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红梅
诗歌通过优美的语言,可以唤起人们的想象空间,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感到愉悦的同时,也提高了审美素养,并且从中获得真理的启迪与领悟。诗歌是一门典雅的艺术。在这项艺术中,语言是最具特色的第一层次。其次便是内容,蕴含了诗歌独特的意义。
一、领略语言,步入意境
现代诗歌通过字、词组合和句子的搭配,构建了新的表达方式。诗歌的语言特色在于言简意赅、短小精悍,它是一种打破传统的语言创作。这种新的表达方式给诗歌赋予了独特的魅力,语言内部结构的变化形成了诗歌语言建构性和丰富性的潜质。
如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其中的名句是:“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首先,诗歌的标题就很吸引人。为什么是残损的手掌?残损的手掌意味着什么?勾起读者的阅读好奇心。而诗的头两句起着统摄全诗的作用——“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但人们可以想象到,在阴暗潮湿的地牢中是不可能有什么地图的,因此,“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就只能是作者在心里展开的超现实的想象,让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这里的语言用了象征手法,“放大的土地”象征祖国,“残损的手掌”不仅写实,还是一种意象。
戴望舒多次提到过中国的疆土,就如一片树叶,只可惜缺了一角,他希望有一天能看到一片完整的树叶。现在他以“残损的手掌”为题,显然用这手掌比喻他对祖国的思念,也直指他死里逃生的心声。“残损”饱含血泪,既有自己深受摧残的苦痛,也有对日寇暴行的憎恨;既有对亿万同胞惨遭杀戮的同情,又有对苦难祖国命运的深沉思考……“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灰烬”“血”和“泥”是对沦陷区凄凉景象的描述,侵略者的烧杀抢夺,使大地上处处废墟,人民流离失所。所以说诗人的手掌是残损的,祖国的土地也支离破碎,诗人与祖国有着共同的命运。在講读这篇诗歌时,教师要充分为学生解读诗歌的背景,分析诗歌的语言。
总之,掌握了诗歌语言,知道了各种意象的含义,就可以进入下一步——理解诗歌内容了。教师要带领学生感悟诗歌语言设计的巧妙,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想象去解读语言,进入诗歌的意境
二、把握内容,抓住核心
内容是解读诗歌最重要的部分,如若我们不知道诗歌说的是什么,那就等于白读。诗歌的语言不像小说一样直白,它具有模糊性与朦胧性。每句话,甚至每个字都有其多层的含义,需要我们认真揣摩。
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内容极其丰富。诗的标题就非常吸引人,听起来就如同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们真正去往大海,感受人生的美好一样。诗人为什么要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都取一个温暖的名字?因为他认为每一条河、每一座山都是有生命的,如同人一样。从表面上看,诗人的心情是愉悦乐观的。可是,诗的最后一句却是:“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加了一个“只”字,诗的主旨就完全不同了。说明诗人在现实中并不快乐,他的想象十分美好。所以,他想逃避一些悲伤的事情。他祝福别人幸福,有灿烂的前程,却没有诉说自己的状况。这表明他自身的状态是不好的,在这些幸福的表象下,藏着海子那颗悲凉倦世的心。
只有反复去阅读,去品味,才能感悟到诗歌不同的思想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欣赏诗歌的视角、心态不同,那么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也完全不同。正如这首海子的诗,乐观的读者和悲观的读者会读出不同的诗意来。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打破陈规,发散思维,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学生理解到诗歌的第二个层次。
三、体会情感,理解蕴涵
在对诗歌的解读中,教师要抓住诗歌的细节和核心意象,带领学生体会诗人想要通过语言传达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蕴涵,走进诗歌的意义世界。
在学习舒婷的《致橡树》时,教师就要指引学生透过诗歌的语言和内容,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这首诗读起来饱含深情,韵味悠长。诗歌中多次提到“爱”这个字,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向往与渴望。“凌霄花”“痴情的鸟儿”“险峰”“日光”“春雨”等,都象征了不平等的爱情形象。诗人用这些意象来引出自己希望成为的“木棉”,独立、美艳、勇敢、坚贞。在爱情的世界里,两人既可以互相扶持,又相对独立。真正的爱情是独立而又融为一体的。爱一个人就要爱他的所有,爱他伟岸的身躯,也爱他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诗歌正是因为情感的饱满,才达到引起读者内心共鸣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循循善诱,使学生在理解诗歌意义的基础上,用心去感悟诗人的情感。在中国,有“诗言志”的诗学传统,每一首诗,都寄托着诗人的情感、知识与信仰。学生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能耳濡目染,审美能力逐渐提高,文化素养得以增强。
在对现代诗歌层次性的教学中,学生对诗歌的掌握一定更加充分、牢靠。从语言到内容再上升至意义情感,让高中生对现代诗歌有了全面的感性理解。诗歌这块中国文化的瑰宝,值得每一个高中生去探索、去传承、去发扬。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大江中学(226200)