学科。语文课程的目标也要在多读多看中才能完成。 语文教师必须要关注学生的言语学习广度;同时深挖语文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把语言文字包含的文化素养转化为自己的文化素养。而这些此仅靠我们的课堂和课本是远远不够的,这就是所谓的“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因此,我们就要牢牢抓好课外阅读这个阵地,给学生更广泛的的语言文学方面的涉猎。小学生感性思维比较强烈,教师可以给他们讲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吸引学生,告诉他们这些故事的出处,激发他们寻找课外书籍的兴趣;推荐有关书的格言、名言、警句作为学生的座右铭,唤起学生对阅读的热爱;激情介绍精选的名著名篇,让学生“陷入爱中不能自拔”;注意课内外结合,在讲某个名家的作品时,介绍他的其他作品,让学生主动寻找阅读。最重要的是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建立阅读的信心与兴趣,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精神活动,只有这样,他们才会真正自主阅读。只有这样,才会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创新奇迹发生。[2]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加装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助推器
小学语文课外活动有丰富多彩的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和特长,到自己喜欢的小组参加,比如有爱好演讲的,有喜欢作文的,还有擅长书法等,他们可分别参加相关小组的活动,从而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兴趣,调动自觉能动性,发挥各自能力,发展个性特长,这对人才的成长大有好处。比如指导学生自己办校园广播站。教师只要把设想告诉学生,至于稿件的来源、播放时段和内容板块的设计均由学生完成。这样,学生投稿、组稿、朗读、配音、播放,投身于整个活动之中,提升了与语文有关的多方面的能力,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感受成就,增强自信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转变自己的观念,突破应试教育的藩篱,千方百计寻找激发点,多维度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为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提供有利的孵化环境。
参考文献
[1]朱募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2]廖文仙.创新教育研究与实践[M].中国和平出版社.2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